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雅琼(安徽博物院,安徽 合肥 230061)
明中都皇故城是洪武二年至八年(1369-1375)营建的明代第一座都城,坐落于安徽凤阳县城西北部、淮河南岸的高地上,占地50余平方公里。明中都的规划取法于《周礼·考工记》,沿用了“皇城居中”、“三套方城”的传统布局,同时利用自然地形加以创新。明中都是明清都城规制的首创者,且其规模雄伟宏壮,建筑极尽华丽。明《中都志》中称:“规制之盛,实冠天下”。
中都城的营造共用时六年,虽未形成全国的政治中心,但已经为后人描绘了一个盛大都城的雏形。据史籍记载,中都城完工的建筑有:中都外城、禁垣、皇城、宫殿、大都督府、中书省、大社稷、御史台、方丘、圜丘、日月山川坛、太庙、观星台、百万仓、功臣庙、历代帝王庙、鼓楼、钟楼等。
历经六百余载的沧桑,中都城地面建筑群几乎毁坏殆尽,迄今尚存皇城午门、西华门城台、鼓楼、千余米城墙及数量众多的城砖、石础、琉璃等建筑构件。明中都城于1961年和1982年分别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中都城遗址及留存的众多建筑构件中,精美的石刻浮雕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物,这些珍贵的石雕多分布于须弥座束腰、御道踏级、丹樨御道、石雕栏板和石雕栏柱之上。尤其以午门基部须弥座束腰的浮雕纹案最为丰富精美,也是中都城遗址唯一没被移位保存的石刻文物,是历代都城中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六年,(1373)六月辛已,“中都皇城成。高三丈九尺五寸,女墙高五尺九寸五分,共高四丈五尺四寸五分。午门、东华门、西华门城楼台基俱高五尺九分。”
午门为中都皇城的正南门,为“五凤楼” 形制,其平面呈“凹”字形,上下分为城楼和城台两层,台基中间开三个券门,左右各有一掖门。在正券门两侧及“凹”字形楼台基部四周的白玉石须弥座束腰上浮雕绵延相接,生动优美的雕刻着龙、凤、鹿、麒麟、狮、牡丹、芍药、荷花、西番莲、云朵、方胜、万字等纹饰。
图1 明中都午门平面图
而建于明中都城之后的南京明故宫午门和北京故宫午门的须弥座上除了少量几块花卉浮雕外,其余全为素面石块。除却石雕的数量和纹样的丰富性,南、北二京的须弥座浮雕的高度及浮雕深度也不及中都午门石雕。
明中都午门石刻主要分布在正券门内双侧及凹字形楼台基四周的须弥座束腰上,经过多次发掘和保护,已基本呈现在大众的视线中。经测量,须弥座通高1.61米,浮雕高32厘米,长度不等,浮雕深度在3-5厘米之间,须弥座浮雕绵延相接共560余米。
午门石刻题材丰富、造型多样、雕刻精美,处处体现皇家的威严和奢华,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笔者多次走访明中都午门遗址,采集到大量的石雕照片标本,如上文所述,午门石刻纹饰以龙、凤、鹿、麒麟、狮、牡丹、芍药、荷花、西番莲、云朵、方胜、万字为主。
从午门石刻的保存情况来看,券门内石刻保存状况良好,整体优于券门外。券门外的石刻保存状况也区分明显,券门外南侧台基由于长时间暴露在毫无遮挡的室外,受到大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雨水的冲刷、自然的风化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绝大部分石刻已经难以分辨纹案,而“凹”字形楼台东西两侧的台基为文物部门主持发掘保护后重新展现在大众视线中,除却一些石块的缺失,原本的石刻纹样仍然清晰可辨。还可以看出“凹”字形楼台东西两侧的台基的石刻保存状况也有差异,西侧台基石刻保存状况优于东侧。总体看来,午门石刻浮雕的保存状况优劣排序为:券门内>楼台西侧>楼台东侧>券门正南侧。
笔者在午门券门及台基四周实地采集到的石刻标本共计250件。其中,券门内77件,券门东侧台基75件,券门西侧台基98件。统计后得:龙纹12件,占比4.8%,凤纹22件,占比8.8%,花卉纹53件,占比21.2%,万字纹29件,占比11.6%,方胜纹94件,占比37.6%,云朵纹21件,占比8.4%,鹿纹6件,占比2.4%,狮纹5件,占比2%,麒麟纹2件,占比0.8%,白石4件,占比1.6%,缺(后补白石)2件,占比0.8%。下面分为券门内石刻与午门四周台基石刻进行详细分析:
券门内石刻:券门内石刻保存较为完整,品相优良,几乎可以全部辨识,石刻由龙、凤、云、花卉、方胜6钟纹样组成,其中以龙、凤纹为主要雕刻纹饰,辅以祥云、方胜、花卉等纹样。券门内石刻呈现出的特点有:1.龙纹仅出现在券门内,这是券门以外的台基石刻所没有的,由文献记载知:正券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龙纹装饰的出现凸显出由此门进出者身份的唯一性和排他性;龙纹浮雕刻画生动、造型各异,绝无重复;龙纹石刻长度在92cm-160cm之间,远高于券门内石刻长度的平均值85.38cm,雕刻深度亦如此。2.凤纹石刻多集中于此,在笔者采集的石刻标本中,凤纹石刻共计22件,其中有19件集中在券门内。3.除龙凤纹浮雕以外,券门内再无其他瑞兽浮雕,龙凤作为中华民族最为神圣的两种图腾而运用于此,表达了此门作为皇城正门的威仪。4.由统计图表可以看出,券门内两侧石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对称性。龙凤纹浮雕均匀的分布与券门两侧。5.券门内石刻的雕刻深度整体深于券门外石刻,最深处达5cm。
图2 正券门内浮雕
表1 午门正券门内石刻分布示意表(由北至南)
午门四周台基石刻:券门外石刻纹样丰富、构图饱满、题材祥瑞、雕琢精美,雕刻手法为浅浮雕,纹样大致可分为凤、瑞兽、花卉、云朵、方胜、万字几类。花卉图案包括牡丹、芍药、荷花和西番莲4种,线条刻画的婉转流畅、曼妙自然。瑞兽有鹿(6块)、狮子(5块)和麒麟(2块),形象刻画优美灵动、栩栩如生,基本均匀分布在楼台基座的东西两侧。各类纹案交替出现,排列整齐有序,瑞兽、花卉之间多以方胜和万字等抽象纹样作为间隔。
图3 明中都午门四周台基浮雕
在众多午门石刻浮雕中,龙纹石雕无疑是最具代表性和特殊意义的。龙纹作为皇权的象征,频繁出现在各朝代的器物中,中都龙纹石雕威武矫健、造型壮美又富于变化,与同时期瓷器、玉器中的龙形象刻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勃勃生机中体现出明初国势的强盛。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中都石刻中的其他瑞兽均塑造的欢乐祥和,在龙的面前,即便是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也被刻画的憨态可掬,温顺喜人。
图4 明中都午门龙纹浮雕
明中都在都城选址、设计思想、规划布局、宫栩制度、建筑工艺、石雕艺术等方面集我国两千多年以来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在继承宋元建筑特点的基础上开启了明清建筑新风格,在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经600多年的风云变幻,得以保存下来的遗迹少之又少,从仅存的建筑和建筑构件依然可以窥探明初时期都城建设的规模之盛,品质之高。
午门石刻作为明中都皇故城遗址中最为精美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是明代初期礼制等级、建筑成就以及艺术水平的实物见证,更是明中都作为南、北两京故宫范本的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