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辉 李洪 王力斌 欧阳杰
(东华医院肿瘤外科,广东 东莞523110)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间叶源性消化道肿瘤,它在我国发病率较高[1]。该疾病在胃、肠、食管等部位均有发生,其中最常见的部位是胃间质区[2]。由于胃肠间质瘤具有侵袭性,其预后较差,易发生转移。因此,寻求有效的根治方案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3]。研究表明,手术切除是治疗胃肠间质瘤的首选,开腹手术是传统治疗的手术方法[4],随着近年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临床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应用广泛[5],但与开腹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仍存在许多争议和疑问。本研究对我院收治开腹手术治疗和3D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胃部胃肠间质瘤患者进行对比研究,以探究两种手术方案的临床效果,以期为胃部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经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4年3月~2017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经腹部CT、胃镜、超声内镜、上消化道造影等一系列检查,确诊为胃部胃肠间质瘤[6]。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危险度分级等临床基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n(×10-2)]Table 1 Clinical general data
纳入标准:①所有纳入患者均符合胃部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标准[6]。②所有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不超过6cm。③患者均为原发肿瘤,未出现转移。④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手术治疗的内容和存在的风险,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有肝、肾衰竭等严重的其他系统疾病者。②患者凝血功能存在异常。③患者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或已出现远隔转移。④患者于近3个月内进行过腹部手术治疗。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患者平卧位,采用全身麻醉,进行常规开腹操作,正中切口10cm左右,医生直接观察寻找肿瘤具体位置、大小以及周围情况,将肿瘤切除,完成切除术后逐步关闭腹腔,伤口进行常规缝合,给予抗菌药物治疗,预防感染。研究组患者进行3D腹腔镜手术治疗:首先建立压力维持在12mmHg的气腹,在脐下缘进行穿刺10 mm Trocar 作为置留镜头的观察孔,于左锁骨中线肋下缘穿刺12 mm Trocar 为主操作孔,左锁骨中线平脐水平穿刺5mm Trocar作为辅助操作孔。随后通过腹腔镜逐一探查,确定肿瘤的精确体积和位置,暴露肿瘤,并根据肿瘤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切除方式,行局部切除或楔形切除术。瘤体需进一步进行病理切片染色,确定其具体病理类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指标。①患者手术情况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②患者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术后恢复进食时间、术后恢复活动时间、胃管放置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以及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复发转移情况,和患者手术治疗后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浓度及疼痛评分。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相近(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均比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恢复进食与恢复活动时间、胃管放置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等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operation condition of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表3 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情况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recovery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发生伤口脂肪液化、胃瘫、复发、转移、伤口不愈合、肠梗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n(×10-2)]Table 4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2.4 两组患者术后血清IL-6与CRP水平及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对其血清IL-6与CRP水平及疼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血清IL-6与CRP水平以及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术后血清IL-6与CRP水平及疼痛评分比较±s)Table 5 Serum IL-6,CRP level and pain score in the two groups
胃肠间质瘤可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发生,胃部是最常见的好发部位,高达60%[7]。该疾病是一种源自于消化道间叶组织的具有生物学恶性行为的肿瘤,约有30%的患者会发生恶变,胃肠间质瘤对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放化疗方法不敏感,手术切除是最佳且唯一能治愈原发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手段[8-9]。胃肠间质瘤边缘清晰,主要是通过血道和直接浸润的转移方式,少见淋巴结转移。因此,在手术治疗时不需要进行淋巴结清扫操作[9]。有研究报道[10],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在直视的情况下,会有80%以上的肿瘤原发灶被切除,然而将有一半以上的患者会出现复发的情况,患者一旦复发会严重影响生存率,5年生存率降至40%以下。传统开腹手术由于创口较大,出血量较高,患者切口感染的几率增大,腹部切口瘢痕常会给患者造成心理恐惧,患者术后恢复一般需要较长时间,过程中多伴有疼痛[11]。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逐渐应用到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中去,腹腔镜手术因为其具有创伤小,缩短住院时间,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继传统开腹手术以来的另一个更佳的选择[12-13]。手术将瘤体完全切除是治疗的关键,鉴于胃肠间质瘤边界清晰质地均一,该特点更为微创手术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更多的研究者认为腹腔镜手术应予以提倡[14-15]。而腹腔镜手术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和经验要求较高,因为腹腔镜下难以充分暴露肿瘤病灶,尤其是食管与胃部的结合区由于结构特殊,若手术医生的操作经验不足,常会导致瘤体破裂,增加肿瘤腹腔种植播散的危险[16-17]。因此,进行腹腔镜手术时需格外谨慎。
本研究对比腹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腹切除术对胃肠间质瘤患者的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减少;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经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恢复进食时间、恢复活动时间、胃管放置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等均有显著降低;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血清IL-6与CRP水平以及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3D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相对于传统的开腹手术疗效显著,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少,疼痛轻,且患者术后恢复快,预后情况更佳,可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