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全媒体记者 李 燕
四十年,足以换新颜。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而对内改革,就从农村开始。
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乡村振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地处西部内陆的遵义,在我国40年农村发展的变迁中,也深刻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变革和红利。
遵义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在贵州的9个市州中,遵义的国土面积、农业增加值在全省均居首位,人口总量在全省的占比分为第2位。农村面积大、农业人口多、农业比重大,这是遵义重要的市情。
走遍三万多平方公里的黔北大地,遵义山好水好资源好,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是贵州主要的农产品基地,出产的粮食、油菜、烤烟、茶叶、畜禽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占到贵州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素有“黔北粮仓”的美誉。
遵义的农民勤劳、智慧,富于创造,从农业上的老“五突破”到新“五突破”;从当年湄潭的土地制度改革经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到如今全面深入开展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从“六个一百工程”“七个一百工程”再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遵义创造的品牌在省内外产生了久远的影响,也加快了遵义从“黔北粮仓”向“黔北钱仓”转变的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1234战略”“8531工程”,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按照“念好 ‘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的要求,下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村土地流转达到220万亩,粮经比调整到36∶64,初步形成了“一县一主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截至2017年,全市种植蔬菜306.97万亩、茶206.84万亩、辣椒200万亩、中药材180万亩、食用菌7000万棒、竹300余万亩,其中茶、辣椒种植面积居全省、全国第一。2017年,全市农业增加值402.3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130元,全年粮食总产量294.88万吨、油菜产量24.32万吨、肉类总产68.21万吨、禽蛋产量10.16万吨、水产品9.2万吨,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410亿元。
站在习水县良村镇吼滩村海拔1300多米的狼头山上放眼四望,远近的座座山峰连绵起伏,层峦叠嶂,郁郁葱葱,蔚为壮观,占地200亩的华西希望集团习水德康农牧有限公司的种猪场,就坐落在这美丽的绿色画廊中。
据了解,这家企业进入习水后,不仅带来了现代化的养殖技术,也带了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他们在习水农村推广“公司+家庭农场”的养殖模式,农户只要修好圈舍,就能在公司申领仔猪养殖,农户饲养5个月后,再将肥猪交回公司。公司用增重、上市率、料肉、头用药费等指标进行综合测评后,发给农户一笔养殖费。这种“代养制”的养殖模式“最大的好处”是,农民养殖户没有市场风险。
德康公司在习水大手笔的运作,点燃了习水养猪产业新一轮高速发展的星星之火,并迅速在习水农村呈燎原之势,使规模化养殖成为习水养猪产业新一轮高速发展的一大亮点。大山里的老百姓通过发展家庭农场,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在遵义,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使农业朝着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政府及有关部门着重从原料基地建设、新产品研发、项目资金、贷款贴息、市场拓展等方面多元化多渠道对新型经营主体进行扶持。
截至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34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1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200个,家庭农场1582个,专业大户超60000户。成功引进温氏、老干妈、德康希望、苗夫种苗、重庆火锅集团等一大批大型企业入驻。生态畜牧业不断壮大,赤水金钗石斛、赤水乌骨鸡、桐梓方竹笋、习水黔北麻羊、仁怀酒用高粱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提起农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华秋实、秋收冬藏。然而,在有“粮仓”美誉的黔北大地,传统观念正被改变,农业本身的业态也在悄然改变。
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如今是茶的天堂。老百姓们不仅通过种植茶叶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还把那里打造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也许你不曾想到,以前的田坝村缺水、多旱、树少、草疏,曾是全县最贫困的地方,农民主要靠救济粮救济款过日子。
沿着田坝村茶产业的发展路径,茶已经从单一产业走向了多个产业的融合,发挥出巨大的效益,实现了凤凰涅槃般的升华。
历经多年发展,遵义农业形成了以茶叶、辣椒、竹子、生态畜禽、中药材五大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格局,并发展了优质稻+,蔬菜、食用菌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
这些产业不仅在“内部优化”上花气力,还在“内外联动”上下功夫,:“做优二产”上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在“做活三产”上要拓展农业多功能。随着产销的紧密对接,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一些产业已经超出了狭义的农业范畴,从单一的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到药品,到保健品,甚至是旅游产品。优一产,接二产,连三产,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提高质量增加收入,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现代农业园区是传统农业向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路子,以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技术领先、品种优新、高效开放为特点。
自2012年启动农业园区建设以来,全市已建成181个现代农业园区,2017年全年园区实现总产值242亿元。打造了桐梓杉坪、播州区枫香花茂九丰农业公园、湄潭县翠芽27°景区、凤冈县田坝茶海之心等 100个农(林)旅一体化园区,全年接待游客突破9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亿元。通过订单契约型、服务协作型、股份合作型、“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动企业与农民的关系由松散的买卖型向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转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乐山农业大坝鸟瞰(胡志刚/摄)
良好的生态环境,原生态的植被,无污染的水质,肥沃的土壤,成就了遵义绿色农产品的纤尘不染,独特的气候特征积淀了遵义绿色农产品的高贵品质,原始的种养方式保留了遵义绿色农产品的淳朴清香,不仅孕育出了曾获巴拿马国际金奖的国酒茅台和赤水晒醋,更有无数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可谓品质天成。
为确保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和公众“舌尖上的安全”,遵义市始终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盘点遵义绿色农产品,一组组鲜活的数据让人振奋。
全市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地1218个、总认证面积740万亩、产品635个,“三品一标”产地认证面积已占总耕地面积的58.7%。遵义朝天椒等11个农产品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全市累计制订农产品生产标准70个,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3个,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1个、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4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2个,初步建立起农业企业信用“黑名单”制度……
近年来,遵义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正在强力推进,成功创建了湄潭翠芽、兰馨、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等5件驰名商标,全市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50个、绿色农产品200个,49个地理保护标志产品,贵州省名牌产品57个、贵州省著名商标产品64个,“遵义红”、“遵义绿”、“遵义大树茶”、“茅贡米”等品牌日渐深入人心。持续开展遵品入京、入沪等展销推介活动,茶博会、辣博会、牛产业大会等重大节会连年举办,“遵义生态农特产品展销中心”等线下农产品直营店高效运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产品进机关、进社区成效显著,茶叶出口逐年增长。率先在全省组建电商公司,与淘宝、京东、邮乐网等合作搭建“特色中国•中国供销遵义馆”平台,其中“淘宝•特色中国”开通遵义馆、余庆馆等8个特产馆,使遵义市成为淘宝网特色中国栏目中开馆最多的地级城市。
农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下一步,遵义市将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框架下,围绕黔川渝三省市结合部中心城市目标,聚焦产业兴旺,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特色兴农,做实做优五大主导产业等,为打造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的农业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