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立
摘 要: 现今独立学院面临转型发展,其中国际化工作是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国际化工作中出国类外语考试工作着手,对出国类外语考试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出国类外语考试工作的提升路径,旨在为独立学院国际化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出国类外语考试 国际化 提升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大高校衡量自身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其中在校生参加出国类外语考试人数因为其可定量、易统计而被部分高校纳入总体考核指标中的重要一环。作为独立学院其拥有生源的差异性,则更看重这一指标,但就目前来看,学生对于出国类外语考试的报考存在目的性弱、积极性不高等牵制因素,导致最终报考数据和通过数据与在校生人数不成比例,这些因素看似主观,实则与学校的国际化工作开展情况密不可分。笔者基于国际化背景对独立学院出国类外语考试工作提升路径进行探讨,力求为国际化工作贡献绵薄之力。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
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跨国,跨地区流动成为新常态。在教育领域,这一国际运动有意无意地发生。尽管各国大学的文化和特点各不相同,开放合作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选择。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国际化是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必须从全球角度看待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经超过教育政策的层次,并且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国际化是大学服务于国家战略的使命要求。国际教育,人文和学术交流是国家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这是中国传播全球声音,凝聚中国精神,宣传中国路线,巩固中国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作为最大的经济体和世界第二大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提出“一带一路”等倡议,加快这一进程迫在眉睫中国大学国际化研究综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做出的重要指示,学习工作指出:学生适应党和国家的发展趋势和全面工作,出国留学和海外留学的总体规划,两种综合运用国内外资源,培养更多人才,努力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国际化是衡量大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世界一流大学对服务国家,面向世界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将把当地高等教育发展成为更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打造更广阔的太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激发教育智慧,提升国际影响力,未来高等教育更丰富的可能性。教育和经济密不可分,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同时经济全球化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效保障,由此,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以丰富的形式蓬勃开展。
二、独立学院出国类外语考试现状
以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为例,学生参加出国类外语考试的人数是学院重要的国际化指标,目前学生参加的出国类外语考试仍然以雅思托福为主,辅以韩、日、法、德等小语种,学院在校生一万余人,据统计数字,平均各年级有意向参加出國类考试近百人,但最终参加并完成考试的学生人数所占比例较低,最终能够达到国外高校要求的语言成绩的同学更是寥寥无几。
三、存在的问题
笔者针对一百多名意向报名出国类外语考试的同学做了一项跟踪调查,发现导致出国类外语考试参加人数转化率出现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宣传动员阶段。此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于出国类外语考试刚刚接触,不甚了解,对于自己是否有此需要并不十分明了,根据同部分同学的谈话了解,这一时期的考试宣传动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阶段将出国类外语考试排除在自己学习计划之外的学生有几大特点。首先认为自身家庭条件不允许,在昂贵的报考费用(以雅思考试为例目前在2000元左右)面前望而却步,但往往此类学生具备专业靠前的成绩排名,语言功底本来就不弱,极易受到学院政策倾斜的(学院对于考出好成绩的同学会有报销全部报名费用的奖励);其次是一些本身家庭条件具备出国进一步深造的同学忽视语言考试的重要性,事实表明,多半做出申请国外高校进一步深造决定的学生会集中在大四阶段,但此时重新拾起语言的学习已经成为一大障碍(公共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仅在大一大二阶段开设),导致想去的学校语言成绩不达标,去了的学校又不是心中的理想院校。要么耽误一年的时间,要么仓促而就,错过了语言考试的黄金时期;最后是一些“中间派”,当然不可否认出国深造并不是多数学生的唯一选择,但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对于三本学历出身的学生来说,利用相对国内较短的时间拿到硕士学历再转身加入就业大军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此类学生成绩中等,容易反复,犹豫不定,同时是最需要引导和鼓励的一类群体,并占最终报名参加考试的学生总数约三分之一。
二是备考阶段。此阶段是易产生意向学生流失的环节,为了提高报考率和通过率,以京江学院为例,专门借助其母体江苏大学语言文化中心本身就开设有多种小语种培训课程的优势,为有培训需求的同学开设费用远低于市场价格的语言类培训课程,据统计参加培训的学生中最终报考约三分之一,仍有三分之二流失。在简单交流后,发现已参加培训但最终未报考的主要原因一是费用问题,第二个问题仍然出现在第一阶段,学生出国求学的意愿并不强烈,报考培训班的主要目的仅是因为其低价而想对此考试做了解。
三是临考阶段。虽已报名,但临考放弃的仍然有一小部分同学存在,这部分同学在报考意愿方面已无大问题,但受一些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因素,与父母意见不一,或家庭出现变故,心理承受能力弱,临场考前综合征等,此阶段若仍然能有及时的跟进鼓励和辅导,出成绩也是必然。
四、解决路径
笔者通过与负责出国类外语考试动员、宣传、报名、补助等各个条线的老师交流后发现,要切实做好独立学院出国类外语考试工作,提升学院国际化水平,需要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全方位切入宣传动员阶段
宣传动员阶段要着力关注几个方面:一是宣传渠道和方式上出国类外语考试和在校生由“陌生人”到“老相识”的过程,此阶段宜采取多方位、多形式等宣传手段实施“浸入式”推广,比如上下课高峰期展板、宣传栏和滚动字幕,展板内容宜采取图文并茂,可请专人设计目前比较容易受年轻大学生青睐的“软文”文案;形式上还可请曾经参加过考试并成绩突出的同学现身说法,交流经验,总之是要让同学们明白参加此考试的意义、目的及考试的具体形式、要求、难度、时间、费用和学校相关的资助政策,起码做到每个班级对此类考试都有相对较熟悉的班干部可以随时随地解答同学们的相关问题,让此类考试在学生心目中的熟悉程度不亚于关乎其自身利益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二是除了方法之外,还要重点解决机制问题,宣传动员阶段应该统一指挥、落实责任并适时加入可追溯机制,将出国类外语考试工作项目化运作,具体负责的老师们可以将“扁平化”和“垂直化”管理理念贯穿运用于整个出国类外语工作中;三是宣传动员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大力宣传动员、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此项工作并非商业行为,仅是对于有需求或潜在需求的同学的服务性、事务性工作,是高校国际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有益补充,因此在做学生工作的同时,负责的老师应该注意讲话的方式方法,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如果接触过程中带有强迫性的言语,就会收到不好的效果,导致学生反感,传播不当言论,最终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二)备考阶段做学生的“大家长”
在学生进入备考阶段后,对于大学生心理因素的变化要多加关注,此阶段不妨将即将到来的考试作为中学阶段的某次期中期末考试对待,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制订完备的备考计划并认真执行监督机制,高校学生存在自制力不强的特点,可以成立备考互助小组,按时提交学习笔记等形式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防中途掉队。此阶段以稳定军心为主,确保为学生们做好保驾护航的服务性工作。与此同时,可择时同家长取得联系,及时互通有无,共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与家长一起做好心理辅助工作。
(三)临考注重细节
多数同学属于初次考试,就目前来看,有出国深造意向的同学初次考试较难达到理想分数,重复多次参加也属于正常现象,因此临考要强化考试流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做到不受其他非考试因素影响,负责的老师在此阶段应该提醒学生考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争取实现预期目标。
总之,独立学院出国类外语考试工作是独立学院国际化工作的良好补充,通过出国类外语考试工作的推动,独立学院国际化工作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为独立学院朝着职业化方向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席酉民,郭菊娥,李怀祖.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特色与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婕.地方高校发展 现实与理想[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4]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