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幼儿兴趣班需求因素的文献综述

2018-09-24 05:49黄毕莎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举办者子女家庭

黄毕莎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观点和理念也更迭迅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家长们为子女更早的投资教育、为子女投资更多更好的教育,成为了现代家庭教育的一股新热潮。面对这样的社会热现象,笔者想通过研究了解一下“家长的需求受哪些因素影响”?首先收集了相关文献。

一、家长的文化心态对需求的影响

有研究者发现,50%的幼儿参与过幼儿园外的兴趣班。廖根深2009年在《广州学生校外培训的现状与趋势》一文中提出,儿童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对参加兴趣班的需求不平衡,从幼儿园便开始,跨过小学这个高峰期后,就呈现迅速下降的趋势1。也就是说,幼儿对兴趣班是有需求的,但是这个需求并不是那么的平均地分配在幼儿成长的各个阶段。并且幼儿对兴趣班的需求一般都是依靠家庭、父母满足,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兴趣班,那么在家庭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家长选择兴趣班呢?

(一)家庭情况因素

许艳丽2002年《论孩子的家庭教育投资问题》一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限制生育二孩计划的执行(2016年刚取消限制),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独生子女家庭数量俞来俞多。加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家庭经济收入普遍提高,家长们对子女的教育及投入也就越来越重视。2“贝克尔(Gery S. Becke)最先运用消费行为的理论,将家庭中人们生育的行为与投资决策,创建了替代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首先,假定将家庭效用的最大化作为家庭行为与决策的基本标准。在家庭收入趋于稳定的情况下,父母把收入中用于购买商品的费用和抚育小孩的费用,在商品与孩子间所做出的收入支配和选择,能使父母得到最大程度满足时的效用便是家庭效用的最大化的。在家庭的时间有限,家庭的收入趋于稳定的情况下,争取家庭效用的最大化是家庭行为与决策的基本标准。由于数量收入弹性通常比质量弹性小,因此,人们往往求质不求量。同理,家庭更多地注重孩子的优质,以求得到孩子效用的最大化”。3家庭培养后代的观念的转变,也导致了园外兴趣班愈演愈烈,而且家庭中的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孩子参加园外兴趣班的情况。

郑玉等人2007年研究发现,家长不正确的理念往往与其文化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分析主要是以下原因导致了家长盲目的选择校外培训4:1)家庭对教育投资的简单化认识;2)望子成才又对教育规律知之甚少;3)功利化思想和不健全的人才观等。

彭湃2008年就国外的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家长具有不同职业、不同学历、不同经济收入的家庭对子女(扩展性、选择性)教育消费差异很大,这充分说明父母的职业、学历及家庭经济收入直接影响对子女的存在很大的差异5。

同时也有研究者将家庭的经济收入与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消费进行比对,低收入家庭一般尽管只选择了基本的教育消费,在总额上虽然很小,但在其家庭支出中的比例却很大。高收入家庭一般在基本教育消费的基础上都选择了一些扩展性和选择性消费,在资金总额上显得较大,但在其家庭支出中的比例仍然很小。这种不合理的消费,给低收入家庭带来的往往是子女失学或因教育致贫,债台高筑6。

曹思芹2007年研究了小学生的校外教育投资,家庭在校外教育投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家庭的非理性投资以及其他客观问题;对校外培训机构存在安全隐患的担忧等;教育资源不够充分、不同的家庭校外教育投资不同也使教育的公正性受到严重威胁,投资行为引发了新一轮教育机会的不均等7。

(二)家长心理因素

1.传统观念的影响

读书求学、学有所成,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家庭改变命运的寄托。希望通过努力和奋斗改善或者改变家庭,特别是子女的命运,加之中国人普遍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获得良好的教育被认为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最好方式,所以家长通常十分愿意为子女的教育投入大量的财力。

刘建林2012年研究了北京市家长对校外培训机构的需求现状,指出随着家长对校外培训重视程度的增长,不少家长为了给孩子报上一个所谓如意的培训班,往往是半夜三更甚至通宵去排队,导致参加培训班学习的幼儿也逐年上升8。

