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解读《红海行动》的影像真实感

2018-09-21 02:06关玲高亚美
电影评介 2018年11期
关键词:红海行动真实感红海

关玲 高亚美

近两年,无论是惊险刺激的《湄公河行动》,浴血奋战的《战狼》系列,还是热血沸腾的《红海行动》,这些战争题材影片正逐渐构筑大国崛起时代的中国影像,彰显主旋律背景下的中国精神与气概。其中,不同于《湄公河行动》的警匪战斗,也有别于《战狼》的英雄主义呈现,《红海行动》还原了军事题材战争片的真实本色。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侯军在阐述“影像美学”时说:“影像诉诸感性,绝不可脱离感觉经验而研究影像_一影像美学即丰富多元的影像感性研究。”[1]在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中,观众最直观的感性认识就是真实感,因此,本文从影像角度出发,借助电影美学理论从内容上“影像叙事的真实”和形式上“视觉效果的建构”展开对电影《红海行动》影像真实感的分析,使其对中国战争题材影视作品提供参考价值。

一、影像真实感

(一)影像真实感的定义

北京电影学院屠明非老师在《电影技术艺术互动史:影像真实感探索历程》一书中写道:“影像真实感泛指影像所呈现的真实感,它的参照物是人类依靠视觉所看到的客观世界存在的真实景物。”[2]正如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而又不等于生活真实,比生活真实更高、更强烈、更动人一样,电影中的“影像真实感”并不等同于真实,而是要对生活现象进行巧妙合理的艺术化处理,提升观众观赏兴趣的同时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红海行动》的艺术化呈现即是如此,在符合观众认知范围内的艺术化呈现为影像真实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电影理论与影像真实感

在电影美学研究领域,存在着两种相对立的流派,它们分别是以安德烈·巴赞为代表的纪实美学流派和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蒙太奇流派,而影像真实感作为这两大流派争论的焦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影的创作。

纪实美学探讨的是影像与现实的关系。巴赞认为,电影的创作理念应当是现实主义的,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为了不断地向现实切近,他崇尚运用长镜头的拍摄方式,使观众沉浸其中并自由地思考来产生不同的真实感受。而蒙太奇作为一种电影创作手法,是指将不相关的事物按照一定逻辑进行组接,从而使影片产生丰富的意义。在蒙太奇理论中,影像的真实已不是客观真实,而是观众产生了感觉上的真实。比如库里肖夫实验中,面无表情的脸分别与一盆汤、一个女尸、玩耍的女孩进行组接,观众产生的是饥饿、悲伤和快乐的感官真实。

因此,通过上述电影理论与影像真实感关系的研究可以得知,无论是纪实学派还是蒙太奇学派,影像的真实感都不是简单地呈现客观现实,而是依托于合理的艺术加工、前沿的技术手段等打造一种符合观众内心感受和认知的真实,是一种表达人类情感的逻辑真实。

二、影像叙事的真实

(一)揭露战争的残酷性

电影《红海行动》是根据2015年“也门撤侨”事件改编而来,依托于真实事件并进行艺术化表达,使影片更加贴近观众内心。编剧冯骥曾说过:“求真是电影创作的最高境界,让观众相信我们的故事是真实的,继而通过艺术的升华来打动他们,是最为重要的。”[3]林超贤导演秉持“实景实拍”原则,将恶劣环境中的爆破、枪战、追逐、狙击、突围等场面还原,展现了疯狂轰炸后血流成河的街道、面目全非的尸体与血淋淋的残肢断臂,刻画了抹去“主角光环”后有血有肉、有伤有痛的奋战军^、样貌,真实地呈现了残酷的战争现实。

作为影片主角的“蛟龙突击队”具有极强的作战能力,无论是沙漠追逐战还是城市突围战,亦或是海上营救战,他们都能勇敢坚决地完成任务。而影片的真实就在于刻画作战队伍的骁勇善战时并未“神化”其能力,陆琛捡起敌人扔的手榴弹抛向窗外时,伸回来的是被炸掉手臂流淌着的淋淋鲜血;通讯兵庄羽被敌人打中后牺牲;机枪手石头为保护人质中枪身亡,真实的战争就是这般残酷,他们不会毫发无伤,反而会身负重伤甚至会死亡。同样地,影片也没有“弱化”敌人的水平,以往的战争片可能出现过许多不堪一击的敌人形象,而《红海行动》中敌方的少年狙击手运用一支老旧的步枪与蛟龙突击队的两名狙击手展开抗衡,侧面衬托出战斗的难度,营造战争紧张刺激的氛围,实现影片在故事情节上的真实感。

