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准扶贫要做好“三篇文章”

2018-09-20 01:32杨智军覃吉春
人民论坛 2018年22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力量精准

杨智军 覃吉春

【摘要】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既是政治任务,也是历史使命,更是其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提升办学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高校必须在“尊重”的基础上,广泛协调“联动”,携手“共进”,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智慧与力量。

【关键词】精准扶贫 高校 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为了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的号召,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为精准扶贫注入了强大力量。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着眼于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严峻形势和繁重任务,高校要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做好“尊重”“联动”“共进”的“三篇文章”,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智慧与力量。

“尊重”是高校精准扶贫的第一考量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心理距离是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相较于其他扶贫力量,高校因其得天独厚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分析研判以及了解掌握帮扶地整体环境与心理特征上更具优势。因此,在参与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高校理应让“尊重”成为基础心理,把“尊重”作为第一考量,尤其是要尊重风土人情、基层声音、个体差异,使精准扶贫“接地气”“真解渴”。

一要尊重民风民俗。这是由帮扶地千差万别的客观环境决定的。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偏远山区,尊重当地民风民俗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高校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帮扶地的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人文传统以及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自然环境,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合适的扶贫规划和措施,真正实现各地扶贫工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同时,尊重民风民俗也能让帮扶地百姓感受到高校的用心与诚意,从而增强帮扶地百姓对扶贫行为的理解度、认同度、支持度和参与度。

二要尊重基层声音。基层声音最能反映当地诉求,尊重基层声音就是尊重基层诉求。由于一些高校在参与精准扶贫前并未与帮扶地有太多交集,甚至是零交集,所以对当地真实状况的了解掌握较为薄弱。而仅依靠派驻进村的第一书记,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取全面、翔实、可靠的情况,这时基层尤其是帮扶地基层干部的声音就尤为重要。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当地,更为熟悉当地情况,更为了解扶贫规划和措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更能够立足实际、切中要害地提出契合实际情况的建议与对策。因此,要尊重基层干部的发言权,多倾听基层声音,使高校精准扶贫“对症下药”“按需给药”。

三要尊重个体差异。精准扶贫的目标要通过扶贫对象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高校精准扶贫在面对扶贫对象时,不能居高临下,而是要平等对待、充分尊重每一个扶贫对象的个体差異。由于每一个扶贫对象的贫困程度不同,致贫原因也大相径庭,因此,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个体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帮扶措施,从而真正实现因户施策、精准施策。高校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始终保持向帮扶对象虚心求教的“低姿态”,把精准扶贫工作建立在扎实广泛的民意基础上。

“联动”是高校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精准扶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文化发展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是一场时间紧、任务重的艰苦硬仗。高校只有召集和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共享资源、密切联动,形成各司其职、各扬其长的协作机制和强大合力,才能唱好精准扶贫这场“大合唱”。

首先,要密切与各级政府的联动。精准扶贫工作由党中央统一部署,各级地方政府具体贯彻落实,由此形成环环相扣的工作链条。高校作为参与其中的重要力量,必须时刻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遵从各级地方政府既定的扶贫方案。高校要通过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密切联动,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知识、科技、创新、资源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扮演好“思想库”“智囊团”的角色,充分体现以及彰显高校精准扶贫的贡献及价值。

其次,要密切与兄弟高校的联动。虽然每一所高校对于帮扶地而言都是知识与力量的代表,但真正置身于精准扶贫,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有些问题与困难虽然很小,但却有可能不在帮扶高校涉及的研究领域内,或者超出帮扶高校的能力范畴。这就要求高校要勇于承认差距与不足,敢于积极应对,要加强与兄弟高校的密切联动。每一所高校都拥有特色学科与专业优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建立高校间的密切联动机制,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最后,要密切与社会力量的联动。当前,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劣势与优势一样突出,资金、项目、政策等不同程度地束缚着高校精准扶贫的贡献与作为。因此,这就要求高校要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密切与社会力量的联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动员社会力量,全力帮助贫困地区提升“造血”功能。对高校而言,最大的社会力量就是庞大的校友资源。校友是高校最为宝贵的财富,是高校办学进程中可以信赖与依靠的力量,也是推进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支撑。高校要充分激发校友参与精准扶贫的意愿、热情与能力,利用其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通过资源开发、市场开拓、合作共建、慈善捐赠等方式,助力精准扶贫。

“共进”是高校精准扶贫的基本原则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并不是“不计回报”地“输出”。高校参与精准扶贫,不仅能够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能与帮扶地携手“共进”,助推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

首先,使人才培养更接地气。高校积极投身精准扶贫不仅仅是单方面地输出智慧与知识,同时也能促使高校师生走出象牙塔,从而把人才培养阵地从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垄、基层一线。在促进人才培养与精准扶贫实现有效对接、双向互动的过程中,高校不仅可以收获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让人才培养拥有实践育人的重要依托,也有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尤其是我国贫困地区和偏远农村的真实现状,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理想信念。

其次,使科学研究更有指向。高校参与精准扶贫,一方面可以将既有的科学研究成果结合现实需求进行有效转化,促进帮扶地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及时将精准扶贫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困难、新发现纳入研究范畴,形成对精准扶贫的科学认知。高校可以通过深度研究探寻攻坚克难的科学途径,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与咨询。这种具针对性和指向性的科学研究,对于及时快速解决扶贫地和扶贫对象的现实诉求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使一些“高、精、尖”的科学研究直接服务于扶贫之需、百姓之急。

最后,使社会服务更具活力。一方面,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高校直接把社会服务功能延伸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对接贫困地区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使得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具活力以及时代性。另一方面,通过深度参与精准扶贫,高校的办学水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以及社会影响力等也将进一步提升。

(作者分别为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科员;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主任)

【注:本文系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规划项目“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思想及其时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WLWH18-3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

②苗国厚:《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破解三个关键问题》,《人民论坛》,2018年第11期。

责编/孙渴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力量精准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麦唛力量 (一)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孤独的力量
怀疑一切的力量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