2.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严重

在杨国枢的《中国人心理》里面提到,国人好“面子”,后代教育更是如此,生怕自己的小孩比别人的小孩差,由此而低人一等。这种心理,也导致了一个家庭在支持孩子参加兴趣班的现象变的十分普遍。而且就算是找不到什么站得住脚的理由,也会因为某某家的孩子都去了为理由,从而支持自己的孩子參加各种兴趣班。

还有就是国人一般都有从众的心理,只要其他人选择了兴趣班,而且有效果、有口碑,就不免会蜂拥而上,争抢选报兴趣班。“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一般都错不了”,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就很难真正的审视这样的事情是不是合理。

3.补偿心理

在刘丽玲的《家长送幼儿上艺术兴趣班的心理分析》一文中谈到:“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普遍感到节奏快、竞争激烈,这使得许多年轻的夫妇为了事业不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 照顾孩子,但是深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在他们心理上充满了对孩子的歉疚”9。确实是这样,现在的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或者其他缘由,不能时常与子女进行沟通,感情投入匮乏。所以家长就将缺失的感情投入转化为了物质投入,以期弥补感情投入的缺口,在这种心理下,他们不遗余力地投入金钱来获得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比如参加兴趣班。

其次,现在的家长一般在过去并没有被现在这么多的兴趣班所包围,甚至也有一些家长小时候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为了让孩子不像自己这样在刚开始就“吃亏”,很多家长也会因此为孩子选择兴趣班。

二、社会的推波助澜对家长需求的影响

张喜秋2007年在其研究中指出,由于兴趣班举办者们在宣传中的相互竞争,对自己的办学水平、师资和设备设施都有所夸大其词,而家长们所获得的信息往往都是来自举办者的宣传广告。不健全的市场竞争,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家长们即使到了办学实地考察,也无法判断出教学本质的好坏10。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并没有一个明确地判断兴趣班好坏的标准,既没有官方的分级认证,又不能在短期的时间内从孩子的成长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所以一般的家长都会被兴趣班的广告所吸引。

徐建国2011年用“囚徒困境”来解析兴趣班的现象:市场经济时代,教育这块“大蛋糕”同样吸引了各个兴趣班强烈关注。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和“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大背景下,宁愿自己受苦受累,倾其所有,也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了家长们无赖的选择,当然就给各种兴趣班带来滚滚利润11。

同样的看法,南京师范大学的虞永平教授在《兴趣班究竟是为了谁的“兴趣”?》一文中也提到:兴趣班举办者考虑的是自己的赢利,并围绕此目的考虑家长和社会的需要。然而,一些家长对兴趣班的选择,却是以自己的想法和兴趣,围绕“升学”和“就业”来为孩子做选择,因此,那些“升学率”高的兴趣班(如外语)受到追捧。可见,目前的兴趣班,一是代表了举办者赢利的兴趣,利益越高的兴趣班,举办者越感兴趣;二是代表了家长们的伪兴趣,完全忽略了幼儿的兴趣12。

再者,目前幼儿园的班级人数都过多,兴趣班通常又实行小班教学和一对一教学,让老师对幼儿有更多地关注;同时在课堂之外还举行很多的交互活动和联谊活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这样也提高了家长和孩子对兴趣班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廖根深.广州中小学生校外培训的现状与趋势[J].青年探索,2009.

[2]许艳丽.论孩子的家庭教育投资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02.

[3]金莲.中国西部农村的教育费用与教育成就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6.

[4]郑玉,汤宇梅.家庭教育投资的盲目性及原因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

[5]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

[6]陶维维.家庭教育消费的阶层差异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論文,2013.

[7]曹思芹.小学生家庭校外教育投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8]刘建林.北京市家长对校外培训机构的需求现状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9]刘丽玲.家长送幼儿上艺术兴趣班的心理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3.

[11]张喜秋.中小学生校外课程辅导的问题及建议[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2]徐建国.走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囚徒困境.中国教育,2011.

[13]虞永平.兴趣班究竟是为了谁的“兴趣”?.中国教育报,2010.

猜你喜欢
举办者子女家庭
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政策:演变历程、实践困境和优化策略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应对分类管理民办幼儿园自查工作的四个重点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你能一笔画下来吗?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