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暑假游,除了走进自然.亲近山水田园景观,父母还有另外一种选择,为孩子们补上历史人文素养这一课,
眼下正是父母带孩子们暑期游的旺季。在我的朋友圈里,更多的父母更愿意带孩子们走进自然,亲近山水田园景观。
这当然是不错的选择。
自然景观可以给紧张学习之余的孩子们在精神和形体上有效的劳慰,同时也能增长他们的见识,激发创新创造的潜能,此所谓“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一份旅游景点排名,游客前往自然景观的比例远远高于历史人文景观,暑期游的主力队伍中,家长和孩子们更多倾向于去自然景观。
历史人文景观的相对遇冷,除了历史人文景观本身在建设规划上的投^相对不够、吸引力不强之外,也和群体导向不强烈和不突出有关。相较于很多自然景观收取的高额门票,很多博物馆、历史档案馆、古建筑、民俗聚落、名人故居、陵寝陵墓等历史人文景观只象征性收取较低门票甚至不收门票,即便如此,也很少有家长愿意组团前往参观。究其原因,不外乎“没意思,没看头,太陈旧”等因素,即家长过分看重自然景观的享受型、观感型价值,而忽略了历史人文景观的啟发式、情感型价值。
对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的现场体验,刚好可以弥补课堂历史、地理等人文教育的不足,并与课堂教育形成灵活生动的比较和互动,延长对特定历史、特殊人物和事件的认知长度,拓宽历史认知维度。因此,父母在选择旅游去向时,尽管避免不了代孩子做决定,但也不妨掌握一个适当的比例,即适度将选择方向有意识地向历史人文景观倾斜,尽量避免全面参与享受型旅游。
其实不止处于学习阶段的孩子们,即便成年人,也应随时补上历史人文素养这一课。巨资打造、高额投入、管理现代、资源齐备、服务完善的自然景观固然有很高的旅游参与价值,那些数百上千年遗存到今天的历史人文景观,其内容和形式反映出历史进程中文明进步的足迹,体现出一代人或少数历史精英非凡的智慧和创新创造力,也因此更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一些大区域和城市博物馆纷纷免费开放,实现了新一轮历史人文景观对公众的有效导流,更实现了参观人数与口碑的正向增长,历史人文景观的趋热似乎已经苗头初现。但仅就公众观察和数据分析所及,这可能仅是一种假象,更多中小城市的博物馆依然是门可罗雀,一些有价值的历史人文景观依然无法完成有效的导流,类似陕西历史博物馆在每年寒暑假的高人气只是个案,提升公众的历史人文素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期封面故事《幕僚传》,是我们帮助更多历史人文景观实现公众导流的一次尝试。起码,对更多选择去绍兴旅游的学生而言,那里不仅仅意味着有兰亭国家森林公园,还有鲁迅故里,还有沈园,还有安昌师爷故居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