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宁杰 张正刚 段晓丽
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甘、宁、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的过渡地带,是省会兰州的生态北大门,总面积5432平方公里,黄河过境110公里。全县辖7镇4乡,总人口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万人。现有耕地69.3万亩,其中水浇地36.2万亩。沙漠化土地30.5万亩。境内水土流失面积491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侵蚀模数高达1580吨/平方公里,年均侵蚀量858.3万吨。沙漠化土地30.5万亩,年大风日数23天,最大风速13.5米/秒,属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地区之一。
一、工程建设的主要成效
建国初期,全县有林地面积仅为2.5万亩,人工林0.8万亩,森林覆盖率只有0.3%。由于干旱缺水,林业发展十分缓慢。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景泰川引黄电力提灌一、二期工程的先后兴建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启动实施,全县林业遵循“西涵水源、北治风沙、提水灌溉、建设绿洲”的建设方针,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突出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两条主线,以山区生态经济林、高扬程灌区农田防护林、北部沙区防沙治沙、天然林缘区水源涵养林和城区大环境绿化等“五大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营林网、建基地、兴产业、促效益,林业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县林业用地184.7万亩,其中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积达103.65万亩,森林覆盖率12.60%。经济林面积达29.29万亩,年产各类果品15万吨,林业生产总值达到12.4亿元。实现了林业由单纯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森林资源总量和林业经济水平较快提升,为改善生态环境,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1.群策群力营林网。70年代,景泰川高揚程电力提灌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新增灌溉面积30万亩。按照“林跟水走,林在农先”的建设思路,广大干部群众兴修水利、开垦荒滩、平田整地、植树造林,全县农田林网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0年累计造林2.7万亩,使30万亩的农田基本实现了林网化。
2.开发沙区建绿洲。80年代,景泰川高扬程电力提灌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在腾格里沙漠南缘开发土地20万亩。按照“要种田、先育林”和“突出防沙治沙、加快林网营造”的建设思路,工程造林与防沙治沙相配套、防护林与经济林相结合、群众造林与义务植树相并举,加快了沙区综合治理。造林1.46万亩,植树290多万株,沙区林网初具规模、沙化地改良速度明显加快,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3.经济林果进庭院。1989年,我县被国家三北局列为三北地区5个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示范区之一,为景泰林业建设再上新台阶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按照“整乡武装、整村推进,一村一品、户均一亩”的庭院经济林发展思路,围绕灌区移民户均1亩庭院经济林的目标,大力发展以苹果、梨、杏等为主的庭院经济,累计发展经济林1.2万亩,林业建设实现了由单纯生态防护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
4.工程带动兴产业。国家启动和实施林业六大工程,为我县林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加速了全县造林绿化步伐,极大地改善了我县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带动了林果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县经济林面积达29.29万亩,其中枸杞9.46万亩,红枣4.2万亩,优质梨和苹果5.86万亩,文冠果7.72万亩,玫瑰、核桃等2.04万亩,年产各类果品1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林业贡献率达到了30%以上,年林业总产值达到12亿多元。
二、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
1.建设任务还很艰巨。全县5万亩的农田林网,由于病虫危害,出现缺株断带,亟待更新改造;林果产业发展的空间大,群众需求强。
2.治理难度越来越大。经过30多年的连续治理,风沙危害明显减轻,但还没有得到根治,全县尚有近10万亩流动半流动沙地,且与农田村庄呈镶钳分布,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治理难度大。山区缺乏灌溉条件,造林成本高,绿化难度大。
3.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处在二期灌区的红水、漫水滩、上沙沃等乡镇是随灌区开发建成的移民乡,群众底子薄,经济条件差,又处在风沙最前沿,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山区因受水资源限制,只能利用井泉水进行四旁植树。
4.人为破坏依然存在。由于受经济条件和传统习惯影响,山区牲畜放养现象依然存在,樵采、挖药和灌区盗伐林木案件时有发生。
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少,造林成本高。农田林网建设中杨树苗木,每株3元以上,枸杞、枣、梨等经济林类苗木每株5元左右,按设计标准亩苗木费均在600元以上。三北工程国家投资虽增加到300元,但仍不足苗木费的一半。
二是设计规程有待完善。国家造林技术规程规定单行植树不计造林面积,实际操作有难度。灌区农渠宽度为1米,植2行树,群众普遍不愿接受。
三是科技支撑力度不够。三北工程建设投资主要是造林和封育项目,无科技支撑项目,也无项目管理经费。
四是地方财政无力配套。三北工程国家和地方的投资比例一般为7:3,因地方财政财力有限,配套资金跟不上。
三、今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从目前的工程建设情况看,今后的工程建设将存在水资源更加紧张、产业化趋势明显、规模封育势在必行和科技支撑更为迫切的形式。
1.加大投资,形成多元投资机制。三北工程建设一直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但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投资标准应根据生态区位的重要性和治理的难易程度确定投资额度,向西部倾斜,逐步由单一模式向多元化投资转变。增加专项扶持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和能源建设等方面的项目。工程总资金中应按一定比例(5-8%)安排项目管理费。
2.扶持产业,加快群众致富步伐。随着三北工程的建设,区域防护林体系已具雏形,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已然具备。我县提出的以枸杞、红枣、优质梨、文冠果为主的“三个五万亩”林果基地建设项目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同,但由于受资金条件限制,发展速度慢,果品加工更是滞后。国家应重点扶持发展有地方特色、有市场基础、有竞争优势的特色林果产业。
3.规模封育,提高自然修复作用。目前尚未涉及的区域大都是立地条件相对较差,建设难度相对较大的区域,这些区域缺乏灌水保障,人工造林成本高,难以成活成林,因此,国家应将建设的重点放在封育上,而且封育规模越大,单位投资越经济,效果越好。
4.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兴林水平。三北地区生态条件严酷,抗旱造林、节水灌溉、综合防沙等方面的技术需求更为迫切。围绕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技术“瓶颈”,选育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解决立地条件较差的营造林技术,探索适应不同类型区的综合治理模式离不开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