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隐性课程研究

2018-09-21 10:53杨品菊韩祎
现代交际 2018年12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网络时代高校教师

杨品菊 韩祎

摘要:网络时代,信息爆炸,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教师不再是唯一解惑之人。信息时代,教师的作用被极大削弱。本文将教师作为隐形课程来研究,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扬己所长、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网络时代 高校教师 隐性课程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2-0149-02

在从古至今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老师几乎是唯一解惑之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明确了教师的作用: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求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长久以来,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被赋予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受到了来自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极大尊重。在新时代,教育的管理者应该着眼教师这一隐性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探讨教师如何发挥特长,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一、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

隐性课程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附带学习”理论,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由于当时为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教育界盛行的课程研究崇尚课程本身的“工具化”“理性化”“技术化”,以及课程测量的“标准化”“量化”,隐形课程一度被排斥。后来。教育家们意识到课程过于正规化、目的性过强使教育脱离社会实际,隐形课程又重回视线,受到重视。简言之,除了学校教学日历上的各类能看得见的显性课程之外,那些隐含在学校开设的课程内外的一切培养了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和其心理的成长的教育内容都可以归类为隐性课程。

二、教师隐性课程及信息时代教师隐形课程优势

关于教师隐性课程,上海外国语大学陈坚林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曾小珊教授将大学英语教师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总结了教师作为课程(Teacher as Curriculum)的特点: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格与形象、思维方式、人生体验和阅历等因素通过课程创生使教师这一隐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积极、鲜活,对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及其心理成长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

网络无比强大,但终究是虚拟的;安卓苹果不断升级换代,但移动终端始终是冰冷的。然而,教师是有血有肉、有态度、有感情、有阅历的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教书育人;教师在完善自己人格与形象的同时,无时无刻不在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言传身教;教师可以把爱心传递给学生帮助孩子们缓释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教师可以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阅历分享给学生,帮助青春期的孩子们走出成长的烦恼;总之,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格与形象、思维方式、人生体验和阅历等等这些教师隐形课程的各个要素无不渗透在一节节课程的讲解中、一篇篇作业的批改中、一次次谈话的进行中,一番番鼓励的留言中、一个个鼓励的眼神中,直接、有力并且长期影响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及其心理成长;而这些是碎片式的网络信息永远无法给予学生的。

三、教师如何扬己所长、发挥优势

教师应充分发挥人性的一面,吸引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动机、价值观,给学生提供健康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在和网络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首先,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在传统观念里,一日为师,终日为父。教师的地位至高无上,对学生恩深似海,老师的话几近圣旨;有的教师总是居高临下,对学生说话的语气习惯了命令式的,有的老师对犯错误的学生缺乏耐心,语言粗暴,甚至体罚学生。然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尊,和任何人一样,在除满足其生理、安全等基本要求后,受人尊重便成为迫切需求,如果老师的语言或行为对学生有不敬之处,学生会表面敷衍,内心满不在乎,抗拒厌恶,少数学生甚至会和老师发生冲突。长此以往,师生之间会滋生信任危机。

那么教师如何充分尊重学生并赢得学生信任呢?

教师要改进的首要问题是加强自身修养,改进说话的语气和态度,说话时看着学生,放慢语速,和颜悦色,少用祈使句,多用疑问句和陈述句。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同样要表现出耐心,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犯错误是人的权利,学生需要在错误中成长,老师要接纳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总结改进方法,让学生避免再犯同样错误,健康成长。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措施严惩个别语言粗暴甚至体罚学生的教师,并使之制度化,使教师的和颜悦色成为一种职业素养及职业习惯。在这一方面,美国的学校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要发扬民主作风,无论是针对知识还是对教学方法勇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听取学生对自己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甚至批评或挑战。给学生提供便捷地提意见的通道,比如纸条、邮件、QQ、微信等等。对学生提出的意见,要虚心接受,认真总结,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教师应该吸取经验,和学生一起成长。总之,教师应该认清形势、与时俱进,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使学生有尊严地接受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使成功施教成为可能。

(2)除了尊重学生以外,教师还应主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增加亲和力。目前,大学普遍存在教师和学生交往频率过低,沟通渠道狭窄,相互了解较少,师生关系淡漠的问题。师生关系疏远对学生学习态度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直接的,对教学效果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应主动关注学生,增进了解,增加感情。青春期的孩子难免遇到成长的烦恼,课业繁重、经济压力、交友困惑等其中任何一件事都可能使学生不胜其扰、无法安心学习,这些困扰可以从学生的精神状态,言谈举止,从学生的QQ、微信等社交媒体上表现出来,这时,老师的人生体验和阅历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一剂良药,老师的一个关注、一条留言、一句安慰、一次谈话,就有可能使学生压力倍减、感到温暖,甚至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健康成长。正如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所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

(3)在课堂上,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程度、特点、兴趣等,采取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和活动方案。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当组织者、答疑者的角色,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活动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及时运用所学知识开展课内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性化管理,重視人的情感、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其以人为中心的育人环境,易于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劳动场地;教师课前精心安排,课堂上积极组织,耐心启发教导学生,学会欣赏肯定学生,赞扬鼓励学生。

总之,亲和力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只有对学生尊重、关爱、呵护、赞美、赏识, 才能使学生获得安全感以及被尊重、被爱护的感觉,愿意接受老师的谆谆教导,容易受到老师积极影响,从而获得正确的态度、动机、价值观,获得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同时,在充满爱心的环境中,学生会变得自信、开朗,产生同老师沟通交流的愿望,上课时乐于发言,课堂互动良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正如教育家布贝尔所说: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

参考文献:

[1](美)简.杜威等.杜威传[M].单中慧编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网络时代高校教师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中国古代教育对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启示
浅析隐性课程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