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月 魏涛
摘要: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首先从政治社会的角度批判传统宗教,进而延伸到对德国政治制度的批判。他认为人的本质应以客观现实为基础,而用于社会管理的政治制度应当与宗教相互分离,并应当以维护人的平等自由为宗旨,这些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批判;宗教;政治;平等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6-0052-0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发表标志马克思由信仰黑格尔向批判黑格尔的转变。1841年,马克思在顺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进入《莱茵报》担任主编。在“林木盗窃”问题中,马克思严厉谴责了普鲁士政府的穷凶极恶,指责这些资产阶级大佬利用手中的立法权力,偏袒林木拥有者的利益,剥夺普通平民生存权利。同时,马克思还有理有据地提出了系统的立法观点,认为应当对普通民众的习惯权利加以保护。他的这些观点惹怒了普鲁士政府,这个政府不仅不知悔改,反而派人查封了《莱茵报》 。这一事件让年轻的马克思真正直面了资产阶级政府的丑恶与无耻,他们手中占有绝大部分的利益,却连最基本的权益也不愿意施舍给民众。这让马克思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原本一直深信的黑格尔的观点,尤其是黑格尔的法哲学。黑格尔从哲学角度出发,用辩证思维模式探索道德伦理与法之间的关系,为打破宗教神学的严苛统治提供了思想武器。但从本质上来讲,黑格尔的法哲学虽然把原本的神拉下神坛,却也把普鲁士政府作为新神推上了神坛,他的法哲学从根本上来讲是为普鲁士政府的反动统治辩护的,黑格尔那句经典名言“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应该存在”也就成了普鲁士政府为所欲为的最好借口。
经历了一系列具体的斗争,马克思逐渐明晰了自己的观点,并于1843年夏天整理写出39页手稿,这就是后来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并没有直接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而是首先对人类社会原有的宗教进行批判,进而延伸至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很多人在阅读这部分内容时,常常认为马克思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批判传统宗教的虚幻和荒谬。但仔细阅读后就会发现,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已经跳脱了黑格尔那种由自然科学出发的角度,转而从政治社会的角度去探讨相关问题,其具体观点可以作以下总结。
一、人的本质应以客观现实为基础
宗教一直强调人是造物主的作品,强调是宗教的神力创造了人的存在。但是,从客觀实际来说,并没有人真正目睹过神的出现,也没有任何确实的证据证明神曾经出现过,所有的奇迹和传说都是某些人的某种不切实际的灵感感知。因此,与其说是神力创造了人,倒不如说是人凭借自己独有的想象力创造了神。所有宗教中神的性格、行事逻辑、其思维与教化,无一例外都是由人来发表的。除了创造一个管制人自身的神,人还借由神这个载体,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和盘托出,再在宗教的虚幻领域当中将问题治愈,将一切的好处说成神的恩赐,将所有的坏处说成是神自有安排。通过一系列的工作,这个虚幻的神就为人们指示了一个人的本质形象,宗教逐渐把人的本质变成了一个现实中的幻想,人虽然生活在现实中,但却并没有真正体会自己的现实性,只是任凭一个由自身想象创造的神去解决问题。
马克思结合德国宗教批判的观点,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开篇,就明确指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1]宗教不过是没有明确认知自己的人,在现实的国家社会生活中,产生了世界观,但是又无法完全解释这些观点时,只能求助于虚幻的宗教力量。因此,反宗教斗争主要是反对将人看做宗教的虚幻产物。
人应当具有其客观的现实性,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多种社会关系的叠加,使得人有了丰富的体悟,使得人们产生了对世界的看法与观点,虽然他们可能无法及时解释这些观点的成因,但观点的确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神的启示。也就是说,人就是人本身,有自己的客观环境,形成自己的意志,并终将能够解释一切。
二、宗教应与政治相分离
古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欧洲陷入一片混战,新的排位战正在进行。由于各国忙于战事,对国内政治疏于管理,导致政权落入教会手中,这就是历史上的中世纪。中世纪是政教合一的时代,宗教力量甚至已经凌驾于政治权力之上,二者已经无法分清。教会掌握政治权力以后,就着手在整个世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推行一套新的“真理”。这个新的世界就是永生的彼岸,那个唯一的“真理”就是宗教的教义。宗教的严苛管制极大地制约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人人自危的情况下,创造力也被极大地抑制,人们无法享受自身实践带来的奇迹,只能被动接受宗教的奴役。
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沿海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为了最大限度地自由活动,资本家极力想要推翻神权统治,他们要戳穿宗教的虚幻,揭露那些教义对人权的禁锢和破坏。除了推翻之前由教会创建的彼岸世界,更重要的是资本家要在此岸建立一个全新的真理世界。于是,德国就率先开始进行宗教批判,其目的就是打破那些宗教枷锁上矫情装饰的花朵,那些只能许给尘世痛苦之人虚幻慰藉的花朵,他们要让人民真正开始脚踏实地地体会现实生活,创造真实存在的快乐与幸福。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他首先肯定了德国宗教批判。这种批判撕裂了宗教的光环,宗教那原本耀眼如太阳的光芒被逐渐隐去,世界不再需要围绕虚幻的宗教而转,转而围绕现实的人而转,围绕现实中人的需求而转。
