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缠碗大柳面

2018-09-22 09:43刘世河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柳叶圣母面食

刘世河

大多地方小吃的名号都由其地名而起,“大柳面”也不例外。山东宁津县城往北约10公里处有个大柳镇,此面就是这个镇上的张家面铺所创,因此得名。更巧的是这面的颜色颇似初夏嫩黄的柳叶,“地利”加上“色和”,所以这“大柳面”的名称便非它莫属了。

关于大柳面的来历,坊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泰山脚下住着一个叫石敢当的石匠,力大无穷,心地善良。因为平日里常常扶危济困、除暴安良,所以他不但深得当地百姓爱戴,还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为了表彰这位石匠,特封他的三个女儿为神仙,并让他的三个女儿掷绣花鞋,鞋落到哪儿就分封在哪里。大女儿的绣花鞋恰巧落到了大柳镇,于是,玉皇大帝便在大柳镇为其修建了天仙圣母殿,当地百姓尊称她为云霄圣母。

明朝时,燕王朱棣行军至宁津,命部下将当地青壮男丁全部征召入伍,其他人等斩尽杀绝,杀害无辜百姓甚众。大军行至大柳镇附近,云霄圣母为使一方百姓免遭涂炭,变成一个农妇拦住了燕军去路,并用妙计感化了燕王,才保全了全镇人的性命。后来,燕王的大军攻到济南时遭到了拼死抵抗,被迫北撤,行至大柳镇时,燕军兵困马乏,只得扎营休息。时值八月,天气炎热,燕军又饥又渴。百姓为了感谢当年燕王的不杀之恩,把各家各户的白面、菜蔬集中到天仙圣母殿,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们为燕军做了一道当地群众用以招待贵客的面食。燕王见这面色如柳叶、细若柳丝,调料琳琅满目,竟一下吃了两大碗,食后顿觉心旷神怡、精神倍增。燕王问这叫什么面,百姓趁机请燕王给面赐名。燕王沉思片刻,说:“这面细若柳丝、色如柳叶,又产于大柳,就叫大柳面吧。”从此大柳面之名便在当地百姓中流传开来。

尽管当地百姓明知这只是个传说,却对此津津乐道。因为一种美食一旦跟美丽的传说连在一起,再享用它时,便有了别样的滋味。

其实据考证,大柳面始创于清乾隆年间,迄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因其细如粉丝,且韧而不断,盛在碗中犹如金丝盘绕,故有“金丝缠碗”之美誉。大柳面在鲁北乃至冀南可谓无人不晓,“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去保店”就是流传在这个地区的一句妇孺皆知的俗话。外地人只要到了宁津地面,大柳面绝对是必尝的美味。

举凡面食中的精品,面粉的选择都至关重要。大柳面须以上等精粉为原料,并根据季节不同加入数量不等的碱和盐。和面也有讲究:冬季用温水,夏季用冷水。面和好后擀成薄片,再撒上一层醭面—醭面并非小麦粉,而是用细箩滤过的玉米粉,以增加面条的层次感。接下来就是切条了,这也是最见刀工的一道工序。要轻按快切,寸面十刀,切成后双手一托,撒开如网,手缠成缕,丝丝不乱。下锅时,手持面条,如提纲撒网般使面呈扇面状下至滚开的锅内。开锅后,稍加凉水一打,再一翻一滚,便迅速捞出。这叫溜煮,以保证细如粉丝的面韧而不断。

面装在碗里,晶莹剔透,状如弓弦,轻轻用筷子挑起一束,入口一尝,直觉绵软柔韧、润滑异常,怎一个爽字了得!

别急,刚才這一口只是尝尝而已,真要美美地享用大柳面,还须拌上卤子。大柳面的卤子极为讲究,是这道面食的精髓所在。卤子有炸酱卤、肉卤、麻酱卤、海鲜卤、鸡蛋卤5种。炸酱卤,取黄豆酱、小磨香油各半调匀,加花椒、大料文火熬煮,直至豆酱酥散成粒;肉卤的主要材料是肉丁和卤汁,并配以豆芽、青豆以及鲜鲜嫩嫩的香椿芽;麻酱卤的配料则是芝麻酱、香椿芽、黄瓜丝、蒜泥以及香醋等;海鲜卤和鸡蛋卤相对简单些。5种卤子整齐地排在那里,食客根据自己的口味随意加入即可。色如嫩柳、软而有力的面拌上这特制的卤子,真可谓珠联璧合。

大柳面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夏季可凉吃,冬季可温吃,四季皆宜。卖大柳面的店铺遍布宁津的大街小巷,吃上一碗大柳面,快捷方便又物美价廉,是绝对的百姓消费。即便你食肠宽大、饭量惊人,一次能吃下10碗,也花不了几个钱。

猜你喜欢
柳叶圣母面食
蒙娜丽莎讲名画①
柳叶和鱼
Do You Know?
冯唐
尽他一只鹅
流氓
把“愤怒小鸟”做进早餐里
阅读理解题精练与解析
印度 圣母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