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长箴
说话,是人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没有什么可以像说话一样更加直接的表达人的意愿和情感。和对手辩论,和朋友吐槽,对孩子叮嘱,劝老人安心,给学生讲课,夸狗狗聪明......有时我们也会奉承别人,言不由衷。电视网络里面,评委喋喋不休的评论,《吐槽大会》《奇葩大会》更让说话诡谲多变。
一部非虚构的片子中的说话有几种?
三种:和别人的对话、对采访者的回答、对观众的演讲。
1.和别人的对话:有两人对话、三人对话、多人对话。
2.对采访者的回答,就是我们所谓的采访。
3.对观众的演讲,比如奇葩大会上的选手说的话。
因此,人物说话是纪录片中除了肢体动作之外最大的动作或者行为,也是比肢体语言更准确的动作或行为。
以上三者,我今天最想说说“和别人的对话”。
上大学的时候,讲纪录片的老师们经常说纪录片要少用解说词,要用画面本身叙事,其实,这里的画面中就应该包括“人物对话”这一部分,但是,导演们最容易忽略的恰恰就是用人物“对话”叙事。
拍到优质的对话,不但能够塑造人物,还能够深化主题,事半功倍。但是,拍摄方法掌握不好,对话也会非常苍白无力。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是什么在影响人物之间的对话的质量。
场景选取不当。
在饭馆儿、在孩子的房间、在公交车上、在教室里、在相亲角、在心电图室、在深夜食堂,因为人物在不同的空间面,身份角色不一样,对话内容自然不同,叙事的内容也不同。
因此要求懂生活的導演们在拍摄对话之前,要对不同场景中的对话效果做常识性预判,合理利用场景和人物身份的关系,这样往往可以拍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优质对话。
对话中缺乏情绪。
情绪是对话的调料,情绪不同,人物体现出来的性格就不同。是轻松的对话,还是有压力的发泄,还是愤怒的吵架,还是互不信任的试探?
导演拍摄两人对话之前,可以在令主人公有压力、有约束、两难、焦虑等有可能产生情绪的话题上做引导,诱发主人公进入有情绪的对话情景。
不可信的对话。
由于导演缺乏生活常识和阅历,过度引导或者直接干扰人物对话,导致话题尴尬,人物对话不真实、不生动。
对话的对象选择不当。
和主人公对话的人,是不是和主人公有话可说的人?是不是可以谈隐私话题?是不是愿意交流的人?这些都在影响对话质量。
总之,要想拍到有质量的对话,除了靠长时间跟拍中浑然天成的纪实,也还需要靠有生活阅历的导演事先做好预判,合理选择场景和对话的人,适度地 在情绪上做引导,这样也可以给受时间限制的那些拍摄添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