(二)打造英雄群像

战争的残酷性决定了战争注定不是个人传奇的英雄主义,而应该是团结奋战的集体主义。《红海行动》以“蛟龙突击队”一行8人为主角,每一项任务每一场战役都是全体队员集体作战完成的,队长杨锐冷静果敢,副队长徐宏无畏战斗,狙击手颐顺沉稳冷静,观察员李懂压力下成长,医护兵陆琛反应迅速,通讯兵庄羽在生命最后仍奋力连接通讯装置,石头血肉模糊下的坚强战斗以及女兵佟莉巾帼示让须眉的气势,每一个英雄角色的精彩演绎构成了英雄群像。这也是《红海行动》与《战狼2》的最大不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削弱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个^、英雄主义,回归“现实主义”背景下的团队集体主义。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所言:“影片没有简单地将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当作当代海军的精神制高点,而是将有国家担当的崇高集体主义塑造成中国海军最强大的精神来源,这体现了影片创作的精神高度。”[4]

(三)展现角色弱势

在角色塑造方面,《红海行动》的真实感,体现为大胆展现人物角色的性格弱势,使其更具普遍性。林超贤导演擅于描写这种有性格弱点的人经历成长后实现英雄重构的故事,正是人物形象的不完美才更贴近现实,这种具有普遍性的角色更易拉近影片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距离。狙击手观察员李懂在心理障碍影响下经历了从刚开始的害怕开枪、到狙击时无法瞄准、再到实现自我突破成功狙击的过程,迟疑、惶恐转变为危难时刻的坚决射击,通过展现人物的成长与成功蜕变使得英雄形象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画面故事,而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物。

(四)求真的细节设置

《红海行动》在细节的制作上可以说是超越了国内以往的战争片,比如说用药十足的爆炸场景,血肉模糊的视觉冲击,各种枪支弹药的真实展现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影片中关于武器、军事装备等設施的展现。剧组在武器装备上的预算高达2亿元,近50种真实枪械和3万多发子弹的配置铸就了影片的精彩枪战画面。AUG突击步枪、R93狙击步枪、毒刺防空导弹等外国武器的出现符合在别国解救人质时为方便弹药补给而使用外军提供枪械的事实。同时,这也就要求“蛟龙突击队的成员们要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熟练使用各国武器,导演林超贤在接受访问时说过,海军为剧组安排的跟组军事专家退役前就是蛟龙突击队的战士,演员会接受专业的使用技巧指导,这也是影片追求真实的一大体现。

另一方面是动作设计,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红海行动》因其特殊性注定了影片的战斗动作不能是随意的,既要符合标准又要符合作战环境。女兵佟莉的扮演者蒋璐霞本身就是一位武术运动员,在与力量悬殊的恐怖分子进行格斗时,使用专业“锁技”废掉敌人一条胳膊;庄羽在遇到无法预测的情形时为了尽快制胜反而又没有完全按照专业套路来打,可见,在符合当时情形下,因时制宜地选取恰当的战斗方式才会带给观众真實的感觉。

三、视觉效果的建构

在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影片《红海行动》荣获“天坛奖”最佳视觉效果奖,真实的故事情节需要与良好的视觉特技相配合,从形式上的视觉呈现角度来阐述影像的真实。

(一)“自然”的画面语言

影视作品中,用以构成视觉形象的各种元素总和即为画面语言,它包括构图、光效、色彩、影调等多种元素。由于导演林超贤追求影像真实的执导理念,整部影片的画面语言都尽可能“自然”化。在构图上,蛟龙突击队队员们的每次集体出现都各有造型但又整体协调统一,形成富有动感的团队样貌;在光线上,整部影片无论是场景光效还是演员面部光感都尽可能接近自然光,与沙漠融为一体;在色调上,影片取景地之一的摩洛哥本身色彩分明,与沙漠的单调土黄色并非十分契合,摄影师选择降低饱和度,增加颗粒感的方式进行后期修改,让画面色调更加自然平和,削弱当地环境色彩呈现出的温暖感,突出战争环境中的人物轮廓与战斗动作,营造出自然真实的野外战斗氛围。

