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国
快要过年了,一位女士特意预约来访。这样的日子还要坚持要求来访,女士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
刚一落座,女士便开门见山:“您说我们该不该回老家过年?”
心理咨询,从来不是直接给当事人什么答案,而是帮助当事人自己寻找答案。何况这样回老家过年的大事,别人怎好给答案?
因此,我只能以问代答:“这是什么意思呢?”
女士解释说:“是这样的。结婚的时候,丈夫在部队。婚后,我就作为随军家属去了丈夫的部队,和丈夫在部队待了好几年。由于这种情况,我们虽然结婚好些年了,但是,我跟婆婆却几乎没在一起生活过,没打过多少交道,应该说关系还可以,没有什么麻烦。最近两年,丈夫转业回到家乡,我才和婆婆有了日常交往。后来,为了工作方便,我们在城里买了房子。但是,我们还是时常回老家,婆媳也免不了打交道。时间长了,我越来越感到婆婆的脾气不好,我们很不好相处。”
“能举个例子吗?比如……”
“比如那次,我妈妈来看我,给我买了一件深色衣服。婆婆看了,张口就说我穿浅色的衣服好看,说我妈妈买的这件衣服颜色不好看。当时我就不高兴,可没有说话。晚上来串门的,婆婆又说起我妈妈买的衣服不好看。我当时就忍不住了,说您看我穿啥样的好看,您给我买一件啊!婆婆立马就不高兴了。我婆婆就这样,有话就说,经常这样。让我感到很不好相处。”
“那为什么这时候要来访呢?”
“前几天婆婆又跟我闹起来,让我心里特别别扭,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
“婆婆和你又闹了起来?”
“是这样的。那天是周末,下午我们回老家。进了家门,我们先高高兴兴来到婆婆的屋子。没想到,一进门就看婆婆不对劲儿,阴沉着脸不搭不理不说话。我们不知道是咋回事,也不知说啥好,只好先到我们住的屋子。天黑了,我们该回来了,我想,不管怎样,临走我们还是到婆婆屋里待一会儿。进了门,刚说了一句:我们该走了,婆婆就指着儿子张口大骂:走吧,没良心的东西,狼心狗肺的东西,白养你这么大!丈夫一下子被骂得晕头转向,不知道自己是哪里让老妈不高兴。刚一张口想辩解,婆婆骂得更厉害了:滚吧,滚吧,永远别登门!
“见婆婆没完没了,我就接过了话:您这是咋着啦,还没完没了的?好家伙,没想到这一接话,我引火烧身了。听我一接话,婆婆立马冲我闹了起来:你更甭说,更气人,更没良心。你还拿我当婆婆吗?你还拿我当婆婆吗!我还不如外人呢!我巴巴的上你们家去,你爱搭不理的,连饭都不管做。就是外人到你家,你也不能这样对人家啊!哪有你这样当儿媳妇的?过去,不管怎样,我从来没有直接和婆婆当面争吵过。这次,听婆婆这样闹,我真忍不住了,就和婆婆吵了起来:我怎么不好了?我怎么不拿您当婆婆啦?婆婆一听我直接反驳,骂得更凶了,最后居然说:好啊,好啊,还这样气我,你永远别登门!我也气急了:不登门就不登门!丈夫看事态不可收拾了,就拉我上车回来了。您说,无缘无故就骂人,婆婆这是怎么啦?”
递过水杯,看女士平静一些了,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我们先不管婆婆说得对错,即便婆婆再不对,也不会无缘无故,婆婆说你没良心,总是有所指吧?”
女士坦言:“是这样的。那次婆婆突然从老家来,正好我闹病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我脑子里长了东西,暂时还不知道是怎样的东西。这样的病没确诊之前,我不想让家人担心,就想先自己承受着,先对谁也不说了。可是,我心里实在是有了不小的压力,实在是心情非常不好。那天,直到中午快12点了才从医院回来,正想回家躺到床上缓解缓解,没想到婆婆来了。婆婆说:你咋刚回来,我和孙子俩热了点饭吃了,你再自己热热吧。我实在是打不起精神,顾不上点火做饭,就回屋倒在床上了。我知道,当时自己肯定状态特别不好。婆婆说的就是这件事。”
我又问道:“这件事过去之后,你们婆媳见过面了吗?”
