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华
【摘 要】美国心理学家加多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要学会一样东西,应尽可能让学习者动用他的多种感觉器官。对于兰亭的探究,我们借助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努力把它开拓成一门拓展性的书法校门课程。
【关键词】兰亭序;拓展性课程;书法欣赏
兰亭,此处所指并非地名,也不是亭子,而是指以兰亭序为中心的系列文化。至于地名蘭亭,其由来要从越王句践说起,《绍兴地志述略》载:兰渚山,在城南二十七里,句践树兰于此……这其中的故事异常精彩,完全可以让学生为此所陶醉,产生无限的乐趣。
“眼高手底”,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操作技术不过关,只会品头论足。在书法学习上,最可怕的却是“眼底”,因为眼底,学书法就会坐井观天,夜郎自大。
一、探一探兰亭风
王羲之《兰亭序》是魏晋风度的审美典范,一幅兰亭序,向后延展出一片书法精神的艳阳天,打开了中国书法的壮丽画卷:智永、诸遂良、虞世南、唐太宗、“宋四家”、赵孟頫……何谓“兰亭风”?“兰亭风”,不仅指兰亭序的风格、艺术特色,更指兰亭序对后世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如强劲的东风,刮了整整两千多年。让学生去探寻兰亭风,虽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没有切身的感受,不去深入虎穴,又怎么能得到虎子呢?
(一)读名帖
兰亭序及其所代表的帖学,其艺术风格又是怎么样的呢?一言难尽,而且对学生来说,意会比言传更为有效。怎么意会?购买字帖,不断欣赏。网络时代,不同的书法作品在网上随手可得(笔者告诉学生,我们现在的书法学习条件连唐朝皇帝都比不上,我们为何不珍惜呢?)。
(二)多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如果学生边碑与帖的区别都说不清楚,又怎么去表达雄壮抑或是婉丽呢?比较“碑派”之碑,其实并非指石碑,而是以汉、魏时期的碑所代表的一种刚强、豪放、天真、风骨毕露的书法风格了。当代书法大师启功是帖学的追随者,“半生师笔不师刀”表达了他对帖学的推崇与欣赏(如图1)。
除了帖内外的比较,我们还要让学生在帖中进行比较,兰亭序非常善于变化,比如20个“之”字的不同在书法界无人不知,不过这种千变万化又统一在一定的大基调下,“于细微处见精神”,学生的眼力由此会得到锤炼。
(三)善比拟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后世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那么从兰亭序中看,我们能否找到“浮云”与“惊龙”呢?让学生展开兰亭序全作,这种景象比比皆是(图2)。如系字的最后一笔力拔千钧,如矫龙的回头动作,更有“折股钗“之美,“之”字的三笔边写如浮动般飘逸优美,也如优美的海滩线一样让人留恋。“一千个莎士比亚,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人感受的不同,欣赏时比拟的结果也会有很大不同,这也是培养学生书法创新思维的一条捷径。
二、勾一勾兰亭线
观察优美的字体固然能带来美的享受,但这种享受对中学生来说会是比较肤浅。我们尝试让学生动手勾一勾这些字的外围线,让学生手脑眼并用,通过动用“多元智能”,实现了大脑信息吸收的丰富性,增强了学生形象记忆的深度。(图3)传统的双钩学习法在临摹中的作用极大,可惜现在普遍不够重视。通过对兰亭序字体的双勾,学生能精确地把握兰亭字体的笔法,为今后毛笔书法的学习打下基础。双勾字体一般都是在原帖上盖一张半透明的纸,用水笔尚着字体的外围走一圈。当原帖抽掉后,精美的字体就在自己纸上诞生了!
三、定一定九宫格
九宫格的使用,始于唐代欧阳询。对九宫格的讲解,学生一开始并不接受,但是他们总是找不准笔画的位置,于是笔者问学生,我们学地理的时候,怎么样在地图上定位一个城市?数学老师又是怎么样告诉我们找到函数图象上一些点的位置的呢?于是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动笔。
老师给兰亭序的汉字加上九宫格(在PPT中找到插入3×3表格,拉动边线成正方形,设置线条为白色,填充选项为无填充),学生则使用目前普通的硬笔书法练习纸,先用水笔框出九格,然后就可以对照大屏幕在九宫格上画字了。
具体操作的时候,学生需要定位一些关键点,比如感字的斜勾,其起笔在左上格的右上位置,向右下行笔到最末端为右下格的右下位置,然后折笔上挑至右下格近上边线处,这样就需要先定位这三点,还可以找到这一笔与格子线的交点(找两个),然后再补充出整个笔画。(图4)
四、找一找兰亭气
汉字书写要做到气韵生动,需要打造一些美学法则,这些法则在汉字中的呈现是隐性的,不去分析很难发现。黄金分割自不必说,在《兰亭序》中,这样的潜在关系比比皆是,比如“亭”中的横画构成向右上的平行线,极富动势。右上竖边线向下延长,正好紧贴竖折的右侧,第一横左端、横勾左端、下横左端正好在一直线上,这不是巧合,这样字体就显得圆满美观,恰到好处,气韵生动。再比如点末尾的右挑正好指向下一笔的起笔,这会让笔画显得连贯生动,一气呵成。(图5)具体操作时,让学生去发现,教师借助电脑画图功能添加直线,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这种潜在关系的发现,学生往往乐此不疲,谁不想做探究者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规律呢?
目前,开放的中国正大力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让我们的学生因传统国学而自豪,因国学文化而成长,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让我们的孩子“大雅如兰,亭亭玉立”,他们将拥有人生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这也是我们此举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