(二)节奏

节奏是形式美的法则之一。电影中的节奏,是指根据观众观看心理的特点,采取或符合或打破观赏习惯的方式,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5]在大量快节奏战斗画面轰炸下,观众只会在一定限度范围内保持长久的兴趣,否则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红海行动》注重根据观众视觉心理及时调整节奏,找寻轻重缓急的平衡感。在蛟龙突击队要去救援中国人质的这场战役中,分队遭到追击炮的袭击后集体展开反击,期间插入敌方狙击手“一只耳”与我方狙击手顾顺、李懂对抗的场面,让电影节奏从快速轰炸转为慢速抗衡,以缓冲之前狂轰滥炸引起的视觉疲劳,但并没有让观众失去战争带来的紧张刺激感。

(三)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起源于美国,主要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杀戮或其他一些暴力场面的形式美感,并将这种形式美感发扬到美丽眩目的程度;有的时候,导演还故意用暴力、血腥的镜头或者场景来营造一种令人刺激难受的效果。[6]《红海行动》在视觉呈现上贯彻着“暴力美学”理念,运用动态摄影展现蛟龙突击队的英勇善战,电影将硝烟弥漫的战场和血肉模糊的尸首赤裸裸地展现在镜头面前,以真实的视觉感受来反映战争的残酷性,进而刺痛观众的神经,宣扬反战的思想。

《红海行动》中的暴力美学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第一,唯美式暴力。这种形式指的是经过艺术化加工来展现具有攻击性力量的夸张动作。在影片开头蛟龙队为解救人质与海盗展开的战役中,影片将狙击手射发的子弹进行慢动作艺术加工,夸张刺激地呈现子弹径直射人海盗头部进而迸发出鲜血的画面过程,唯美的慢镜头、绽放般的鲜血将美学意境与枪战暴力相结合,形成夸张的艺术表现力进而营造出紧张感与真实感。第二,血腥式暴力。在影片中,血腥式暴力表现为展现暴力的全过程以及暴力导致的血腥场面,通过视觉特技渲染暴力的刺激性,展现赤裸的暴力场面。[7]在《红海行动》解救人质的这场战役里,庄羽鲜血淋漓的断指特写,石头被炸弹炸得血肉模糊的半张脸,陆琛扔手榴弹后被炸毁只剩血液流淌的手臂,以及最后石头被敌人打穿颈动脉不断喷发而出的血液等,血腥场景足以冲击观众的视觉直达内心。

结语

巴赞说:“为了获得一部作品审美上的完整性,就必须能够让我们既知道所叙事件是通过特技表现的,又相信这些事件的真实性。”[8]这就是电影的“影像真实感”应达到的层次。《红海行动》在适当合理的艺术化表达运用下,将战争残酷性、人物情感真挚性、集体主义、视觉冲击力等元素真实地表现出来,引发观众对于反战思想的呼吁。

与此同时,《红海行动》打破了以往好莱坞式战争片模式,它的成功不仅成为战争题材影片新的参考方向,更将中国军人有勇有谋、团结协作的战斗风貌展现出来,体现了大国崛起时代的国家形象,蕴含着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大投入、大制作,影视作品正在成为祖国日渐强大的新标志。

参考文献:

[1]徐竟涵,从“感觉”到“互动”一一第一届“影像美学与创作论坛”综述[J].当代电影,2014:

196.

[2]屠明非.电影技术艺术互动史:影像真实感探索历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36.

[3]李博.“主旋律大片的成功是民心所向”一一总制片人唐静讲述电影《红海行动》创作始末[N].中国艺术报,2018-02-28.

[4]李博.呼应大国崛起,打造中国式主旋律大片[N].中国艺术报,2018-03-05.

[5]李理.试论声音对影片节奏的控制作用[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2).

[6]郝建.“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 (4).

[7]池静娴.吴宇森导演的“暴力美学”探究[J].视听,2017(12).

[8](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52.

猜你喜欢
红海行动真实感红海
春天的小船
回归真实感
《红海行动》大年初一登陆全国院线
第七章 炙热的红海
《红海行动》举行发布会
《红海行动》举行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