“那是两三个月前的事了,我们回老家好几次了,见过多次了。”
“既然这样,婆婆为什么偏巧那天提起这件事呢?”
女士开始思索:“您这样一问,我想起来了。听家人说,在我们回老家那天下午,老家邻居办丧事,出殡前一辆汽车停在了我家门口。婆婆说,出殡的汽车停在自家门口不吉利,就让他们开走。他们没有及时开走。因此双方发生争执,闹得非常厉害。争执刚刚平息,我们就进了家门。这时候,虽然婆婆被劝回家了,可还在气头上,还跟谁都没好气……”
听到这里,我笑了,给女士讲了一个笑话。
一位先生在单位里受了冤枉气,心里憋着一肚子气回到了家中。没料到和妻子没有说几句话,就闹了起来。面对先生的大发雷霆,妻子也弄了一肚子气。刚好5岁的儿子跑回家。“你为什么才回家?!”妻子抬手就给儿子一巴掌。小家伙让妈妈一巴掌打得晕头转向,正不知如何发泄的时候,回头看见了小花猫在院子里正朝自己摇尾巴。小家伙转身来到院子,一脚踢在小花猫的肚子上,踢得小花猫跑出去老远。小花猫回头嗷嗷地直叫,那叫声分明是在表达自己的强烈抗议和极度困惑:我不是你最喜欢的好朋友吗,今天为什么平白无故踢我?
看女士也笑了,我说:“这位先生在外面的火气,转来转去,最终转到了小花猫的身上。这是小花猫无论如何也闹不明白的道理。这个道理,在心理学上叫做‘转移作用,就是把自己对某一对象的愤怒或喜爱的感情,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对对象直接表达,而转移到其他替代性的对象身上,让别人当了替罪羊。”
女士心里有些释然:“我知道了,当时婆婆是拿我当了替罪羊。”转而又问,“可是,关于我从医院回来状态不好的情况,丈夫和婆婆解释过,婆婆怎么还不理解?”
女士的这个问题也很有普遍性,是人际交往需要注意的。
于是我解释说:“这就是一个沟通方式问题了。类似这种情况,丈夫解释总不如你自己当面说明更好。心理学上,这叫直接沟通。而丈夫替你解释,叫间接沟通。间接沟通总不如直接沟通更容易相互理解。再说,如果你自己当面跟婆婆说明,也有一种致歉的意思,也许婆婆就不放心上了。换过来也一样,如果别人让你误会了,人家直接跟你解释,也比别人解释更容易让你理解,是不是?”
女士有些歉疚地笑了:“是,也怪我没跟婆婆说明。您说,跟您这样聊聊,心里就不那么怪婆婆啦。您不知道,来之前我心里那个气呀!人的心情真是挺奇怪的。”
“其实一点不奇怪。”我解释说,“心理学上有个ABC理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中的A、B、C分别是‘外来激发性事件、‘个体不同的认知评价系统和‘外来激发性事件引起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结果三个英文單词的字头。ABC理论认为,外来激发性事件都是中性的,但是,由于人依据不同的认知评价系统,对外来激发性事件进行了不同的理性或非理性的自我解释或自我评价,最终便导致了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就是说,导致C的原因并不是A,而是B。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决定人的情绪积极还是消极的,不是现实生活本身,而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看法和理解。有时候,同一现实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从另一角度看,就可以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女士领悟的很快,说:“就是说,我看婆婆的角度变了,所以就不再生婆婆的气啦?”
“就是这样。”我肯定说,“再如婆婆说你妈妈买的衣服不好看,如果换个角度,你会看到那是婆婆快言快语,跟兜圈子耍心眼比起来,简直是一种可爱了。”
沟通至此,女士眉头舒展了,脸上有了笑容:“真是这样,看什么事,角度不同感受就不同,换个角度看婆婆,心里真的不生气了。对,不生气了。可是,那天婆婆说我永远别登门,这眼看就要过年了,我究竟该怎么办?”
我依然笑而不答:“你自己怎么想?”
女士自言自语:“听婆婆当时那样骂人,我真想不回去了。可是,现在想想,婆婆当时也是在气头上。再说,大过年的,要真不回去,可就对不起大家了……”
“好,响鼓不用重锤。”我起身送别,“作为一名智慧的现代女性,先不说是不是对得起别人,相信你一定会对得起自己,一定会证明自己到底是个好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