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介词习得顺序探究文献综述

2018-09-21 11:04董美思
现代语文 2018年5期
关键词:习得对外汉语介词

董美思

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给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构成的核心之一便是对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掌握。”[1]虚词作为语法教学的重难点,无论是在本体研究中还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而介词作为虚词的一种,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及习得过程中颇高的偏误率,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以下从介词本体研究概况和应用研究概况两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关键词:介词 习得 对外汉语

一、介词本体研究概况

在对介词本体的文献查阅过程中发现,对介词的本体研究可划分为:介词类别的研究,介词语法功能的研究以及汉外对比三方面,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

(一)基于介词类别的研究

从介词的小类出发研究一类成员的语法化过程,总结这类介词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这样的系统研究可从更大的范围审视问题。

《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刘丹青,2002)基于语言类型学的理论框架,根据汉语的共时和历时材料,考察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即在名词短语前后由前置词和后置词一起构成的介词结构。刘丹青对框式介词的存在动因、层次结构与语义进行了分析,并依据类型学理论论证了汉语介词不只是传统认识中的前置词,也有后置词。刘丹青通过比较其他语言的框式介词等类似现象,从共时角度分析了框式介词中前置词和后置词各自的句法范域(domain),指出了范域大小与语义抽象度的关系,并指出框式介词本质上是一种句法组合现象,而不是一种词汇现象。

许多后起之秀的硕博论文也按照介词的小类来进行本体研究,如:《汉语常用对象类介词的分析与教学》(何薇,2004)对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对象的四个介词“对、向、跟、给”从语义、语法、语用等多方面进行了描写和分析。《汉语依据类介词的语法化研究》(石微,2013)根据介引的对象是否为“原则”“法律”“制度”等典型依据对象及“依据”义是否为该介词词义系统的常用义位,将依据类介词分为两类:典型依据类介词和非典型依据类[2];在对两类介词的特征描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两类词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现代汉语路径义空间介词研究》(郜峰,2014)将空间介词中的路径义介词划分为四大类:起点义空间介词、路径义空间介词、终点意义空间介词、表示距离的路径义空间介词,还列举了每类的典型介词,进而从认知和功能的角度对路径义空间介词的语义结构和语法特征给予解释说明。

(二)基于介词语法功能的研究

《现代汉语介词的内部差异及其影响》(陈昌来,2002)详细描写和讨论了现代汉语介词内部在来源、语体色彩、音节、形态等方面存在的内部个性差异,显示出现代汉语介词的个性特点。

针对介词的隐现问题,《介词“在”的隐现研究》(麦子茵,2007),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新发现了或进一步阐释了介词“在”的三种句法功能:调节句子平衡的功能、完句功能和划界功能,并证明了这三种功能在“在”的隐现研究的解释力和适用面,而《现代汉语介词隐现研究》(刘媛媛,2013)以“介词+NP”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这一结构进入句子之后,介词的隐现情况。

针对现代汉语介词结构位置的考察,魏庭新(2004)统计了现代汉语中的介词结构的位置分布情况,考察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介词所能出现的位置及分布情况比例。巍庭新认为,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可能出现的位置有三个,分别为:主语前、主语谓语之间和谓语后,并着重讨论了影响不定位介词位置的句法及语义因素。李玉叶(2016),对介词的语序进行研究,从语言的象似性和经济性角度对介词移位的制约因素和介词使用引起语序变化的理据性角度作出解释。

(三)汉外对比介词研究

1.對介词整体的汉外对比研究

对介词进行整体的汉外对比的研究者多为精通汉语的外国学者,他们有着天然的外语优势,但对汉语及汉语语法的认识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其实,这也为对外汉语学者提出了更高的外语学习要精而通的要求。陈氏秋竹(2011)从汉语和越南语介词的界定、分类、特点着手,分析了两种语言中介词以及介词短语的分布和语法功能;结合对比语言学理论,就两者介词的语义和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以刘丹青的介词类型学理论为依据,揭示了汉、越语介词语序的异同并阐释了原因。得出汉语介词不是纯粹前置词语言,而是一种同时具有前置词和后置词的特别语言的结论。

权玹贞(2013)以韩国高中汉语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汉语介词和韩语副词格助词的定义、分类、功能、特点以及二者的对应关系进行介绍,然后针对初级汉语水平的韩国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搜集并整理出介词偏误常出现的不同情况,根据各种调查对减少偏误的教学策略作出总结。

2.对几个或单个介词的汉外对比研究

对汉语介词的汉外对比集中在英语、韩语、泰语等比较热门的外语,对其他小语种的研究尚属空白。曲宏欣(2007)以认知理论为基础,重点分析汉语介词“从”与英语介词“from”在语义功能和句法功能等方面的差异。金善姬(2012)选取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且语义功能比较多样的4个介词“在”“跟”“对”“从”与韩语中相应的助词进行比较。廖嘉俊(2014)从汉语介词“在”与泰语相应的介词“在”的6种不同的语义入手,对语法功能和语法位置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介词应用研究概况

