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子惠
摘要:作为样本自传式小说,张爱玲的《小团圆》直面创伤,大胆揭露自省,对人性進行了真实的展示,对自我进行了无情的剖析。在文中主要就张爱玲的《小团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见解。
关键词:小团圆;张爱玲;自传式小说
《小团圆》是一部自传式的小说。张爱玲自己说过“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在“最深知上”,《小团圆》绝对无可厚非。
全书共十二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二章写九莉(女主)的,即张爱玲自己的学生少女时代,这是九莉一段很重要的人生。第一章写明母女感情正式走到尽头,第二章写她亲历的沪港战争。第三章和第六章主要写家族生活,有九莉父亲盛家,九莉母亲卞家,表大爷家竺家,后母家耿家。第四五章写盛九莉和邵之雍两个人的感情发展,第七章到第十章是两人感情的破裂、邵之雍的逃亡和九莉的乡下探望,原型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情感往事。第十一章和十二章,这最后两章,讲九莉与燕山的感情以及九莉的海外生活。
下面具体谈谈我对《小团圆》的一些感受。
第一,人物塑造。人物很多,关系错综复杂,1976年4月28日宋淇给张的信里说“第一、二章太乱,有点像点名薄”。人物可大致分为家人、亲朋、老师、同学、情人、佣人这几类。小说中人物的名字都很奇怪,中英混杂。人物形象蜻蜓点水,非常不立体,几乎没有对人的外貌描写,可能作者不想通过塑造具体而微的人物形象来表达,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不是写个像,而是写群像。当小说中的人物联系组合起来后,她所生存的那个时代环境反而立体生动起来了。比如,同学间杂乱琐碎的交谈,沙龙聚会上的争奇斗艳。出场人物多,没有确切统计过,但在一百人以上。主要有:盛九莉——张爱玲(女主)、邵之雍——胡兰成(前夫)、蕊秋——黄素琼(生母)、楚娣——张茂渊(三姑)、盛乃得——张志浠(父亲)、盛九林——张子静(弟弟)、比比——炎樱(朋友)、燕山——桑弧(情人)、汝狄——赖雅(第二任丈夫)、韩妈——何干(用人)。
第二,语言。首先,语言精练简洁,绝无啰嗦累赘的字句,但有时太过精简以致语言跳跃,令人难以读懂。比如,常常不加人称代词,不做铺垫而引出新人物,“……不耐烦地叫了声‘密斯盛九莉也微笑着向他摇摇头。”事先没有对九莉的姓氏做过任何介绍,只能靠这一句话得出九莉姓盛。不过,对于研究过张爱玲家庭背景的人来说,这里不难懂。其次,用语隐晦,蕴含着一种看透琐屑,云淡风轻的心态。诸如同性恋、婚外情、离婚、过继、亲朋反目、不伦之恋,这些狗血大戏都用暗语、行话一语带过,表述得平淡而日常。也有用比喻的修辞,依然是乖僻生硬,思维的跳跃和表述的极简,达到了“生新”的程度,需要读者停下来琢磨、理解。如“比比也说身边的事比世界大事要紧,因为画图远近大小的比例。窗台上的瓶花比窗外的群众场面大”。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很大的联想距离。我认为是采用了意识流的写法。再次,张的文风细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的表达能力强。只有这样,才能描写出细致的景、物和微妙的心理活动,从而抒发细微而深刻的情感。且看这句“比比倚在铁栏杆上,倒仰着头,去吃三明治里下垂的一绺子炒蛋”,“倒仰”而不是“仰”,“下垂”“一绺子”都用的很形象。
第三,悲凉之感。张晚年独居美国的一间公寓,闭门谢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很少出门买菜,“一张油饼吃两天”,餐具用一遍就扔掉,死去一周后才被人发现。她一生都处在与世人相隔绝的冰冷、孤寂的境遇中。父母对她疏远离弃,到后来双方彻底走到尽头,张爱玲的母亲临终前寄信给她,希望见她最后一面,然而二人没能相见,其母抱憾而去。与曾经最要好的朋友,炎樱,渐行渐远。彼时张爱玲远离故土,一时不为人所知,昔日风光式微,而炎樱的境遇不断上升。境遇的转换,使炎樱原本就有的高姿态更加凸显,张爱玲对此颇有微词。她曾深爱的那个男人,胡兰成,又如何呢?张爱玲在一封信中写道“胡兰成现在在台湾,让他更得意了”,胡消费着他们的恋情,蹭着张爱玲的热度在台湾重新火了一把,也捞了不少钱,哪里顾及张的感受。晚年侨居海外,幸有宋淇夫妇帮衬,但总归是寂寞的。坎坷的身世,天生的内向性格,使得张爱玲始终没有走出缺爱的阴影,她不相信人世间有真情,她的眼里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试探、谨小慎微、薄情寡义、尔虞我诈。“悲凉”萦绕在字里行间,是她的气质,也是她的文字的风格。“她(九莉)微笑站在阶前,等着车子开了,水花溅上身来”,车里坐着她的母亲,张爱玲叫她二婶,因为从小被过继给大伯家。1941年珍珠港事件,香港战乱,同学们都回家或到亲戚家避难了,唯独她没人管,无依无靠,在《小团圆》里她这样写道:“差点炸死了,都没人可告诉”。不过,我倒觉得悲凉之感在这部作品中淡化了,悠长的岁月把悲凉酿成了苦涩。对于张爱玲,心结若能稍稍解开,温暖就能渗透进来。题目是“小团圆”,读完后到有点惊讶,居然不像是反讽,不像《倾城之恋》、《金锁记》之类的题目套路。
最后来说说《小团圆》的幕后故事,《小团圆》的创作和出版,颇有一点波折。张爱玲从1970年代开始创作,至1990年代大致完成,期间反复修改,却始终没有定稿,临终前只有手稿遗世。2009年4月,经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授权,《小团圆》得以面世。该书面世后,成为研究张爱玲生平的重要资料之一,但也引起一些争议,不少学者和资深张迷认为,《小团圆》的出版有违张的遗嘱,属于侵权行为。
参考文献:
[1]《小团圆》(张爱玲,2012.6)
[2]《<小团圆>人物对照单》(豆瓣读书,2009.6.30)
[3]《小团圆出版还是销毁?这是个问题》(中国新闻网,20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