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稻调促控一体化育苗组合是水稻苗床杀菌剂,可以防治水稻立枯病和恶苗病,代替护苗种衣剂配套肥和壮秧剂,在水稻苗期应用不同的液肥、菌肥、固体酸等生物制剂,既能让秧苗健壮不得病,又为发展绿色水稻提供适合的产品服务。
关键词:秧田;调促控;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8.18.021
1 试验目的
本试验中产品的应用旨在为农民节本增效,同时促进黑龙江省水稻发展,为绿色有机水稻提供更适合的产品。为验证佳木斯三兴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生产的“调促控”系列产品在育苗及本田的应用效果,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所以特设此试验。
2 参试产品
试验产品由哈尔滨市三兴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A组合:秀地生物碳能调酸液1袋+基施旺生物有机肥1袋。
C组合:苗欢高效腐殖酸液肥1罐+黑推微生物菌剂3瓶+秀地生物碳能调酸液1瓶。
D组合:苗欢高效腐殖酸液肥3罐+黑推微生物菌剂6瓶。
E组合:苗欢高效腐殖酸液肥1桶+黑推微生物菌剂1桶或苗欢高效腐殖酸液肥1~2桶+基施旺生物有机肥1~1.5袋。
乌托邦:赖氨酸芽孢桿菌(作物内生菌)+三兴农业发酵的腐植酸耦合态氮磷钾、中微量元素组装而成,具有菌数高(罐式发酵可达100亿/ml)、抗寒性能好、分泌水稻生根需要的天然吲哚乙酸刺激水稻自然生根,盘根好,同时具有抗冷害,抗病,缓解药害,提高免疫力的功能。
四剑客:专利产品,富含秧苗易吸收的有机质,强力生根,增强作物抗逆性。
3 试验地点
龙江县华民乡华民村水稻种植业协会杨光水稻地块。
4 试验处理
采用大区对比示范,不设重复,每个处理本田面积1个自然稻池,应用当地主栽品种-绥粳4。
处理1:育苗期(从置床到移栽前)设一个处理(50平方米左右),依次使用A、C、D三个组合,本田使用E组合。
A组合:秋季翻耕置床,次年旋耕置床时将调促控A组合撒于床面,旋入置床15厘米耕层内,也可根据需要适度加入二铵和硫酸钾。
C组合:在应用A组合基础上,秧苗2.5叶期前后,将C组合兑水2壶喷施。喷后浇水,一次浇透。如遇低温寡照阴雨天气,应在秧苗1.5叶期加喷一次杀菌剂。
D组合:在移栽前2天将D组合兑一壶水喷施,喷后轻度洗苗,将肥液淋在苗床上。
E组合:移栽后3~5天,每亩(667平方米)用苗欢甩施型200~300毫升+黑推100毫升兑水,做底肥或返青抛撒。
处理2:水稻应用乌托邦处理。水稻1.5叶期左右1∶30兑水叶喷。返青后每亩用150毫升甩施。分蘖末期或孕穗初期每亩200毫升甩施。
处理3:水稻应用四剑客处理。水稻1.5叶期左右,每360平方米大棚苗床均匀撒施5公斤;水稻插秧后每亩用1公斤,均匀撒施田面。
处理4:常规生产作对照。
处理5:金汤(液体壮秧剂)。
第一次:摆盘浇水时,360平方苗床用金汤1500毫升+液体秀地1000毫升。
第二次:360平方苗床,1叶1心期用金汤1500毫升+秀地500毫升。
第三次:360平方苗床,2叶1心期用金汤2500毫升+秀地500毫升。
5 试验结论
5.1水稻秧苗素质调查
从株高上看:处理1和处理2比对照稍高一点,处理3和处理5比处理4对照稍矮一点,整体来看株高基本持平。
从根长来看:处理2、处理3、处理5的根长比对照稍长,处理1比处理4对照稍短,都可以忽略不计。
从茎宽来看: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5与处理4对照无差别。
从百株鲜、干重来看: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5和处理4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基本一致。
从秧苗素质的调查来看,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5四个处理的秧苗素质相互对比以及和处理4对照相比,各项指标比较均衡,无太大的差异。在2.5叶以后都无立枯病和青枯病的发生。
5.2 分蘖期穗茎数调查
处理1株高52.9厘米,分蘖10.3个,平方米穗茎数为258个;处理2株高50.8厘米,分蘖10.8个,平方米穗茎数为270个;处理3株高60.6厘米,分蘖11.5个,平方米穗茎数为288个;处理4株高60.1厘米,分蘖8.3个,平方米穗茎数为208个;处理5株高57.9厘米,分蘖10.2个,平方米穗茎数为255个(平方米基本苗茎数为110个)。处理1比对照多50个茎;处理2比对照多62个茎;处理3比对照多80个茎;处理5比对照多47个茎(处理4为对照)。
5.3拔节期穗茎数调查
处理1株高68.7厘米,分蘖16.0个,平方米穗茎数为400个;处理2株高70.2厘米,分蘖12.7个,平方米穗茎数为318个;处理3株高71.8厘米,分蘖11.5个,平方米穗茎数为288个;处理4株高71.0厘米,分蘖11.6个,平方米穗茎数为290个;处理5株高67.8厘米,分蘖11.3个,平方米穗茎数为283个。处理1比对照多110个茎;处理2比对照多28个茎;处理3比对照少2个茎;处理5比对照少7个茎。
从生育进程来看:没有明显差别。
5.4产量分析
通过测产得知: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5分别比对照4增产32.8公斤、25.1公斤、38.7公斤、19.4公斤,增产率分别为5.4%、4.1%、6.3%、3.2%。
作者简介:崔鹤馨,大专学历,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