马克思也注意到,尽管德国宗教批判将虚幻的神拉下神坛,揭穿它幻想的处境。可资本家在将虚幻的神拉下神坛后,却并没有想给民众自由,而是在想着如何将自己供上神坛。资本家极力反对教会的严酷独裁,却又拼命想要让自己成为独裁者。为了让自己的独裁合情合理,他们将之视作政治管理,并严格将这种政治管理和以往的教会管制区分开来,以为自己开脱。
马克思在宗教批判之后,进而向德国现行制度开火。这种由资本家制定的制度,虽然看似和教会的教义有区别,但究其根本来说都是对人类发展规则的制约与践踏,只是一种变相的宗教形式。资产阶级施行的政治制度是用冠冕堂皇的政府机构去专门维护资本家的卑鄙行为,这是对人性的欺骗与愚弄,不给民众觉醒和反抗的机会,民众刚刚走出宗教虚幻的牢笼,又落入资本家政治的圈套。
马克思之所以要将宗教批判和对德国政治制度的批判放在一起,自有其用意。那就是他要批判的是那种为少数特权阶级服务的,愚弄和禁锢民众自由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宗教,资本家用或哄骗或强制的方式,迫使人民接受由他制定的游戏规则,并将这种顺从当做理所应当,将反抗看做是大逆不道,从而试图保证其统治政权的稳固。
政治原本就应该是公正的、反映客观现实的、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工具。一旦政治成为一种被玩弄的工具,少数特权阶级利用政治手段制造虚幻假象去蒙骗,利用政治手段强制压迫威胁,这就丢掉了政治本身的属性,也就歪曲了其原本的涵义。由此看来,宗教应当和政治有明确的区分,宗教是感性的、幻想不切实际的,而政治就应该是理性、现实且公正的,这样才能够发挥政治应有的效力。
三、政治制度应以在实践中维护人的平等为目标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由对宗教批判开始,延伸至对德国政治制度的批判。他认为现行的制度如同刽子手一般,成为社会倾轧的泄愤工具,而这种卑鄙的倾轧正是以一种政府组织形式表现出来的。
社会中的人被分成不同的利益团体,各个团体用彼此不信任的猜疑甚至敌对态度相处。而为了获得一线生机,他们又对政治统治者卑躬屈膝,乞求统治者施舍过活。人的不团结给了资产阶级政府可乘之机,他们占据特权,霸占社会大众共有的资源,对民众极尽压榨之能事。而民众对此却是麻木以对,他们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被剥削,反而将资产阶级的施舍当作恩典,全然没有发觉资产阶级霸占了原本属于民众的财富资源。而资产阶级为了确保其统治地位,让民众承认其地位的合理性,更是把顺从当作合理,把觉醒与反抗看做叛乱,这种扭曲的标准彻底颠覆了整个世界。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直接揭露了这种扭曲标准的荒谬。通过对其观点的整理,笔者认为,当时德国的政治制度在马克思看来就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德国的统治者自信地认为在完成对中世纪宗教的批判后,他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阶制度体系中,并且还用哄骗和恐吓的方式使得民众也相信了他们的谎言。而这一切都不过是旧制度的变相重生,只是这一次,主角从教会转变为资产阶级。
社会的发展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而人的全面发展又以尊重人的平等为前提。历史的进步就在于不断和过去的悲剧制度,即那种抹杀人的平等权利的腐朽制度的告别。而在当时的德国,其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不过是将旧制度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它始终没有改变社会中众人之间不平等地位的现实。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在欧洲率先完成宗教批判的德国却始终徘徊在原地,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权阶级独占权力的现实,反倒继续支持甚至巩固了这种不合理的独占。如此一来,其他国家反倒赶超到了德国前面,德国原本的优势渐渐隐没,逐渐沦落为矛盾频发的落后国家。
因此,整个德国的国家政治如果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解决现存制度中的缺陷,即在实践中真正实现人的平等。德国现行制度的批判不能停留在抽象的思考,重要的是在具体的行动中去斗争,要在德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中培养平等意识,让他们明确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简单来说,就是要在现实的行动中真正实现对制度的批判斗争,如果做不到這一点,就无法实现平等,也就无法维护民众的权益。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针对宗教批判提出了三个主要的观点,首先,人的本质应该由现实基础决定,而不是依靠宗教的虚幻来塑造;其次,政治应当和宗教严格区分,不要将政治塑造成另外一种“宗教”,政治应当以现实条件为基础,反映现实苦难,并理性作出判断;最后,对政治制度的批判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平等,让民众在实践中建立真正合适的现实哲学。这三个观点反映了马克思对于真正的哲学真理的追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高培月,女,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魏涛,女,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逻辑哲学。
(责任编辑: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