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丰
【摘要】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不媚外、不狭隘,不苟且、不将就,敢于表达自己的声音。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当前中国社会青年人的主干力量和精英群体之一,他们未来必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也必将以开放的心态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为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状况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12月31日,微信朋友圈18岁照片的一波刷屏意味着最后一批“90后”度过了他们的18岁生日,从法律上来讲,他们集体进入成年,这也意味着最后一批“90后”进入大学。青年研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代”,通常按照出生年份或者某一个集体事件来划分,比如“90后”或者知青一代。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经济起飞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在成长中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可谓“崛起一代”;他们从小就生长在全球化的环境中,亦可谓“全球化一代”。受此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也极具时代特点。
国家自豪感是指人们对于国家积极的情感和国家认同,包括个人对国家的自豪感和尊重感。一般来说,全球化进程与国家自豪感之间关系密切,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在融入国际社会伊始可能会因为悬殊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而产生自卑心态。但随着经济社会差距的逐步缩小,特别是中国在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大学生的国家自豪感被大大激发。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7年度中国大学生生活、就业和价值观调查数据(以下简称“调查数据”),88.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为国家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广泛地接触到中国之外的各种信息,也能够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明辨是非。无论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过去二三十年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能够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受到祖国的蓬勃生机,也让作为“崛起一代”的当代大学生由衷地为祖国而感到自豪。
从古至今,中华儿女无不以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为至高无上的追求目标,这也成为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之一。自古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信念,因而才会既有“千古江山,英雄無觅孙仲谋处”的感慨,又有“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悲壮。当代大学生虽然身处和平环境,没有遭遇到国家危机或民族分裂的社会问题,却同样会认为“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是社会的最高利益”。调查数据显示,92.5%的大学生非常同意或者同意这样的观点。这说明,出生和成长在和平环境里的当代大学生虽然屡屡被污名化为“在溺爱中成长”、没有经历过逆境考验的“垮掉的一代”,更不需要面对抛头颅、洒热血的社会环境,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高度一致地把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视为至高无上的核心利益,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体现。
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社会曾一度出现了崇洋媚外的社会情绪,影响到了不少社会群体。20世纪80年代的“出国热”,以及后续青年们的“哈日”“哈韩”,都或多或少带有“媚外”的痕迹。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产生崇洋媚外情绪的物质基础也在不断被削弱,“哈日”“哈韩”之后,再少有媚外的一代。
作为“全球化一代”的当代大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开放视野,能够更多地接触到新鲜事物,也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外部世界。调查数据显示,有近四分之三的大学生非常同意或者同意“在中国,照搬西方式的言论自由会导致社会混乱”的观点。这意味着一些西方国家试图演变和分化国人的做法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并没有占领广大市场。接近四分之三的大学生非常同意或者同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可能真正容许中国崛起成为一流强国”的说法,这意味着当代大学生能够清醒认识西方国家,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我国,民粹主义的影响力在各类舆情事件中表现较为集中,一些人打着爱国的旗号,却做出非理性的举动,例如盲目抵制一些国家的进口产品、提倡极端贸易保护等。在民粹浪潮席卷多国的当下,当代中国大学生并没有完全被狭隘、自私的民粹主义所误导,反而保持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当代大学生不但不狭隘,没有强烈自私的民粹主义,反而更加追求公平和平等。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民粹主义思潮仍有一定的市场,如有一部分大学生就认同“如果国家综合实力许可,可以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采取任何行动”的观点,这与美国政府鼓吹的“美国优先”有相似之处,应当引起重视,避免被利用来煽动大学生情绪。
“小确幸”曾经是在台湾青年群体中高度流行的一个用语,主要指微小且确定的幸福,意指在台湾经济下行期内,面临就业难、收入低、缺少社会保障、难以获得向上的社会流动机会等困境,岛内青年放弃了竞争,不愿意去打拼事业,只能追求一种安定的生活状态。安逸的生活已经能够让他们感到满足,而事业发展、追求成就这种“幸福”,成为青年们难以企及的“奢侈品”。
