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为管理给答案。你需要知道,不管给答案的是德鲁克还是曾仕强,是巴菲特还是马云,都只是参考答案。没有人有标准答案。
知道这一点很重要。所以,我刚刚完成的新书《极简管理学》,首先就提出“刘澜管理学习第一法则”:管理只有参考答案,没有标准答案。
我基于三个理由提出这一法则。
理由一:现实很模糊,答案都是猜
著名管理学者明茨伯格这样说管理理论:
要意识到所有的理论都是人为的作品——究其根本,理论只是为了描述特定的现实而记录下的文字和符号,而非现实本身。因此,理论简化了现实。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根据有用性来选择理论,而不是根据其真实性。
明茨伯格提出了判断理论的两个不同的标准:有用性和真实性。他认为理论都不真实,只能考察其有用性。
这里涉及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是真理?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一书概括了关于真理的三种理论:其一是符合论,主张跟事实相符合的就是真理;其二是融贯论,主张能自圆其说、彼此一致的就是真理;其三是实用论,主张管用的就是真理。
在管理上,我们无法坚持符合论的真理。一方面,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有认知局限;另一方面,谁来判断是否符合呢?思想无法公正地判断思想是否符合现实。
在管理上,我们也不需要坚持符合论的真理。我们学习管理理论,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因此只要管用就行。
因此,我们说没有标准答案,是说没有符合论的真理。但是管理有参考答案,这些参考答案一要能够自圆其说(融贯论),二要能够指导实践(实用论)。而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理由二:情境各不同,答案都得变
如果是否管用是评价管理答案的主要标准,那么面对不同的管理情境,不言而喻,答案是要加以变化来运用的。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批评了包括德鲁克在内的早期管理学者,他们似乎认为有一套标准的管人的方法。马斯洛的理论是人处于其提出的需求金字塔的不同层次,需要有不同的激励方式。德鲁克马上承认错误:“我立即改变了我的观点,马斯洛的证据简直无法抗拒。”
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情境因素。研究跨文化管理的经典著作《跨越文化浪潮》一书指出:“没有一种‘最好的组织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一些组织方式或比别的组织方式更适宜、更有效,反之亦然。”
著名管理学者卡尔·维克在前人的基础上,画出了一个“理论之钟”(如图)。这张图是说:一般性、准确性和简单性是理论的三个特征,但这三个特征难以同时做到。
比如,处在图中2点钟位置的理论,具有一定的“一般性”和“准确性”(离这二者较近),但是不具备“简单性”(处在跟“简单性”完全相反的位置上)。
又比如,12点钟位置的理论“一般性”很强,但是不会太准确,也不会太简单。这样的理论因为普遍适用,貌似是个标准答案,其实不那么管用。
理由三:背景很复杂,答案都得加
理论是对现实的简化,因此一定比多姿多彩的现实更抽象,是抛开了许多具体情境的一般性的提炼,不一定适用于你的具体情境。
管理学术大师马奇指出,面对企业中非常具体的问题,经理人根据经验得出的答案往往更加靠谱。那么理论的实用性在哪里呢?在你的经验不管用的地方。
马奇指出:“基本学术知识在新的或变化的环境中变得更有用,这时经理人面对的是未曾预料的或未知的情形。它为他们提供了看待问题的其他框架,而非解决方案。”
这句话有两个要点,也就是学术知识的两个用处:
理论在新的或变化的环境中更管用。因为经理人的经验不管用了,而理论提供了一般性的知识,对新的情境也是适用的。
理论提供的不是具体解决方案,而是一个思考问题的框架。
也就是说,你需要在理论的这个参考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背景,得出具体解决方案。你的任务有两个:第一,运用合适的一般性参考答案;第二,根据新的背景,在参考答案上做加法,得出更具体的答案。
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你的任务=一般性参考答案+具体情境。
管理大师的悖论
维克表示:“在组织理论中,许多我最喜欢的概念、观点和研究都是简单性和普遍性的混合体,也就是位于10点钟方位的研究。”
不仅是维克,大多数人都喜欢10点钟方位的理论,因为它们是“简单性”和“一般性”的混合体,容易被人吸收。
但是要注意,10点钟方位的理論并不准确——它们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境。因此,我们要根据新的背景对理论做加法,把它变得更准确,从而更管用。
许多人以为管理大师提供了标准答案,其实没有。管理大师提供的也是参考答案,只是叫好的人、觉得管用的人比较多而已。
关于管理大师有个悖论:管理大师往往不准确。原因在于:一个参考答案要让很多人觉得好,往往需要比较简单,也需要比较通用,也就是说,往往是10点钟方位的理论。但是,它往往就不会那么准确。
真正的管理大师知道自己提供的只是参考答案。一百年前,第一位管理大师亨利·法约尔在提出自己的管理原则时就说:“管理方式绝不是死板和绝对的东西,它完全取决于一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