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煜昊,易荣,梦江琼,杨骐铭,郭太品
一种改良的穴位埋线装置的设计和应用
金煜昊1,易荣2,梦江琼1,杨骐铭2,郭太品1
(1.云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康复学院,昆明 650500;2.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昆明 650011)
穴位疗法;埋线;针灸器械;穴位埋线改良装置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羊肠线或其他可吸收的线体植入到穴位中,是在中医针灸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将线体埋入到相应穴位区域,柔和持久地刺激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气血,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适应证非常广泛,尤其是对那些中西药物久治难愈的慢性病、疑难病症,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良好疗效,如胃脘痛、肥胖、哮喘、牛皮癣等[1-3]。穴位埋线是在传统针具和针法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是传统针灸与现代医疗技术结合的新型疗法,已成为针灸学的重要分支[4-6]。穴位埋线已经由一开始的创面大且深,易引起患者剧烈疼痛的穿线法、扎埋法、切埋法、割埋法等,发展到现在以注线法和植线法为主的较为成熟的埋线方法[7]。埋线工具也由早期的医用缝合针逐渐演变成今天的专用埋线针[8]。穴位埋线还能起到相当于数十次针灸的功效的治疗作用。穴位埋线的疗效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有着治疗次数少、患者痛苦小、花钱少的优势[9-10]。王京京等[11]通过问卷调查得知穴位埋线虽然单次治疗费用高,但疗效持久,从而减少了患者就诊次数,节约时间和治疗成本。穴位埋线还优于当前许多医疗技术的疗效,以肥胖为例,穴位埋线比单纯针刺或电针的有效率更高[12-13]。此外还有研究表明,穴位埋线疗法这项技术对设备无特殊要求,操作简单,成本低,效益好,也适合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14]。因此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值得广泛应用的技术。
现行的国家标准提到穴位埋线具有①埋线局部红、肿、热、痛,少数患者伤口处少量渗出液;②局部血肿;③埋线后体温升高;④过敏,甚至切口处脂肪液化、线体溢出[15]。除以上4点外,还会出现晕针、疼痛、淤青,甚至是化脓。埋线后局部出现发热,没有及时处理,埋线处会出现红肿、化脓,一般是由埋线时无菌操作不标准造成污染,或患者体表消毒不严格,或患者在埋线后做剧烈运动汗水侵入,或吃了发物没有及时处理而导致[16]。感染除了造成发热、局部红肿、化脓外,还会出现全身感染症状,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C反应蛋白升高[17]。因此在推广穴位埋线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减少其不良反应。
市面上现有的穴位埋线装置种类较少,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穴位埋线的发展,但仍有一定的缺陷,如羊肠线埋线用时比较长、操作复杂,埋线时患者承受的痛苦较多,更换羊肠线不方便,或操作创口过大易造成感染;现有的装置中有些结构过于简单,只能起到辅助埋线的作用,有些结构过于复杂或价格过于昂贵,不利于推广,目前缺乏一种价格适中、操作方便、适用于临床、便于推广使用的脉象装置。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羊肠线安装方便、埋线方便和可大大减少患者痛苦的改良的穴位埋线装置(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ZL201620476702.1)。现介绍如下。
由针头、针帽、针筒和针芯4个部分组成,针头安装在针帽上,以针头所在方向为前,针帽通过螺纹连接于针筒的前端,针芯安装在针筒内,针芯后端连接一个导向轴,导向轴穿过针筒并在尾部设有按压帽,操作者只需按动按压帽,即可轻松实现埋线。
如图1所示,本穴位埋线装置包括针头1、针帽3、针筒12和针芯10,针头1安装在针帽3上,以针头1所在方向为前,针帽3通过螺纹连接于针筒12的前端,针芯10安装在针筒12内,针芯10的前端安装弹性胶块9,针芯10的后端连接导向轴17,导向轴17穿过针筒12,且可在针筒12内相对滑动,位于针筒12内的导向轴17上还安装有一拉伸弹簧18,拉伸弹簧18的前端连接在针芯10上,拉伸弹簧18的后端连接在针筒12的后端内侧壁;按压导向轴17,拉伸弹簧18将处于拉伸状态;针芯10内开设一盲孔,盲孔内滑动配合有一推杆4,弹簧B7设置在推杆4的后端与盲孔底部之间,推杆4的侧壁开设有弹簧安装孔,弹簧安装孔的底部安装有弹簧A5,弹簧安装孔内滑动安装一限位块A6,所述的盲孔侧壁上开设有与限位块A6配合的一个限位孔;针芯10上装有一弹性杆11,弹性杆11的中部设有将限位块A6顶出限位孔的一压块A13,弹性杆11的后端设置有一个限位块B15,在针筒12上设有与限位块B15配合的定位孔;针筒12上设有弹性压杆16,弹性压杆16上设有将限位块B15顶出定位孔的压块B14。
在本实施例中,针头1后端设有一弧形槽19,弧形槽19的底部设有可通过羊肠线2的通孔;所述的弹性胶块9为多个,均匀分布在同一圆周上,当针帽3与针筒12螺纹锁紧之后,弹性胶块9前端被弧形槽19挤压变形,弹性胶块9就会压缩并抱紧羊肠线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导向轴17的后端装有一个方便操作者按压的按压帽8。
注:1-针头,2-羊肠线,3-针帽,4-推杆,5-弹簧A,6-限位块A,7-弹簧B,8-按压帽,9-弹性胶块,10-针芯,11-弹性杆,
操作者按压导向轴17,使导向轴17带动针芯10往前移动,随着针芯10向前移动,弹性杆11使限位块B进入到定位孔内,针芯10停止移动,然后将针头1和针帽3组装好,并将推杆4往后按压,使限位块A6进入到限位孔内,从而使得推杆4固定,然后将针帽3与针筒12进行预组装,即针帽3与针筒12的螺纹连接距离较短;此时,弧形槽19不再挤压弹性胶块9,弹性胶块9径向向外张开,然后将羊肠线从针头1装入,并将针筒12竖直放置,羊肠线在重力作用下往下滑动,当羊肠线的后端与推杆4接触时,转动针帽3,使得针帽3与针筒12的螺纹锁紧,在针帽3锁紧过程中,弧形槽19会往后端移动,并压缩弹性胶块9,从而使得弹性胶块9逐渐压缩变形,增加弹性胶块9与羊肠线2的接触面积,并增加弹性胶块9对羊肠线所施加的压力,当针帽3锁紧后,弹性胶块9将羊肠线2固定,从而实现羊肠线的固定安装。