如今,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小确幸”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同。调查数据显示,有89.9%的大学生非常同意或者同意“小而确定的幸福对我来讲很重要,这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也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对未来即将遇到的令人尴尬的生活境遇的看法和心态。在一线城市中,高企的房价、快节奏而高压力的工作生活、可以望及的职场天花板和已经脱发、“油腻”、老去的“90后中年人”,让在校大学生产生了一种深具无奈感的群体性心理。在面对充满不确定和无望感的未来时,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一种看似另类的、讥笑自身挫折与痛苦的自我慰籍式表达,但这种表达并不是真正自我超越式的洒脱,而是失去了对理想和未来渴望的征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句歌词深深地唱到了很多青年大学生的心里。面对生活压力,当代大学生有“小确幸”的认同,但也有不苟且的想法。调查数据显示,有94.8%的当代大学生非常同意或者同意“生活和做事有创造性、能够依照自己的想法很重要”的说法,这体现出他们不苟且的生活态度。即便是在生活压力面前,当代大学生依然能够把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和做事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也表现出他们以个人为中心的人生追求。这种追求退一步可能是“小确幸”,进一步也可能是回报社会。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物质丰富的年代,他们对物质的渴望已经没有那么强烈,而是在物质基础之上有更高的回报社会的追求。调查数据显示,91.2%的当代大学生非常同意或者同意“为社会服务、帮助别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具备了比较高的思想境界,希望能够通过服务社会、帮助别人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个人成就。由此也可以看出,在丰裕的物质社会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本身并没有被物质化,反而能够体现出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帮助他人作为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的更高追求。
中國人习惯上喜欢把稳定的工作作为成人的重要指标,一般大学生毕业之后都会急于找工作,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转换。有时候,即便是工作不太理想,很多人也会委曲求全、将就就业。而当代大学生对待就业的态度却有所不同,他们对毕业后立刻工作并没一种紧迫感,反而表现出不将就的特点。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6%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接受不太满意的工作,更多的人选择继续求学、出国深造、创业,等等。这也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路径出现了多种选择,因此,他们更愿意选择一份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当然,这也反映出有些大学生的“中二病”——始终把自己视作一个未成年人,怀揣稚嫩的想法,在找工作时也比较任性。无论是何种情况,其前提都是他们没有立刻就业的生活压力,并且家庭能够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持。
毕业后就业是追求稳定生活、规避风险的途径,但创业则是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风险精神的体现。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中完全没有想过创业的比例仅有26.8%,即接近四分之三的当代大学生或多或少都思考过创业的问题。尽管这一状况与国家力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关,但更多是当代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较强的冒险精神,展现出承受失败的责任和勇气。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意见和网络声音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场域,而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舆论场的主要参与人群。与以往人们习惯的“沉默的大多数”不同,当代大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调查数据显示,没有在网上发表过意见的被调查者比例为38.9%,超过六成的大学生都在网络上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当代大学生敢于表达的背后是积极寻找共识的社会心态,他们之所以发出声音,是想找出现实问题、分析真实情况、寻求破解之道,这些都是形成社会共识的必要方式。
除了在互联网舆论场中表达观点之外,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也抱有开放的心态。调查数据显示,有38.2%的被调查者关注网红,有59.8%的被调查者会玩网络游戏,有57.2%的被调查者会看网络直播。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是比较高的,反映出他们开放的一面。同时,这些现象也表现出:被不断污名化的网红、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也确确实实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忽略新的生活方式对未来社会思潮的影响,毕竟当下的网红、网络游戏、网络直播中都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比如拜金主义、低俗化等。因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所喜欢的生活方式,政府和社会应该在尊重他们选择的基础上加强行业监管和网络环境治理,对其进行正面引导。
总体来说,勾勒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代际特色,不能单纯以古板、僵化、陈旧的思维方式来考量,更不能用“戴帽子”的方式来定义其群体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不媚外、不狭隘,不苟且、不将就,敢于表达自己的声音,虽然有一点“小确幸”的心愿,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当前中国社会青年人的主干力量和精英群体之一,他们未来必将成为国家的栋梁;在高度认同国家利益、对西方国家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他们必将以开放的心态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为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出力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责编/王妍卓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