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增速换挡、新旧动能转换、金融去扛杆,在中国经济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新问题、新挑战与新机遇交织共生。机遇让我们前行,挑战让我们思考如何前行。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们更应该穿越迷雾,认清自身优势和机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动力。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我国杠杆率总水平偏高是一系列深层次因素长期影响所致。试图毕其功于一役、推动杠杆率迅速回归合理水平是不切实际的。唯有按照中央的总体安排,以结构性稳杠杆为阶段性目标,宏观政策和针对性措施并举,加强政策统筹协调;从长期看,咬定青山不放松,久久为功,稳步实现去杠杆目标。
未来杠杆率趋稳并下降需要相关宏观政策有针对性地协同实施。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加大出清“僵尸企业”的力度,破除无效供给,减少无效资金占用;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约束,尤其是要清理、整顿其隐l生债务,促使地方政府债务水平切实回归合理水平;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框架,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加强金融监管,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引导规范金融行为,大力完善金融市场,有效管理好影子银行;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和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同时,有效推进市场化债转股,促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降低大型国企的杠杆率。推进企业债务重组,鼓励市场化的兼并收購,改善企业债务状况。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
结构性去杠杆应特别注重“精准滴灌”,既要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又耍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这就需要在结构性去杠杆的过程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进行。只有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发力,才能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扩内需、保增长的大局。
税政策要进一步发力,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金融机构要坚持综合施策,一方面进一步创新产品和服务,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适当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正确合理使用定向降准资金,积极推进“债转股”项目落地,有效降低相关企业杠杆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教授刘煜辉
真正决定去杠杆成败的“道”是“供给侧”,收入增长动能恢复最终决定去杠杆成败,并且还是效率的恢复,结构性改革,生产函数发生了重构。这可能是技术性的,但更多是制度改革推动了资源的转移。比方说产权改革,减少政府和资产泡沫的挤出,构建“货币锚”的体制等。这需要推动资源要素大幅度地从政府部门、资产部门向私人部门、实业部门转移,实现要素的重构和生产函数的改造。这就是改革。
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
去杠杆平衡的是短期与未来增长,不能指望没有痛苦的去杠杆。未来3到5年,我认为处于一个金融周期下半场的调整阶段。理想的宏观政策组合应该是紧信用、松货币、宽政策;促进公平结构政策,包括税制的改变,降低流转税。引进房产税。这些在经济层面体现为增长放缓。房价下跌,结构改善,投资率下降,消费率上升,社会层面贫富差距缩小。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
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培育新的四大经济增长点,包括乡村振兴、第三产业、新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经济、通用航空业。确保这四大经济增长点形成合力,关键要通过改革理顺各种关系,使资本可以没有阻碍地进入。四大增长点一起发力,中国经济增长就一定能够保持持续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依靠内需照样可以实现6.5%~7%的增长速度,并且保持到2030年。
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
中国的第一块长板就是制造优势,不光是产业集群优势,还是创新产品的第三方制造优势,就是帮助创新科技企业实现量产的能力。简单总结,这个能力就是大规模的、复杂产品的开放制造能力。我们的这个能力不光是全球第一,而且是全球唯一的。第二块长板是群体加速的创新,指当有大量创新者参与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别人创新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很快就能把创新的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第三块长板是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对科技的信仰。
这三块长板给中国带来了三大机会,第一个机会是,为全世界的科技创新解决量产问翘的机会;第二个机会是中国企业从应用出发,利用科技解决市场需求的机会;第三个机会是进行早期布局,抢占未来技术前沿的机会;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全面了解全球前沿科技进展的基础上,系统地投资初创的企业。假以时日,科技产业实力一定会强大起来。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教授郭斌
在过去,尤其最近的5年中,我们所面临的经济环境、竞争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这也将改变中国公司建立优势的方式。那么,未来中国企业的优势在哪?
1.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发生了变化。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购买力规模巨大的单体市场,且在市场结构上呈现出高度分割的特点。在中国,最好的产品、最过时的产品,最新的技术、相对落后的技术并存,而且在不同的细分市场里,都拥有大量的需求。这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机会。如果没有这样高度分割的市场,中国的中小企业必然要直接面对来自国外大公司的竞争,以及来自本土大型公司的竞争。
2.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上移,消费升级。
随着近年来中国出现的消费升级大趋势,竞争力的基础已经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消费升级意味着。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低价所带来的吸引力,而是越来越看重产品质量和品牌所具有的价值。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竞争定位正在逐步由有吸引力的低价向性价比价值定位转换。
中国制造业就整体意义而言,竞争核心除了逐步建立高科技或者研发设计上的能力之外,如何才能把性价比做到极致,将是下一个10年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换言之,中国企业需要在价格与质量之间寻求更为合理的平衡。这就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带来了新的要求,既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也为中国企业带来了一系列潜在的创新机会。
3.新技术的发展。
比如互联网领域、大数据领域、人工智能领域,这些领域都高度依赖于资源和数据,谁拥有更多的数据,谁将更容易在互联网时代获得一种力量。而中国恰恰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由此衍生的巨大数据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