(一)介词偏误分析研究

1.介词总体偏误情况研究

赵葵欣(2000)根据HSK词汇大纲中用频率较高的7个介词进行了详细的偏误分析。邢意和(2005)从教学的角度对介词进行简单的分类,并分析了其中用法灵活、偏误频率较高的介词。王宇泉(2011)以甲乙级介词为研究对象,以语料库中的偏误实例为研究载体,对目标介词的偏误现象进行描述和初步归类。

2.单个介词偏误情况研究

杨勇(2007)把留学生介词“给”的偏误分为9种基本类型,在分析“给”的偏误语料基础上,发现了两种新的基本偏误类型:结构滥用和符合偏误,并运用中介语理论把介词“给”的偏误原因分为5个方面,试图分析具体偏误原因。吴继峰(2012)通过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普北班(Princeton in Beijing)学生作文中英美学生使用汉语介词“在”的考察,总结归纳了英美学生使用介词“在”的偏误类型;通过汉英对比、相关介词对比,以及学生学习策略的考察等方式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同时结合现代汉语介词的研究成果,对英美学生产生的偏误加以纠正和解释,对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词“在”的教学提出了建议。

3.特定语言背景学习者介词偏误情况研究

崔希亮(2005)以欧美学生为被试,发现欧美学生的汉语介词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日本和朝韩学生,也高于母语人群,而欧美学习者彼此之间在使用汉语介词的总体水平上相当接近;欧美学习者汉语介词的偏误情况与日朝韩学习者大致相同,只是介词单项之间的差异没有日朝韩学生大,并总结出九种偏误类型。仇姝婷(2014)从常见汉语介词中选取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使用最为频繁的“在”“跟”“对”“从”作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角度将它们与对应的英语介词进行对比,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及其他有关汉语介词偏误的研究成果,总结分析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汉语介词“在”“跟”“对”“从”的常见偏误。祖拉格日乐(2015)对汉语的以表示时空起点、原因、比较、对象的12个介词为例,与蒙古语从比格的表达方式进行比较,重点考察两者的差别,提示出汉语介词和蒙语从比格的使用规律。

对韩国学生的介词偏误分析的文章较多,例如:崔立斌(2006)《韩国学生汉语介词学习错误分析》和吴成焕(2006)《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介词偏误分析》以及周正红(2007)《韩国学生使用汉语介词偏误分析》,但研究方法大同小异,都是根据研究的语料进行偏误类型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指导建议。

诸多研究者都能借鉴汉语本体研究的成果,并充分利用语料库资源,拓宽了偏误研究的实证性和科学性;且从宏观的总体介词的偏误分析,到微观的个别介词或个别母语背景的研究,使研究对象更加细化。赵春利(2005)在《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顾》一文中也指出了现阶段偏误分析存在的问题。“偏误分析文章已经模式化”[3],摆出偏误实施、分析偏误原因、提出教学策略,这种“新八股”的文风对学术发展十分不利。

(二)介词习得顺序研究

1.国别化介词习得顺序研究

介词国别化的研究需要被试的配合,又对研究者的外语水平有要求,所以研究成果相对单一,且集中在交流频繁的邻国。我们应该乘着“汉语热”的东风,把研究触角延伸到更遥远的国度。

对越南学生介词习得的研究,李燕洲(2008)从《语法大纲》中选取44个介词,对125位越南大学生采取了分级(初中高)测试。以语法测试和自建越南学生作文语料库为语料来源,运用卡方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统计出了越南学生汉语介词的客观习得顺序并总结出了主要偏误类型——遗漏、误代以及错序,进而得出影响越南学生介词习得的主要因素为母语迁移、目的语认知难度、教学教材偏差和学习策略。还进一步对中国儿童与越南学生的介词习得顺序进行对比,从L1与L2学习者的角度,得出二者在汉语介词的大类语义格习得顺序上存在一致性,但各次类习得进程不一致的结论。并针对越南学生介词习得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指导建议。

周仁芝(2012)统计出了母语为韩语的学习者的介词习得顺序,以《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为介词选取标准,结合留学生中介语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使用频率选取了25个介词,按照初中级在前、高级在后的顺序和正确率统计的方法(正确率≥75%即为习得)统计出了母语为韩语的学习者的介词习得顺序。并总结了影响韩语学生介词习得的三个因素——介词本身的复杂性、母语的影响和课堂教学的影响,并依此提出了与之对应的教学对策。

以马达加斯加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汤淑珍(2011)将77名被试分为初、中、高级,考察了使用率和偏误率较高的7个常用介词(在、跟、从、给、对、往、为)及其框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按照错误率统计结果排出了马国学生汉语介词难易等级和习得顺序,并对孔院学生和留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根据试卷的主观性试题分析了学生的偏误类型。二次调查近义介词的习得情况,进行详尽偏误分析。最后,分析了《对外汉语系列教材》中介词的出现顺序、问题及建议,并以“向”为案例进行了教学设计。

