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海洋几十公里的内陆竟然能养出深海鱼!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良井镇秀峰村一座不起眼的厂房内就有着这样一个水产养殖基地,里面竟然养殖了大大小小约5万尾石斑鱼。这是惠州市海燕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石斑鱼养殖基地,该公司是惠州首个进行内陆工厂化养殖海水鱼的本土企业。“经过多年研发,我们用一套工厂化循环水系统攻破了深海鱼内陆养殖的各种难题。”该公司总经理张燕发说。
走进该水产养殖基地,一个个整齐分布的大型养殖池映入眼帘,环顾养殖场,犹如置身一个现代化工厂,养殖场配置了循环水养殖系统,24小时运转。“我们采用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集机械、电气、化学、生物、自动控制技术于一体,运用蛋白质分离、臭氧及紫外线消毒杀菌、生物硝化作用等技术对水质进行精准处理和监控。”张燕发介绍,通过这套系统能确保池中海水清澈,让鱼儿健康成长。
张燕发原本在深圳从事工业用水环保处理相关工作,2013年来到惠州。张燕发深海鱼在内陆养殖愿望的实现离不开他弟弟张海发的帮助。张燕发的弟弟张海发就职于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是一名海洋生物学博士,他和团队研究将海水鱼搬进厂房里养,研发的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于2009年获得国家专利。这一技术是以健康苗种培育、养殖系统内水质调控、病害生态防治及健康养殖管理为核心内容的海水鱼类养殖方法。
工作人员在给石斑鱼投喂饲料。
海燕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的石斑鱼养殖基地。
张燕发通过弟弟了解到这项技术,寻思出一条创业之路:“何不把养殖水与环保处理结合起来?”不过,不同于工业水环保处理,养殖水需从生物环保处理着手。于是,张海发开始了漫长的研发之路。
为了更好的将养殖水与循环水结合起来,2 014年,张燕发在惠阳区良井镇找到了一家废旧工厂。在试验中心的全程技术指导下,他将一个大厂房改造成养殖车间,开始研发、试养。最开始,张燕发投入了近10万元,购买了1万尾鱼苗,由于当时的设备不成熟,水体处理达不到标准,随着水质的突然变化,不到一个星期,这些鱼苗便全军覆没。痛心之余,张燕发不断研究。他从设备入手,在生物滤池匹配、生物滤料等方面进行改进,运用机械动力设备把水软化,通过生物还原技术,把死水变成活水,不断调整水质,使水能循环使用。经过三四年的研发,设备终于成熟。
除了设备,解决深海鱼养殖的海水问题也让张燕发费了不少心思。众所周知,深海鱼必须在海水环境中养殖。然而,将海水从几十公里外运到养殖场成本太高,不现实。“一开始,我们以为养深海鱼的水只要是咸的就可以了,往淡水里加点海盐调配不就行了?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张燕发说。生活在这种“海水”环境中的鱼,没过几天就奄奄一息了。
于是,张燕发与专家一起到惠东市以及福建等地考察海水情况发现,海水经暴晒后,水分蒸发,在盐田里形成结晶体——盐,同时还有一部分没有形成盐的水残留,当地人称之为卤水,卤水中含有深海鱼生长所需的丰富微量元素。往养殖池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卤水后,果然问题迎刃而解。
如今,他们自主研发出适用于内陆地区养殖石斑鱼等名贵海水鱼类的健康高效循环水养殖系统,1立方米水体可养殖石斑鱼30公斤。这套设备获得9项国家专利。
养殖场也从一开始的300立方米水体扩大到2000立方米水体。目前,养殖场养了深海鱼5万尾,包括虎龙斑、老虎斑、东星斑、龙趸等中高端海水鱼类品种。这些深海鱼鱼苗从福建、海南、山东以及大亚湾等地采购,重约10克,养殖12个月以上,达到上市条件时约500~750克,等到这些深海鱼陆续养大,一天有几百斤的鱼可卖,供不应求。产出的深海鱼主要销往广东和福建、上海等批发市场、高档酒楼及一些餐饮企业。让食客们惊喜的是,就算正值伏季休渔期,他们依然能品尝到新鲜美味的深海鱼。
“现在解决了技术设备上的问题,扩大规模是当务之急,我们的目标是一年卖80吨左右的深海鱼。”张燕发说,目前,他们正在打造自己的品牌,准备进行推广。与此同时,他们还探索经营方式,希望以农民参股的形式带动村民投身“绿色渔业”,帮助农民就业、增收,希望未来将优质石斑鱼年产量扩大到500吨以上,带动农户增收180吨。
据了解,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方式具有节水节地、环境友好、健康环保、生产可控、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等优点,深海鱼在内陆养的绿色化养殖方式解决了一部分渔民靠天吃饭的问题,通过循环水系统养殖的深海鱼,避免了海水中病原体的侵扰以及近海养殖容易重金属超标的困扰,并且一个高效养殖池能有相当于半亩池塘的高产值。
深海鱼在内陆的养殖模式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惠阳区良井镇党委委员杨建粦表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方式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十分节能、高效,符合现代生态环保理念。中高端深海鱼类也迎合了现代人对生活品质越来越高的追求。杨建粦说:“目前我们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府对深海鱼养殖项目非常重视,计划对项目进行大力扶持。前期计划打造一百亩养殖示范场,探索规模化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