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角回音

2018-09-21 05:30张淼
戏剧之家 2018年19期
关键词:博爱县海神戏班

张淼

【摘 要】“历史传统戏,子孙万代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方的传统文化在时间的历练中会沉淀出极具地域色彩的特色艺术。在笔者的家乡河南省博爱县就产生了这样的艺术,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浮现,糅杂了人们朴实的性格、高尚的品德、对艺术美的追求和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骄傲。本文通过对博爱县怀梆艺术传承的梳理,探讨博爱县与怀梆之间的源流以及县怀梆的存在价值,并尝试在历史中找到答案。

【关键字】怀梆;博爱县;源流;价值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9-0036-02

一、怀梆与博爱县之渊源

怀梆,因产生于怀庆府,又为梆子腔剧种而得名。由于怀庆府处于河北、山西和河南的交接地,使其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也让怀梆的产生具有了一定的必然性。从而让博爱县(原属怀庆府的河内)这座小城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吸收、保留和传承了怀梆艺术。关于怀梆与博爱县的渊源,迄今有以下几种推论:

其一,早在乾隆年间,山、陕梆子就广为传唱,并流入怀庆府,与博爱县当时所盛行的民间说唱艺术相融合,再加上地方语言的同化作用,便形成了极具博爱县地方特色的梆子腔。①

其二,与“海神戏”不无关系。有些学者认为怀梆是在“海神戏”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②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对怀梆关注度的增加,这一说法并不成立。

一则“海神戏”原为“海蜃戏”,实指无固定演出场所的戏,其演出人员也包括专业的演员。虽然这样的说法看似合理,但也仍待考证。由此确定“海神戏”为怀梆的渊源,尚不成熟。

二则“海神戏”为一种祭神、酬神的宗教活动,其演出方式是“围鼓圈”,即“不化装,不走场,不祭台,不收戏价,围桌而坐,合动而歌的清唱演出形式。”虽有老艺人表示,其所用曲调多为后来怀梆所用,但“海神戏”的曲调由来又从何而知,目前也尚没有答案。由此将“海神戏”作为怀梆前身,也是缺乏依据的。

其三,便以和豫剧相联系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认为“豫剧流入怀庆之后,逐渐形成怀梆。”但这一说法很快被否定了,据博爱县怀梆剧团团长郜四杰介绍,早在崇祯帝上吊时,就有了怀梆,而豫剧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才流入怀庆府的。再而,根据《博爱县戏曲志》记载:“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豫剧(实称小高调)行戏班来演出,此为豫剧来博爱之首。”进一步地确定了豫剧与怀梆的渊源并无关联。

由此可见,第一种说法较为客观,暂可作为参考。

二、博爱县怀梆之传承历程

清末民初,怀梆便十分兴盛,不仅在沁阳、孟县、武陟、修武、济源、温县、原武、阳武怀府八县广为流传,而且形成了专门的怀梆戏班,传至豫北、豫西、冀南。当时的怀梆戏班主要分为“海神班”和“江湖班”两种。其中“海神班”又叫“神戏班”或“耍笑班”,多由行会组织或会首牵头,用围圈清唱,坐唱等形式逐渐登上舞台。“江湖班”又叫“行戏班”,经常在农村演出。在此期间,博爱县城也渐渐有了怀梆戏班的足迹。③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怀梆甚至一度包揽整个博爱县城的戏台。每逢演出,台下必满,演至动情之处,观众纷纷叫好,又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在此期间,县里的戏班已达十三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演员为躲避战乱而流落他乡,由此戏班纷纷解散,怀梆也在县里中断发展。④

随着战争结束,到建国以后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怀梆又在县里重返兴盛,仅农村怀梆剧团就达到了三十五个。县城中的南关、八街、邬庄、程村、东王贺、内都、武阁寨、北十字、大岩、柏山、三街等戏班都是文武带打的专业剧团。

然而,到了五十年代后期,随着豫剧的传入和愈加兴盛,怀梆受到巨大冲击。各农村业余剧团亦开始纷纷改唱豫剧,怀梆逐渐被豫剧取代。⑤至“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剧团的戏箱被毁,使剧团无法演出,更让怀梆文化遭受到了历史上的致命一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外来文化从全国各地传入县里,人们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对怀梆的热爱更是逐日消减。剧团的发展随之陷入了困境,各剧团有的解散,还有一些剧团依靠接演红白喜事的商演活动,勉强支撑剧团生存。⑥

2002年11月25日,在博爱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县文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怀梆协会,并以“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抢救保护怀梆,传承、振兴怀梆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在抢救基础上达到普及,在普及基础上得到提高”为宗旨。由此,县里重新重视怀梆,从而支持了怀梆的发展。⑦

三、博爱怀梆之精髓

怀梆,也叫“怀庆梆子”,是北梆的一个支系,以怀庆府为中心的语言音调为基础,因创于怀庆府一带而得名。 其演唱方式,无论男、女演员都用大本嗓,粗犷、奔放、泼辣、大方是其唱腔的明显特点。

在伴奏音乐上,板胡渐渐取代了尖胡而作为主奏乐器,同时,传统的“1、5”定弦也改为了“3、6”定弦。之后,三弦、笛子、二胡、笙、琵琶等也加入了伴奏。⑧

在怀梆的唱腔音乐中,其主要板式包括:滚板、慢板、二八(慢、中、快)、流水、飞板等。其中,二八板的首句——扬簧,是懷梆唱腔中最明显和最富个性的标志。唱词多为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的七字句,也有长短句。

从方言发音上来分析,博爱县的地方话带有“土腔土味”的特色。其发音多以平舌音为主,因而说话时往往带着鼻音,有时甚至不卷舌。如:送(sòng)读为(fèng),二(èr)读为(lèr),知(zhī)读为(zī)。因而说话者往往音调较高,音色浑厚,速度也较快。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唱词不押韵,用博爱方言来唱就合辙的原因。这更是博爱怀梆的魅力所在。

四、结语

现如今,随着豫剧的兴盛,怀梆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一些剧团纷纷实行了改革策略,将豫剧融入到怀梆中,改变了原有的传统土腔,转而加入了中原方言的音韵。虽然吸引了更多的观众,但怀梆本身的特点却受到了制约和削弱。博爱县怀梆协会成立之后,就以保护“老传统”为主要目标,至今还用着传统的老唱法,笔者认为这样的保护传承是可取的。如若所有地方戏都趋于一致,那么戏曲艺术亦不会有多元化的繁荣之象了。

注释:

①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768.

②杨丽.怀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

③⑤⑧宋继光.博爱县戏曲志[M].郑州: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委会出版,1987.

④璩绍温.博爱县怀梆传承史[M].新乡:南师范大学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2012.

⑥⑦宋继光.怀梆在博爱的历史传承[A].王章群.怀梆剧史料专辑[C].焦作:河南省焦作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2005:34.

猜你喜欢
博爱县海神戏班
河神与海神
功德林寺戏班:寺院文化对觉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博爱县
博爱县大底村龙王五神庙戏曲文物考述
博爱县大底村龙王五神庙舞楼
云南壮剧的几种组织形式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博爱县
从社会组织的视角看云南壮剧民间戏班的性质
美出动“海神”侦察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