操作者将针头1插入穴位中,按压弹性压杆16,使得限位块B14退出定位孔,同时弹性杆11上的压块A会将限位块A顶出限位孔,拉伸弹簧18会使针芯10往后移动,弹性胶块9远离弧形槽19,弹性胶块9不再被压缩,其径向向外张开,从而使得羊肠线2与弹性胶块9分离;推杆4在弹簧B7的作用下快速往前移动,从而使得羊肠线2快速地从针头1进入到人体的穴位中,从而减少患者疼痛,且操作方便、容易规范。
本穴位埋线装置的特色和创新在于,首先采用压缩-不挤压弹性胶块来调节羊肠线是否被固定,方便羊肠线安装或植入穴位,减少羊肠线因操作不当被污染的可能性;其次操作者将针头刺入穴位后,只需要按压装置上的按压帽即可完成穴位埋线的操作,大大缩短了埋线的时间,减轻患者痛苦,且操作简便,容易规范,适用于针灸临床操作。与某些电动埋线装置相比,本穴位埋线装置又具有成本较低的优势。
本穴位埋线装置有待改进的地方:①限制了埋入线体的长短、粗细、深度,有研究表明,埋入线体的粗细、深度不同,其疗效也不一样[18]。②穴位埋线以针灸补泻手法为基础,可以增强疗效[19-20],采用本实用新型可能会对医生进行一些操作时造成不便。③在植入线体时操作者通过按压按压帽轻松实现线体植入,从而无法感知埋线时是否有阻力[21]。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在新时期下的一种延伸和发展,是一种用特制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将人体可吸收的线体(15 d左右可自行吸收)植入到相应的穴位,长久刺激穴位的方法。穴位埋线就诊周期长,避免较长时间、每日针灸的麻烦和痛苦,减少就诊次数,节约就诊成本。穴位埋线特别适用于各种慢性、顽固性疾患以及时间紧和害怕针灸痛苦的患者。但是现在穴位埋线用时比较长、操作复杂,因此在埋线时,患者承受的痛苦较多。这种改良的穴位埋线装置具有羊肠线安装方便、埋线方便和可减少患者痛苦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医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1] 张选平,贾春生,王建岭,等.穴位埋线疗法的优势病种及应用规律[J].中国针灸,2012,32(10):947-951.
[2] 梁小珊,黄泳,欧阳群,等.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顽固性疾病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7,39(4):594-598.
[3] 孙娜,孙亮,张士辉,等.穴位埋线疗法的现代临床应用概述[J].中医外治杂志,2015,24(2):59-60.
[4] 徐敬田,葛晓彬.穴位埋线疗法源流考[J].中医文献杂志,2016,34(6):23-26.
[5] 蒙珊,吕计宝,文小江.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近况[J].山西中医,2012,28(2):56-58.
[6] 董卫.穴位埋线疗法概述[J].人人健康,2005, (9):30-31.
[7] 任晓艳.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2):53-55.
[8] 陆红研,孙文善.陆健穴位埋线学术思想探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4):392-394.
[9] 李红艳.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优势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409-410.
[10] 胡嘉威,刘嘉杰,霍志豪,等.穴位埋线治疗痛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6,25(3):35-38.
[11] 王京京,吴中朝,霍金,等.偏头痛针灸治疗成本效果分析问卷调查研究[J].中国针灸,2015,35(4):75-81.
[12] 郭秀兰.针刺与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脾虚湿阻型)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
[13] 黄乐春,潘文宇.穴位埋线与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疗效及成本效益分析比较[J].中国针灸,2011,31(10): 883-886.
[14] 孙辉,王莉,白亚娜.穴位埋线技术培训推广应用评估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3):327-329.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1709.10-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0部分:穴位埋线[S].
[16] 齐凤军,李丹,阮祯,等.穴位埋线疗法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1):33-34.
[17] 刘佳,徐桐,梁嘉钰,等.埋线疗法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J].中国针灸,2016,36(11):1166-1168.
[18] 李思婷,王少军,尹业辉,等.穴位埋线减肥效应与线体粗细、埋置深浅的相关性[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23(3):390-393.
[19] 尹丽丽,李春梅,张全明,等.穴位埋线中补泻手法的运用[J].中医杂志,2008,49(10):93-94.
[20] 杨才德,包金莲,龚旺梅,等.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八)提插法是穴位埋线操作的基本手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8):71-72.
[21] 孙文善.微创埋线临床操作规范[J].上海针灸杂志, 2012,31(1):73.
2018-02-25
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中医联合面上项目(2017FF117-011)
金煜昊(1993—),男,2016级硕士生,Email:849586479@qq.com
郭太品(1986—),男,副教授,博士,Email:gtphncs@126.com
1005-0957(2018)08-0974-03
R245.3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8.08.0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