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学生价值观的培育 受消费主义的影响研究

2018-09-20 05:46王璨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29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中学生价值观

王璨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全球各个地区的文化在不断的冲突和发展的过程中影响着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其中,消费主义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对我国中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很大。我国的中小学生普遍出现主流价值观念缺失、道德标准偏低以及对集体的责任感缺失的情况。文章分析了我国中学生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给出了改善我国中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价值观;消费主义;影响

道德文化水平是发展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基本的判断标准和进步基础,更是反映人的正常行事风格的形式。民族文化与价值观念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价值观念承载民族、国家的精神追求,影响着社会评判标准的水平高低。民族文化同样代表着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集体生活方式的表现和约束整个民族的基本准则。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更加突出商品内部含义以及表征商品价值符号的消费主义逐渐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特别针对我国的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中。消费主义一方面能够代表商品的使用价值被利用,另一方面还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增加了消费欲望,从而形成了社会中出现的“虚假需求”的现象。中学生在大环境下受到影响,出现与西方价值观念相近或效仿的实际消费活动。因此,研究我国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消费主义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关系,既能帮助我国中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又能对当代改革做进一步的思考。

一、消费主义对价值观念的影响

消费主义以其自身的特点通过符号性、占有性和诱导性对大众消费群体的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态度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消费主义的符号性对消费者的影响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购买欲望往往偏向那些体现消费者身份、地位、个性特征、声望、权利等的商品,这种消费方式主要倾向于商品能够体现的意义,被叫做消费主义的符号性。类似于波德里亚所指出的那些符号代表的价值含义,除非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交换价值之外,加上具体的价值符号。部分商品之所以被消费是因为消费者看重其带来的交换价值,以及伴随商品交换价值的社会生命符号的价值和文化生命。这样是体现消费者的个性和独特性的差异性的。这种情况发展越盛,“物质主义至上”的价值观就越影响大众消费者,使得大众消费更加偏向于“符号性消费”。

(二)消费主义的诱导性对消费者的影响

效仿上一阶层消费习惯是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通过对上层消费水平的模仿来增加自我被认同的程度的现象叫做消费主义的诱导性。这种现象的特点是低收入人群非常向往上一阶层消费者生活模式,向往他们生活中的轻松愉快的生活状态,向往他们消费的时候的快乐。却没有看到上一阶层的努力程度,没有看到上层消费者工作时候的努力程度,所以低收入者因消极思想变得好逸恶劳、享乐主义。同时这种现象会影响现阶段中学生的价值观念,让他们变得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人生目标,尽管自己有理想和抱负,也只能体现在理论和空想阶段,最终只能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消费主义的占有性对消费者的影响

大众消费中的过度消费,利用对商品的过度占有来满足炫耀和攀比的目的,并不是利用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仅仅满足消费者“你有我有,你有我优”的错误消费心态“占有欲”和“幸福感”,这种消费现象叫做消费主义的占有性。然而,人们对物质的占有是无穷无尽的,其占有欲是永远无法满足的。这就使得人们逐渐变得个人主义,每当面临道德的选择时,这些人大部分时间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在我看来,消费主义的符号性、占有性、诱惑性不仅仅体现的是消费现象的一种特点,更表现的是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从分析得知,消费主义对我国中学生的盲目攀比、个人行动目标的实现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极大的影响。

二、在消费主义背景下,中学生价值观现状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对人民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公民增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思想意识,增加对整体素质的提高,中学生正处在养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其价值观的影响和教育更加迫切。但是消费主义的观点则认为,无得消费是人的社会地位、生存价值的体现;消费不再是仅仅利用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在乎消费商品带来的人生成功的标志,占有商品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消费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差之千里。接下来我们研究由消费主义引起的中学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一)追求学习成绩变成“物质化”的追求

按照我国教育准则的内容,以素质教育为导向,致力于中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多方面发展,目的是培养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现今生活中,中学生主要以学习为目的,但是大部分人只是把学习好作为第一阶段的目标,其终极目标却是,只要学习好了,家长就会对购买最新商品不会拒绝,这些商品包括苹果手机,平板电脑等等。所以,学生本应该以兴趣爱好主动学习的道理,演变成了学生学习是以家长购买奢侈商品的目的。这种学习动机是具有功利性的,而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性的。这种以“物质化”为最终目标,学习成绩至上为初级目标的现象中又有多少理想信念的因素呢?這种现象必定会消磨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消解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忽略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将原本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先,培养四有人才的目标的准则变成培养一个只懂得“物质化”学习至上的人。这种庸俗的、物质化的情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违背太多。

(二)道德行为有失规范

价值观表现为在道德层面上对生活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具体看法和表现是否合理。消费主义使得人们将个人利益最大化,更加注重生活中的享受和好逸恶劳等,从而忽略掉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在这种思想长期影响下会出现很多与中学生形象偏差很大的现象。例如生活中的盲目攀比,将奢侈看做气派,将勤俭看做寒酸。在生活中追求名牌,对勤俭节约努力奋斗的人嗤之以鼻。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物质上的占有性,通过一味地购买名牌来炫耀自己的实力,而不是学习成绩和品行道德修养的提高。在班集体中表现为只为自己的蝇头小利着想,认为自己特立独行,不考虑其他同学的感受,影响他人的学习。

三、如何应对消费主义对中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过上文分析消费主义和价值观念的关系,我们了解到了消费主义给我国中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其中包括以“物质化”为终极目标的学习之上原则、享乐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盛行的青少年思想,其对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培养有较为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影响力,并将其作为教育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的指导原则,以此消灭消费主义给中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学生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学校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将学生学习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起来,尤其对中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编排到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从“物质化”的成绩至上的目标转变为自我价值实现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上去。第二步,践行知行合一,加强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实践探索。知行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标准和原则,因此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知识活动,从实践中学习到优良传统行为的体验。第三步,从中学生自身出发,重塑中学生集体责任感,引导学生正视自身价值和集体责任感,加强自身价值的反思,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应当学会奉献精神,将自身利益考虑在集体利益之后,实现自我价值的崇高理想。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引导中学生自主参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J].中国德育,2015(10).

[2]张润枝,陈艳飞.在叙事中培育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德育,2015(10).

[3]王宁.从节俭主义到消费主义转型的文化逻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

[4]白洁.国内关于消费主义思潮的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中学生价值观
王硕小说的消费主义特征
我的价值观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人造凶猛
价值观(二)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最高衣橱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价值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