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生的美育教育

2018-09-25 02:53冯振广
神州·中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美育校园教育

冯振广

摘要:本论文从美育的概念出发,探究美育的条件及应用,创新性地从校容校貌、教材和作文等方面进行探讨,尝试对小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深入的美育教育。

关键词:美育;教育;学生;校园

美育,即美感教育,在本质上说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在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下美的种子,是每一个教职人员的职责所在。可以说,生活处处皆美,处处皆有美好的事物存在。在小学阶段,利用学校、社会环境,挖掘美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让小学生形成完美人格,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培养素质人才的需要。

在生活中,应引导学生观察周边的事物。比如所,让小学生欣赏小草绿茵茵的样子,聆听花开的声音,听蝉鸣蛙噪,观溪水潺潺,四季轮回,日升日落,在心灵深处感悟大自然的美好,进而引起小学生保护、创造美的欲望与冲动。美育教育,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要想对小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深入的美育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首先,是校容校貌。清新整洁的校园无疑会给人美的感受。安静的教室,伫立的食堂,喧闹的操场,芬芳扑鼻的花坛,内容充实、色彩斑斓的学习天地,校园中处处洋溢着和谐之美,这一切让人顿生愉悦之感。教师应引领学生去观摩和感悟校园环境的美好,还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用彩笔绘画,展现出教学楼等建筑的布局美与整洁美。在学生发现美之后,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怎样才能让美永驻呢?让美永驻,就要注意保持美,甚至创造美,激发其对美的渴望。保持美,具体体现在保持校园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等;创造美,具体体现在让学生去打理校园环境,植树、种花、种草等,让学生自己去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不一样的、更加美好的校园。

進而,是利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在读诵感知、领悟意境、欣赏联想中得到美的体验。古诗词中,如“山有色,水无沙,绿叶衬红花”、“半塘池边采莲女,一盏灯前读书娃”等,皆是对美景的描写。教材中有大量的古诗词,让小学生反复吟咏,便会悟得其中意味。小学教材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古诗词、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静夜思、精卫填海、少年闰土等),又有描述景物和风土人情的现代美文(如华北明珠白洋淀、端午粽等),更有讴歌心灵之美、陶冶情操的名篇佳作(如送给奶奶的阳光、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到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布局谋篇的合理自然,更要引导学生感受景物之美、民风民情之美和高尚的心灵之美,引导学生向书中人物学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进而做到对学生实施有目的的美育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都配有一至几篇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既诠释了文章内容,与教材息息相关,又对学生进行了美育教育。教学时,应图文对照,生动鲜活的文字与彩图相呼应,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到活脱灵秀的景物之美与辽阔深邃的意境之美,达到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的目的。

最后,是写好作文。美育教学,是少不了写作文这一环节的。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写作文,就是对美的创造。上作文课时,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比如花朵的艳丽,小草的纤弱,果实的饱满…鲜活生动的描述出大自然的美景。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丽之处,比如身边发生的让人感动的事,小到帮忙收拾家务,大到为社会作贡献(如拾金不昧等),用准确的语言、丰富的词汇和精巧的布局,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陶冶情操,升华情感,使身心受到美的感染与启迪。在创造美的同时,也会给别人带来美的感受。老师在审阅学生的作文时,一是应把握好其对美的感知的程度,适时引领学生进一步的感知美,在作文中用语言把这种美体现出来;二是应对作文进行适当美化,删减或增添语句,改变用词,调整段落和结构等,使其作文成为其对美的感知的最好的表达。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量空前密集的社会。少年儿童,正处于大量吸收外界知识,不断完善自我,初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适时适度地对少年儿童进行美育教育,使其心灵纯洁、人格完美,从而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是我们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对小学生的美育教育,虽不用达到如此程度,但也必将是充满艰辛的过程。在此希冀小学老师们能重视美育教育,毕竟身为人师,不可徒有其表,我们须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方向努力啊。

猜你喜欢
美育校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