2.功能类介词习得顺序研究

对象类介词习得顺序,李佳佳(2011)以相同义项为分类原则,采用蕴含量表和正确是使用相对频率相结合的数据统计方式研究了對象类21个介词的习得顺序。为补充语料库中对象类介词不足的情况用问卷测试予以补充,得出综合后的结论:对象类介词习得顺序差异并不十分明显,但各类别内部之间差异显著,甚至处在不同习得区间;而搭配词的多少是影响习得早晚的决定性因素。此外,还针对偏误类型进行了偏误原因分析并提出了教学建议。

在“为”类介词的习得情况考察中,吉梦启(2013)考察了中介语语料中“为”类介词各个用法的输出情况、偏误情况,并与目的语语料的输出情况进行比较。再结合问卷调查的情况,全面考察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对“为”类介词的习得情况。并运用本文研究成果,对教学大纲及《博雅汉语》和《发展汉语》这两套教材中的“为”类介词语言点编排提出一些建议。

言说类介词框架习得研究,张敏(2016)首先探讨了言说类介词框架的句法功能、语义类型以及隐现机制;然后在语义归类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者与本族语使用者使用频率的对比,归纳出了学习者的使用特征;并对正确使用情况和偏误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最后,以试卷测试正确率结果为依据,获得了6类言说类介词框架的主客观习得顺序,并运用客观习得正确率按照初中高的学习阶段试图解释其习得过程,总结了影响习得的因素及教学建议。

3.单个介词习得顺序研究

凌丹(2017)通过横向调查法,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语料库作为研究对象来源,考察留学生对于介词“给”各个结构在不用水平和阶段的使用率和准确率,从而发现留学生对介词“给”各类结构的习得顺序和特点,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介词“对”习得研究,何静静(2012)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作为研究材料,选取语料库中1938条包含介词“对”的语料,归纳出19种“对”字结构,并以这19种“对”字结构作为语料分类的依据,从正确使用和错误使用两个层面上对语料进行详细研究,计算留学生介词“对”的正确使用相对频率,得出介词“对”的习得顺序。何静静对使用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类,得出偏误类型,考察偏误分布,并详细分析各种偏误,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给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不难看出,对习得顺序的数据研究还停留在对正确率和错误率的统计,研究方法欠缺科学性。江新(1999)曾对1995~1998年发表在《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四种期刊上有关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研究的307篇文章进行了分类统计,发现理论和经验总结型的文章占80.8%,调查研究型占9.2%,实验研究型占3.6%,其他文章占6.4%。这也说明了研究的整体现状存在缺乏科学统计的问题。当然“调查思路混乱造成数据针对性不强也是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所有调查均为问卷或语料库描写的静态研究,缺乏动态的跟踪研究;而教学对策的提出还停留在理论性的阶段,可实施性不强。”[4]施家炜(2006)指出:造成这种理论介绍及经验總结模式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者缺乏研究方法的必要训练,或者原来所掌握的方法已经老化,未更新造成的。”[5]研究者面临着学习和更新研究方法的任务。

(三)近义介词辨析

以对外汉语教学应用为指导,对介词进行同义词辨析的研究文献相对匮乏,且各家都有自己的研究角度,暂且未能达成共识。

王亚西(1999)从对外汉语的角度对“自、从、打”“向、往,朝”“在、到”“被、叫、让、给”“给、为、替”“对、对于、关于”这6组近义介词进行了横向的对比研究。但只是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总结了一些语言事实,对于教学应用的指导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够充分。郭敏(2006)对表对象的4个介词——“对、对于、关于、向”从句法结构和语义类别两方面逐个分析,并分组进行了详实的语义辨析。进而从语义偏误、语序偏误、误加偏误和缺漏偏误四个角度对偏误加以归类,提出了按义项分阶段教学并注重各阶段之间联系的教学对策。李卉(2007)从位移的角度对“向、朝、对、冲”4个介词作出了详细区分,并根据研究成果对偏误实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教学建议。逄洁冰(2013)以介词“对、向”的语法化过程和语义分类描写为基础,对其进行了对比研究,对介词“对、向”的使用情况——使用率、偏误率考查后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建构认知模型、侧重同义介词的对比分析,分析讲解应针对易混淆点、配合使用练习的观点,并提倡在交际中学习的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周小兵.汉语国际推广形式下的教材编写与汉语研究[J].海外华文教育,2007,(1).

[2]石微.汉语依据类介词的语法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3]赵春利.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2).

[4]江新.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J].语言文字应用,1999,(2).

[5]施家炜.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1).

猜你喜欢
习得对外汉语介词
介词不能这样用
国际汉语教学的理念方法
文化认知对日语习得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寻找“言”“意”之间的慢思维
介词填空专练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