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是为孩子打底子的,既要打好身体的底子,也要打好精神的底子。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有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见什么,就成为了他的一部分。我们给孩子什么样的道德观,在精神、人格上给予了怎样潜移默化的影响,长大以后,他们就慢慢变成了这样的人。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间教室,父母作为陪伴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用智慧去陪伴和引导他们。亲情是最无私的爱,可往往有些家长太溺爱子女了,在教育问题上,爱甚至演变成一种非理性的攀比。溺爱,容易导致养成教育的缺失;放任,容易错过了全面发展的良机;过高要求,通常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首先需要智慧地陪伴。通过陪伴,孩子会感觉到自己成为了最独特的一个,他再弱小,也永远是爸妈眼里的NO.1!在陪伴中,孩子与家长共同成长,孩子也让家长成为了更完整的人。
对孩子来说,品格、素养、态度、健康等都很重要,甚至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然而,现在许多学生都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花大量的时间上课后辅导班。很多时候,孩子的负担源于家长的焦虑、攀比心态。仿佛上了课外班,就获得了一种心理慰藉。其实,这部分家长狭义理解了学习的内涵。孩子们更应该走进大自然,走进图书馆,他们和小伙伴玩游戏,参加社会实践,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享受阳光,享受亲情和自由……这也是学习,而且所获得的远远大于做书面作业。我们可以把孩子学习后的获得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知识与技能,第二层次是态度与习惯,第三层次是品格和素养。“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如果只是关注了知识和技能,那收获的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甚至更少。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一场马拉松,那么一个孩子出生后,接受的教育可以说是接力赛。就算赢在了起跑线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在终点取胜。
做一名智慧型的家长,要学会客观地认识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我们应该多侧面、多维度地去认识他们。比如:通过观察性格发现孩子是偏外向还是内向,通过了解思维特点发现孩子是偏理性还是感性。认识孩子,还要从孩子兴趣爱好着眼,有的孩子就喜欢读书,专注力强,有的孩子不喜欢读书,但动手能力强。我们不应盲目地将孩子放在一起比较,孩子犹如一颗颗种子,有着各种可能,提供合适的土壤、阳光和水分,种子就会长成自己的模样,让孩子成为自己,也是做家长的责任。认识孩子,还要关注孩子的各种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关于学习习惯,应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快乐学习的能力。自主带来的快乐,是一种深层的自我欣赏。这种快乐不会转瞬即逝,会长久地留存在心里,继而转化成自我提升的动力。
做一名智慧型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孩子在小学的不同阶段都有相应的任务。一年级的孩子刚进校门,他需要找到温情和友谊,有了对新环境的亲近感,培养态度和习惯才有了好的开端。三到五年级,是培养孩子能力素养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要把这个年龄段要做的事,提前到一年级做,这是拔苗助长。“我的手还很小,请不要在上面放太多的东西。”世界儿童画参赛作品中的这句话,很是让人深思。当然,生活中不可能处处都是阳光,孩子的成长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当孩子遭遇挫折,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而是要给孩子打气,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每个孩子都有擅长之处,可以通过扬长给孩子带来信心。有了对自我的肯定,加上自主学习的意识,孩子们才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做一名智慧型的家长,要学会陪伴孩子。我觉得亲子关系,应像一种“同学”关系。家长在示范学,孩子在跟家长学。孩子也可以做家长的老师,家长也可以跟着孩子学。低年级,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做口算题,找感兴趣的事情一起做一做。有了这样一段时间的陪伴、帮扶后,渐渐培养出了孩子的自主能力,让他们学會自己完成学业任务。到了五六年级,家长可能就不需要“陪读”了,因为孩子自主和快乐学习的能力已经养成。
家长要舍得花时间陪伴孩子。这种陪伴是有层次的,从最初生活上的指导和帮助,到学习上的帮助,最终上升到思想、精神层面的引导。教育,就是一场用心的智慧陪伴。
(谢晓富,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210009)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