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安娜 刘歆
摘 要: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党团携手开展青年思想引领工作,建构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体系。本研究根据共青团改革方案及大学生发展入党工作流程,将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分为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三个层次,并针对不同阶段设计分层一体化的思想引领体系。大学生发展入党的不同阶段理论培育和活动实践的考察内容具有显著差异,以此结合大学生发展规律和思政政治教育规律,思想引领的理论培育以分层一体化的党课教育系统为模式,思想引领的活动培育以“双心合一两环联手”、“党团基层组织+智慧平台”、“线上线下联动”等模式开展党团携手教育,与理论培育相呼应。
关键詞: 共青团改革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 思想引领分层一体化
2016年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思想引领,尤其思想政治引领是高校对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任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是青年中主动要求进步的青年,是可以有效调动的群众力量,是在高校开展“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思想引领工作的中流砥柱。
一、共青团改革要求高校开展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
2016年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引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改革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方式方法,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体系。着眼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遵循青年学生成长和思想教育引导的客观规律,改革创新思想引领工作面向不同学校类型、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精神需求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工作体系[1]。
中央组织部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流程图》根据大学生发展入党的考察阶段,将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分为入党申请人员、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三个层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领工作以此为标准进行分层分类,将针对入党考察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设计其理论培育和实践考察体系,并以此开展实践教育。
二、共青团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领分层一体化的体系研究
1.共青团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领分层一体化的设计思想。
大学生的思想引领研究侧重以渗透的方式寓教于实践,以共青团为核心开展实践教育工作。思想引领分层一体化的指导思想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围绕统一的教学目标,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性,设计因材施教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分层分类一体化的教育和服务;其工作方法是在尊重学生个人追求的基础上,把教育引导和助人成长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和社会观察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中的重要作用[2]。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领分层一体化的最终目标应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相吻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在最终目标的指引下,不同层级的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领具体目标与《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流程图》中的规定相吻合。
2.共青团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领分层一体化的设计体系。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领分层一体化的体系建构以设计思想为原则,以目标为导向,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以培育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落脚点[4]。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领分层一体化的体系建构如下图所示。
(1)入党申请人的思想引领
入党申请人为提交入党申请书的大学生,其接受比较多的团组织教育引导,未接受过党课的系统教育,该层次的大学生思想引领应以团知识摸查及党章等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引导教育,培育其正确的入党动机[5]。
(2)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引领
入党申请人通过党组织考核,结合团支部的推荐意见,被党支部认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领内容要侧重培养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理性认识并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等方面,认同党的理想信念[6]。
(3)发展对象的思想引领
入党积极分子经过党组织集中的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育,培养时间超过一年且理论考核和实践考察结果优秀,结合入党培养人、党员、党小组及群众对其的意见,向上级党组织报备审批后由其所在党支部确定为发展对象。发展对象思想引领的内容应侧重党的纲领性文件解读、党的组织生活及纪律要求及优秀党员模范作用发挥等,培养其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及为党发声的意识和能力[7]。
三、共青团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领分层一体化的实践研究
1.共青团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领分层一体化的理论培育实践建议。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领分层一体化的党课培育体系是开展其思想引领的党课实践体系,针对不同层次,由高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和基层党支部及学生党员共同参与,同时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小组学习的协同性,营造具有共同意愿和追求的学习氛围。
党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引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先进思想教育,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共产党的精神内涵、共青团与共产党的关系,培养对党感情的主要渠道,是引导大学生端正入党动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及入党后再教育的必修课[8]。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课针对的对象为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引领理论培育以党课教学为主,以《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及《发展党员工作手册(新编本)》的要求设计党课培育体系,开展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领分层一体化的理论培育实践。
2.共青团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领分层一体化的活动实践建议。
(1)“两心合一,双环联手”拓展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分层一体化的思想引领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时,构建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9],而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引领需要党组织参与设计指导工作,故需要以党和团为共同的核心和枢纽,由高校党团组织的领导机构共同参与,设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领的顶层机制,以基层党组织和以学生会组织为主的群团组织为外围延伸手臂。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有其上级党组织领导,群团组织由其上级团委及与同级的党组织共同领导,各司其职,是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领和社会实践的运作机制。
党团为双核心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领工作机制要求在高校各级党建会议中明确列入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专题内容,将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格局,推行团建与党建同规划、同部署;要求团组织的各类活动设计及实施中有团有党,既有切合团组织活动的精神,又有党组织活动精神的提升。
(2)“党团基层组织+智慧平台”提升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分层一体化的思想引领
共青团改革要求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深入实施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推进社团建团,探索宿舍建团、实验室建团、网络建团等,构建“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建创新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建构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体系[10]。
党团基层组织作为高校学生组成的组织,是执行党团各级组织思想教育的主要平台,也是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领的主要平台,要根据共青团改革的要求而创新,在广泛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一学一做”、“四进四信”等活动的同时,深化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同时借助“智慧党建”和“智慧团建”的契机,进一步开放网络学习资源及网络实践平台,从理论和实践上落实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
(3)“线上线下联动”实施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領分层一体化的培育实践
共青团改革要求加快高校共青团互联网战略转型,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作战略理念和整体格局。目前互联网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智慧团建”“智慧党建”影响传统党团建设模式。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引领工作中,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党的基本理论等理论授课覆盖面不够,师资力量不足,“线上线下联动”共同开发和实施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领分层一体化的实践培育势在必行,高校开展线上线下的思想引领媒体和活动丰富多彩,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已有一套初步的运作体系。
四、结语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领分层一体化的体系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途径,该体系的实践建议不仅要尊重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还有兼顾不同层级间的衔接,形成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一体化,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体系的设计体现了共青团改革的要求和目标。
参考文献:
[1][9][10]共青团中央,教育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Z].2016.11.
[2]蔺伟,方蕾.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研究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10-1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R].2017.02.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710/c1001-27281614- 5.html,2015.07.10/2018.4.07.
[5][6][7]发展党员工作手册组.发展党员工作手册[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1:35,46,83.
[8]崔永江,尹治世.新形势下高校党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8).
本文系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校共青团课题研究资助项目“共青团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领分层一体化的体系研究”(2017LX17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