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兵 赖文波(.中钢集团天津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06;.中金国银珠宝检测中心,广东 深圳 5800)
白玉属软玉的一个品种,软玉分布广泛,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新西兰等地均有产出。而据目前报道,只有中国新疆、青海、江苏、福建和俄罗斯等地才有白玉出产。
白玉的结构是指组成玉石的矿物颗粒(主要为透闪石)的结晶程度、形态特点、粒度和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从结构特征可明显看出,透闪石的形成可分为4个期次:第1期透闪石为柱状,呈斑晶,粒度较粗,一般1~3 mm,大者可达5~7 mm,常被后期透闪石交代残蚀呈残留结构;第2期透闪石为纤维状,往往交代第1期柱状透闪石呈束状或环绕第1期透闪石交代呈放射状结构,粒度较小,纤维长一般在0.3至0.5 mm;第3期透闪石呈微细的纤维状,小于0.1 mm,颗粒之间界限不清,集合体呈毛毡状结构,构成玉石的主体;第4期透闪石呈细脉状集合体穿切前3期透闪石。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手标本与偏光显微镜下的观察,笔者将白玉的结构归类为变晶结构这一大类[2]。具体还可进行以下几种分类:
1、按粒度大小可分为
(1)显微粗晶质:粒度一般为1~3 mm×0.1~0.3 mm,此种类型的软玉不多见,其外观比较粗糙,光泽和透明度均较差,主要分布在白色软玉中。
(2)显微细晶质:在偏光显微镜下可分辨出透闪石颗粒的大小和形态,呈纤维状或针状,粒度一般为0.1~0.01 mm,比较常见。
(3)显微隐晶质:在偏光显微镜下无法分清透闪石颗粒的大小和形状,其粒径一般小于0.01 mm,此种类型最为常见,常和显微细晶质混杂在一起。
2、按晶体形态可以分为
(1)长柱状变晶结构:主要分布在白色软玉和某些斑晶结构中,透闪石呈长柱形,其长宽比为5~10,为相对粗粒状晶体,也可称为叶片状。
(2)纤维状变晶结构:分布普遍,透闪石呈纤维状,颗粒大小不一,大者可在显微镜下看到其明显的晶形,小者需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分辨。
(3)不等粒变晶结构:透闪石晶体大小差别较大,大小晶体混杂排列呈不等粒状结构。
(4)斑状变晶结构:组成软玉的矿物明显分为两类,大小晶体悬殊,一类是大晶体呈斑晶,主要为交代残留的柱状透闪石;一类为细小晶体组成基质,主要为纤维状透闪石。
3、按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排列方式可分为
(1)毛毡状纤维交织结构:是软玉的典型结构,也是本区软玉中最重要、最普遍的一种结构。透闪石呈纤维状,颗粒非常细小,粒度比较均匀,在偏光显微镜下无法分清楚其界限,非常均匀的、无定向的密集分布,犹如绒毛相互交织而成的毡毯一样。
(2)束状结构:透闪石呈纤维状聚集,大致沿长轴定向排列,可见斜消光现象。
偏光显微镜是利用偏光的特性,对透明造岩矿物和宝石进行显微观察、分析鉴定及研究的基本工具[3]。笔者此次实验主要进行的是单偏光和正交偏光的观察,使用10×的目镜和4×的物镜,总放大倍率在40倍的条件下进行观察的。
笔者将俄罗斯、江苏、青海、新疆等四个产地共8件样品,分别磨成0.03mm的偏光薄片,在偏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观察结果见表3-1-1。
通过观察混入的杂质矿物有黝帘石、粘土、黄铁矿等,笔者估计粗晶透闪石和黝帘石是构成样品石花和絮状物的主要原因,而黄铁矿是形成黑色杂质及褐色皮壳的主要原因。
表3 -1-1 偏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1、新疆白玉:以显微纤维状变晶交织结构为主并向隐晶质结构过渡,矿物粒度一般在0.02~0.008—0.005~0.0015mm之间。
2、青海白玉:以显微叶片状变晶结构—显微纤维状变晶交织结构为主,粒度稍粗:0.1~0.015—0.03~0.05 mm之间。
3、江苏白玉:纤维状变晶结构,透闪石颗粒的颗粒度不均匀。
4、俄罗斯白玉:纤维—显微纤维状透闪石占大多数,含量一般在65%左右;片晶透闪石占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