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刘波 张娟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实施美学教育,在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创造美。开发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将学校美育工作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升华和再次创新。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艺术、自然、社会生活为载体,把内在发现、感知、辨识、升华、创造融为一体。它是运用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人文之美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观,进而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美育曾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乐经》就是一个典范。19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学校教育应开设美育专业;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接班人;2015~F: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美育是时代发展和历史积淀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汇聚了无数经典,其本身就是—部美的画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深厚的自然、艺术、人文底蕴,是中华文化之美的汇聚。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是指自然事物所呈现出的美,与社会实践不可分离。对于同一自然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美的感悟。直观的自然之美与微观的美学感悟都是传统文化中自然美的资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巍峨山川、茂林修竹、曲水流觞、浩瀚星空、广袤海洋是自然对人类美的恩赐,更是不同风骨、不同性情的表征。李白看见巴山蜀水,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冰崖转石万壑雷”的感叹;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这些描写自然美的传统经典中,贯穿了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强烈的爱国精神。这些都是实施青少年美育工作的重要资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之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之美,是美育的重要资源。它主要涉及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文学作品等领域,每一领域都有其独特的美育资源。例如,《乐记》中记载:“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再如,书法与绘画的理想境界是和谐,通过笔画、色彩、线条实现平衡与美观。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整体布局均衡雅致,其中的每个字姿态各异,但又有张有弛、收放自如,体现了“和为贵”的中华传统价值观。中华古典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文学作品皆发自内心,与道德之美、和谐之美相互融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特征。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之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之美,也包含了美育资源。它本身就重视形而上的精神,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哲理,如庄子“物我两忘”的创作意境,孟子“养浩然之气”的人生格言,董仲舒“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精神,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要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操,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民情怀,文天祥“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之美,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美丑、明白是非,起到感化学生心灵、健全学生人格的作用,最终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实施美育的路径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实施美学教育,在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创造美。开发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将学校美育工作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升华和再次创新。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渗透美育价值
以课堂为主渠道,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美育价值,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美育教学资源,辅以图片、音乐、语言,配以观察、讨论、观摩等多种教学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让学生能够鉴别美丑,分清爱恨,明辨是非,提升审美素养。
除音乐、美术之外,语文、历史等学科都富含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是美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的精髓融入到常规教学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展示青花瓷仿品,让学生们直观欣赏中国的手工业技艺精湛之美,同时配上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让学生们在音乐氛围中感知瓷器、书法、绘画、篆刻等相互融合的和谐之美。在讲解历史人物和思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从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之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聆听京剧经典片段,感受国粹的魅力;让学生了解旗袍的设计理念,理解文化融合之美;让学生了解南宋缂丝工艺家朱克柔用八年时间织就天下第一缂丝画《莲塘乳鸭图》的故事,领悟为实现梦想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坚毅之美。这样的课堂无疑能将中国古代的艺术之美深深镌刻在学生心中,引领学生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发美育校本课程
中华文明对完美人格、崇高精神和伟大理想的追求,富含了对美的发现、鉴别、理解和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都是开展美育的丰富资源,以其为载体开发美育校本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美育课程体系十分必要。
首先,科学定位课程目标。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根据学校和地方特色、本校教学条件、学生实际水平、课程开发需求等因素合理定位课程目标,紧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人文底蕴。校本课程目标的定位,应该有助于学生传统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等。
其次,合理开发课程资源。除了从传统经典中寻找课程资源以外,我们可以挖掘和利用本地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美育校本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色彩,齐鲁文化的渊博、秦文化的严酷、楚文化的神秘、吴越文化的万象、中原文化的包容、燕赵文化的细腻、关东文化的进取、蒙古草原文化的广袤、巴渝文化的豪迈等等,都是美的体现。以挖掘和利用重庆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美育校本课程为例:开设“巴渝诗歌”校本课程,朗诵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构建巴渝山川之美;开设“巴渝艺术”校本课程,观看“川江号子”的传统艺术,让学生感悟巴渝文化大气磅礴、激烈雄浑之美;开设“巴渝饮食文化”校本课程,感受麻辣火锅和重庆小面等饮食文化,让学生体会巴渝文化热烈之美。各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给我们提供了美育的多种资源,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美育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选择。
最后,优化课程实施和评价。优化课程实施是一个课程创生的过程,即师生在具体的课程情境中不断创造和完善教育经验。该过程要重点把握三个环节:一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特点;二是注重挖掘美育资源及其价值;三是注重过程化管理和考核。例如,开设“中国纂刻艺术”校本课程时,既要注重传递这项有着厚重、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的文化特征,又要引导学生欣赏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同时,进行课程评价时,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学习美育课程所达到的结果,更要着眼于他们在学习美育课程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构建以培育学生美育素养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美育实践活动
美育课和其他学科不同,教学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体现出其价值,所谓“润物细无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教多少”,而在于“教什么”和“怎样教”。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文而化之”的过程,也是“实践化之”的过程。
围绕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主旨,学校可以开展多种“主题+体验”式美育实践活动。例如,以阅读中华优秀传统经典为主题,开展名句、名篇诵读赏析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中华经典之美,营造美育氛围,打造精神家园;开展剪纸、篆刻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中华传统技艺之美;通过传统戏曲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时代的生活气息和市民艺术追求;通过校园规划、环境布置活动,在校园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的元素,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息,在无影无形中影响和熏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在美育活动课程中将礼仪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艺术教育融为一体,贴近生活,体现高雅情趣。
(四)以“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为途径推进美育工作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给中小学美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以“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为途径创新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中小学美育工作的必然选择。“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并非互联网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简单叠加,它更为注重互联网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1+1>2”的教育效果。
首先,创新适应“互联网+”要求的美育新模式。“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学习革命”。以“直播+教育”为例,互联网技术给广大师生带来了新的学习形态。与互联网融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可以打破“面对面学习”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进行自主选择,使美育学习满足自身的个性化需求。
其次,开发适应“互联网+”要求的美育课程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例如,依托唐诗、宋词、元曲等优秀经典,可以开发出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的、形式多样的互联网美育课程资源。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这些美育课程资源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大范围传播,使更多学习者受益。
最后,构建适应“互联网+”要求的美育新平台。在当代,互联网已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密切的共生关系。我们不但可以开发网络数字化学习平台,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朋友圈等互联网新媒体,开辟“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新阵地,使美育的教育渠道由单向传播走向多向共融,提升其传播广度和即时性。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力量不能忽视。自媒体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者和传播者。当大多数人利用自媒体成为美的发现者、美的鉴赏者、美的创造者时,则会汇聚起一股强大的力量,引领社会价值取向。
综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中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学生人格、心理、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美育教育,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实现创新与发展的目的,这是当前美育前行的重要途径,也是时代要求的必然之举。
责任編辑|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