田文生
杨大可,重庆市云阳县双土镇无量村党支部副书记、云阳县大果水晶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43岁的他,大学毕业后,用18年青春,在这里开荒种树,使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并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大可水晶梨”品牌。他带领村民致富,创建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有476户农民,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杨大可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惠农新村计划先进个人”“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重庆市劳动模范”“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2017年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选择滋养祖辈生命的梨树开始创业之旅
在重庆市云阳县东北部,有座常年云雾缭绕的无量山,相传得名于山峦深处曾住有普度众生的无量寿佛;另一个传说是,道家大师张三丰顺长江而下,因其苍茫无际,称其无量山。 这片海拔1400多米的山峦,曾经是“不好好读书,长大后只能到无量山去挖土”的贫瘠之地,如今,造就了创业榜样——杨大可。
杨大可的祖辈很早就搬到无量山一带,选择在一棵巨大的野梨树旁安家。到了晚上,拿梨当饭吃,一家子度过了艰难时期。他的先祖尽量省出梨子,变卖成铜钱,逐渐积攒家业,在无量山安顿下来。而村上好几户人家也因这棵梨树的救济存活了下来,这让杨家在當地赢得了声望。
这些墓碑上的文字和口口相传的故事,让梨树在杨大可的家族史上烙下了印记。这个家族甚至开始专业种植果树。杨大可的爷爷杨兴汉,1937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农业系,后来也回到无量山种树。1985年,大可的爷爷承包了无量山上70亩乱石窑,带着全家人垦荒,种植果树。
乡邻们种庄稼,杨家却只种果树,有石头缝就种。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到杨大可上大学时,果园里已经有了六七千株黄花梨。当时,受制于交通,大多是物物交换,每到丰产季,邻居就会用一斤稻谷或者两斤玉米,来兑换刚摘下的梨。
杨大可15岁时,隔壁村一中年妇女来换梨。这位妇女跟杨家打赌,说能一口气能吃下两个脸盆的梨子。结果,她不一会儿真的吃完了大约20斤的梨。
这样的场景,让杨大可记忆犹新,也认识到梨树的价值。爷爷从小对他灌输的生命哲学中,每次都会强调“对一棵树好,它一定会给你回报”;爷爷还告诉他:“在无量山,利用土地最划算的不是粮食,是树!”这一切,让他从小就对农村种植业充满期望。
因为种果树,杨家成了改革开放后村里第一个万元户。家里直接跳过黑白电视机买了彩电,每晚,院坝里都是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在杨家看电视……
卖梨的钱让杨大可一路求学,考上了四川大学。在大学校园,杨大可学的是应用电子专业,心里挂念的却是家乡的梨园。听说成都龙泉驿的水果特别好,他就实地去考察。他发现,这里的水果品种丰富、质量好,还有适合城里人休闲度假的生态观光农业。
杨大可震惊了。“我深切地意识到,同样是水果种植,爷爷的梨园和外界有着巨大的差距。那时,我就有了一个心愿,把爷爷的70亩梨园,做到龙泉驿的水准和规模。”
1999年,杨大可大学毕业。他上网查询资料时发现,从韩国进入中国市场的大果水晶梨果肉细腻、化渣、汁水甜。最吸引他的是,当年可挂果,亩产可达5000斤。
“如果老家的梨园都换成这个,经济价值要翻10倍。”杨大可敏锐地意识到这条信息的价值,兴奋地下载好资料,和爷爷商量后,放弃了成都的工作,和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的女朋友一起回乡种梨。就这样,杨大可选择了滋养祖辈生命的梨树开始创业之旅。
此时正值世纪之交,两个名校大学生回家乡的大山务农,在当地引发不小的轰动。但在杨大可看来,这是理性的选择,“梨园那时的效益就有10万元,如果我能种上经济附加值更高的品种,效益还会提升,回家比在城市更有前途。”
创造自己的水晶梨品牌,带领乡亲们致富
回到无量山,杨大可在距离爷爷果园3公里处,承包了另一片288亩的荒地。
和杨大可爷爷、爸爸当年创业时的情景一样,杨家又一次全家出动,撬开满山的石头,把坡地整理成梯地,清理出碎石杂草,打下3万个两尺见方的窝子,开荒种树。前3年,他们把钱都投入到种苗和管理上,“3年没有买过新衣服和鞋子,连电话费都缴不起。”
创业格外艰辛。“我至今记得,有一年下了大雪,我和父母一大早就上坡干活,到了中午12点半,我们饥肠辘辘,眼巴巴地盼着我女朋友送饭来。老远,我们3人看着她,脚穿一双溜滑的旧布鞋,一路踉跄地走在雪地里。还剩几十米时,她一下子滑倒了。端了一个多小时才送来的饭菜,倒在雪地里。她当时就慌了,赶快用手捧起洒在雪上的饭菜,重新装好给我们送来。”杨大可回忆说,在雪中劳动了半天的一家人,又冷又饿,大口地吃着粘有雪的饭菜。“我记得当时我女朋友眼里全是泪水。那时,我连给她买一双5元钱胶鞋的钱都没有。在荒山上创业,就是靠这份苦干,要能吃得苦中苦。”
2002年,杨大可的水晶梨丰收了。他爷爷的黄花梨每斤五六毛钱,而他的水晶梨卖价是其10倍——这个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从梨园挣到了第一桶金。
