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合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藏自治区环境科学研究所
针对西藏高原脆弱环境下生态保护与建设难题,揭示高寒生态系统格局-过程- 功能变化规律与驱动机制,提出生态保护- 生态建设- 支撑保障统筹的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新模式,系统解决环境与发展协调、 区域生态安全可持续等重大问题,编制专项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研发了藏北高寒退化草地恢复技术、雅江河谷沙化治理与农田防护林建植技术、藏东南森林保育与采伐迹地营林技术、藏东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等,示范面积约 2 000 公顷,综合效益显著。构建西藏多要素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技术体系,制定监测规范已颁布实施。建立适宜西藏高原生态工程特点的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科学评估生态安全屏障一期工程建设成效,并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外发布。
生态安全屏障的理论范式与基本思路
2009 年国务院第 50 次常务会审议并通过《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 年)》,国家投入专项资金 155 亿元,实施三大类 10 项工程,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西藏高寒生态监测网络业务化运行,平均站网密度从 1.9 个站点/万平方公里提高到 5.2 个站点/ 万平方公里,生态监测规范已发布实施。2016 年 10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中国科学院《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 年)建设成效评估》发布会,向全球发布国家生态工程重要进展,用详实的数据科学客观宣传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的成就。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生态恢复技术应用与示范效益
王小丹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主要贡献:项目总体设计。提出了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技术体系,开展了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组织完成了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评估与后续工程优化。
刘伟龙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主要贡献:查明了主要生态工程实施进展,评估了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成效。
张宪洲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主要贡献:定量识别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完成了西藏天然林保护和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成效监测与评估。
吴建波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主要贡献:系统开展了主要生态工程区内外对照研究,提出了生态工程规模与布局优化的技术途径。
黄 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主要贡献:研发高原生态系统关键指标长时间序列信息的获取技术,揭示了近20年来高寒生态系统变化趋势与驱动力。
程根伟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主要贡献:项目总体设计。发展了冻土区分布式水文模型,解决了冻融作用下水文过程模拟难题,完成了主要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评估。
朱立平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主要贡献:开展了气象、冰川、湖泊、林线、草地生态系统等联网监测与变化原因分析,完成了各生态安全屏障区生态功能动态评估。
张天华
西藏自治区环境科学研究所
主要贡献:有效整合了西藏生态监测资源,规范了生态监测指标与方法,重点推进了生态监测网络与生态安全屏障信息系统业务化运行。
鄢 燕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主要贡献:开展了天然草地保护工程的系统调查与研究,揭示了围栏封育对种间竞争、生物量、多样性和固碳的影响机制。
洪江涛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主要贡献:阐明紫花针茅群落氮磷植物元素库在降水梯度上解耦作用,揭示低磷环境下高寒植物生殖优先的进化权衡适应策略。
2016 年10 月26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 年)建设成效评估》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