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 水镇中心幼儿园 王 娟
设计意图:本活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种子为核心内容进行组织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感受丰收的喜悦——关注植物在秋季的变化,引导幼儿在大自然提供的素材中感受、观察和操作,积极运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对种子的认识,能主动探究并尝试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活动中幼儿在说说、玩玩、做做、分分中感受种子的特征,并体验合作分享的乐趣。
教案备注[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详案[活动目标]1.知道植物种子的多样性,学会分辨它们的不同特征。2.能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并进行观察比较,确定分类标准。3.在小组讨论与分享合作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1.材料准备:分类盒、幼儿事先收集的各种种子、分类表。2.经验准备:在收集过程中请家长向孩子介绍植物种子的名称。[活动过程]一、问题导入,引发讨论。师:这一段时间,小朋友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种子,请你介绍一下,你带来的是什么植物的种子?它是什么样的?它生长在哪里?教师倾听幼儿自由讨论交流,再由幼儿进行个别介绍。师:这些东西为什么都叫种子?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小结:每一种植物的种子都和其他种子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是圆形的有是扁扁的……种子种下去会发芽,可以长出新的植株。二、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在前期收集活动的基础上,鼓励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植物种子可调动幼儿讨论的积极性;从幼儿已有经验中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关注的问题入手,注重营造宽松的氛围并给与适当的引导与支持,使每个幼儿的表达欲望都能得到支持与满足。师:小朋友们都发现了种子不同的样子,你会把它们标记出来吗?出示种子分类表,引导幼儿讨论交流:①介绍分类表的作用;②引导幼儿尝试用符号表示种子的不同特征。附表.我发现的种子三、实践操作,分享合作。1.全班幼儿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方式给种子分类,并确立每一次分类的标准(大小、形状、颜色等)。2.幼儿记录分类结果,教师观察了解。3.请各组代表汇报自己小组分类的结果及记录情况,其他幼儿在代表发言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在小组交流中,幼儿之间的学习方式和语言表达发生碰撞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而代表汇报、同伴意见补充等可使幼儿更好地借助同伴的智慧,高效地获得经验。四、小结经验,拓展思维。欣赏课件“种子的秘密”,展开讨论:你还发现了种子的哪些秘密?你还有什么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种子的多种分类,努力实现教育策略向学习策略的转化。[活动延伸]1.日常活动:散步活动中收集小花园、小花圃中植物的种子。2.区域活动:科学区——种子的聚会、小问号大家答;操作区——种子标本;语言区——种子的秘密、种子的故事;美工区——种子粘贴画。3.家园活动:亲子阅读——种子的传播、种子去旅行;收集东收集西——开展家庭亲子活动,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多样的种子。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对幼儿活动中生成的问题及活动后的延伸活动(区域活动)予以关注与支持,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更有助于新的认知手段的获得。
反思:
1.来自大自然、大社会的题材是最好的、最动态的情境。本次活动利用大自然中随手可得的物品——种子做为幼儿活动的主题内容,旨在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当孩子们对自己收集的素材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由此获得更好的效果。
2.从幼儿的“兴趣心理”出发开展活动。利用幼儿前期收集种子活动中生成的问题,如“种子有多少种颜色?”“它们有什么不同?”鼓励幼儿去探索发现,从而有效引导幼儿了解外部世界,构建新的认知。
3.关注幼儿个体与群体学习过程。通过观察种子的特征→记录种子的异同→小组讨论→代表汇报等环节,为幼儿探索提供支架,支持幼儿在同伴中的讨论、协商、合作行为,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选择擅长的方式学习并体验成功。
4.积极发挥延伸活动对集体活动的后续作用。本次活动还充分利用相关区域活动、日常活动以及亲子合作活动,让幼儿在自由度更广的个体发现、经验分享的小组交流中建构更多认知经验、交往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