如果单看种树,当时的杨大可并不比其他果农强,但很快,大学生的优势就显现了出来。杨大可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在海拔900~1300米的高山阳面,种下了大片的大果水晶梨。他拥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大可水晶梨”品牌,牵头注册了“大可水晶梨”特色鲜果商标,使水果畅销到重庆、成都、武汉等10多个大中城市。
后来,杨大可承包了无量山上更多的荒地,用来扩大产业规模。杨大可一面请镇党委出面协调,一面联系县林业局等部门,2006年,成立了云阳县大果水晶梨种植专业合作社,他被选为合作社理事长,还成立产业党支部,实行“合作社+基地+种植户”运行模式。而今,合作社共有476户农民,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达70余户。
杨大可还带领合作社成员实行科学种植,通过多年的种植和选育,发现落叶水果在冬天光着枝丫越冬,因此探索出“土理论”,趁冬天低温时完成施肥、嫁接等管理,让果树在冬天积蓄能量,等到春夏时更加旺盛地生长。
每到春天,果园里飘雪一样的梨花美如烟云,但这迷人美景有时却潜伏着果农难以承受的危机:4月,本是梨花盛开的季节,无量山可能还处在恶劣的霜冻天气,导致花期受影响,一旦遭遇冰雹等极端天气,打掉了梨花,果农一年就白辛苦。于是,杨大可选择“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他认识到,只有拥有足够丰富的品种,错开各种水果开花、结果的时间,才能规避气候风险。因此,他建设了6个基地,种植了46种水果,只要找得着的,不论什么品种都引过来,小规模试种成功后再铺开。而今,从4月到10月,无花果、水晶梨、八月瓜、樱桃、猕猴桃、柿子……无量山果园的水果几乎不间断,通过物流发往全国,为他们赚回真金白银,也有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杨大可的果园从重庆拓展到贵州、云南、湖北等省市,并推行树下种草、以草养畜、畜粪肥树的循环经济模式;他还饲养蜜蜂为果树授粉,同时收获高质量蜂蜜;到了采摘季,果园向游人开放,色彩缤纷的水果和野生的药材、蘑菇,让都市人享受大自然的丰富馈赠。“即使再碰到花期冰雹或其他突发状况,依然有稳定的收入。”杨大可自信地说。
杨大可自己富裕了,但他没有忘记乡亲们。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只顾自家富,要闯出一条乡亲们都能致富的路子来!”他走村入户,鼓励村民们种梨致富。为消除村民们的疑虑,杨大可与村民签订协议:种苗提供给村民,包成活、包技术、包收购,成活率不低于95%,挂果后再付种苗款,梨子高于市场批发价回购。同时无偿搞技术培训。几年来,他为果农作技术指导1000多次,先后跨乡镇培训果农2000余户。
田野里蕴含着创业机会,农业也是“金饭碗”
多年来,杨大可不断加强落叶水果的现代化管理,比如嫁接、植苗、拉枝、追肥、杀虫等技术,还尝试有机栽培,让果子口感更甜、营养更丰富,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全国各地的果农都来找他学习致富本领。目前,杨大可的公司为全国76个果园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对方做大做强产业。
2013年,贵州正安县左天银家的桃园因为品种落后,一直亏损。杨大可带领技术人员根据当地条件,为其重新规划品种,将优良品种果树的枝条嫁接到老树上,当年就结出果,一次性为左家的果园增收2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杨大可充分运用互联网、现代物流的优势,不断缩短果子从树上到果盘的时间,以保证水果的新鲜。营销理念的升级让现代农业的发展如虎添翼。借助好的创意理念,让好的产品实现更大的价值。
杨大可种了一种从罗马尼亚引进的西梅,颜色偏紫,市场售价极高,北京、上海等地批发价一斤高达50元。2017年,重庆师范大学一些参加“三下乡”活动的大学生来到无量山,他们提供了一种前卫的营销视角,为这款西梅取名“蒙娜丽莎李”,利用电商平台,只用了3天时间,就把价值180万元的产品全部销售一空!
更让杨大可惊奇的是,他们还在果园找到1000多颗一枝双果的成对李子,取名“情侣果”,限于七夕发售,每对售价13.14元,寓意一生一世,这个创意,让“蒙娜丽莎李”的价格提高到上百元一斤,还供不应求,很多电商客户主动联系他,要求发货。
“知识和创意创造的奇迹,让我看到了广阔乡村更多的发展契机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现在,金钥匙掌握在年轻人手里。”杨大可说。
2018年3月,杨大可被重庆市选入“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报告团,参加了32场巡回报告会,他的故事引起了在场听众的共鸣。他说,自己上大学时,因为见识了成熟的水果产业,利用网络找到大果水晶梨,让爷爷的梨园果子溢价近10倍;而现在,大学生们又把自己的销售单价提高了10倍。杨大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悟到:“当代的知识青年要注意到土地、创意所蕴含着的机会。”“每一棵被善待的果树都是一座绿色银行,这样的事业是可持续的,这样的财富才能惠及子孙,你只需要掌握開启财富的金钥匙。”
“18年前,我到农村创业,别人都说大学生迟早会走,但我不但没走,还可以骄傲地说,今后当农民,才是金饭碗。” 这名党的十九大代表告诉青年们,“如今,当农民也是‘金饭碗,因为开启绿色银行的钥匙,掌握在有知识、有本领、有担当的年轻人手里,只要你愿意,希望的田野上一定会点燃起灿烂的未来!”
而今,杨大可迎来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乡村创业者。“我们村不仅我回来了,中科院研究生也回来了,在隔壁山坡养锦鸡;还有4个年轻人,2018年春天每人凑3万元修建农家乐,夏天旺季每人能拿到当年分红;在外发展很成功的建筑商也回来投资,和我一起种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