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药药棒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

2018-09-20 08:43*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5期
关键词:颈痛颈椎病针刺

*

1.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2.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

药棒疗法最早在《医宗金鉴》中称为“振挺”,并解释说:“振即振击,挺即木棒”,也就是用木棒叩击患部来治疗疾病[1]。药棒疗法在民间将其称为“神棍”、“摩棒”、“打棒子”、“敲膀子”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多使用药水加桑枝棒或木棒来击打体表防治疾病,此方法简称“药棒疗法”,该疗法是对《医宗金鉴》振挺法的继承和创新。苗族人民大多生活在贵州山区,而这些地区药材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为苗医药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天然条件。苗医引用民间“药棒疗法”原理,选用桑枝棒结合当地苗药形成独特的苗药药棒疗法,应用于医疗卫生,并成为治疗“冷肉风、冷骨风”最重要的方法之一[2-5]。因其“简”“便”“效”“廉”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热捧。然而,尽管药棒疗法对治疗这些疾病引起的颈肩腰腿痛有着很多优势,但苗药药棒疗法在临床上的运用,系统研究的报道还很少。基于此,本研究是在总结整理既往相关文献报道、临床科研结果的基础上,采用临床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通过对比普通针刺与苗药药棒疗法干预颈型颈椎病颈痛的总体疗效、即时镇痛效应等,综合分析苗药药棒疗法的优势,为其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广泛应用提供指导和依据。为治疗该病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临床思路,并对药棒疗法进行技术推广,为民族医学特色疗法走向科学化、标准化打下初步的基础。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疼痛专科门诊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9例,女21例,年龄21~47岁,平均(25.67±4.67)岁;病程5~12个月,平均(8.07±1.96)个月;治疗前NPQ颈痛量表评分13~27分,平均(19.60±3.77)分;VAS评分6.20~8.20分,平均(7.30±0.53)分。观察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21~55岁,平均(25.47±5.92)岁;病程4~12个月,平均(8.10±2.26)个月;治疗前NPQ颈痛量表评分11~29分,平均 (20.74±4.49)分;VAS评分5.80~8.20分,平均(7.22±0.80)分。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NPQ评分、VAS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试验设计及质量控制:本试验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随机方法:由计算机程序产生60个随机数字,分为两组,确定每个序列号的分组,每组各30名受试者;将代表不同治疗方案的代码(A、B)分别放入相应的编有序列号的不透光信封,按参试者入组顺序拿取信封,由医生开启信封,按代码代表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照设计:本试验以苗药药棒疗法组做试验组,以普通针刺组做对照组,进行平行对照。受试者均知情同意,观察期内为其提供免费治疗,保证了治疗依从性。本试验共计66例受试者进入评估,符合排除标准者6例,最终纳入60例。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疼痛学分册》[6],颈型颈椎病有以下表现:①颈部、肩部及枕部疼痛,头颈部活动因疼痛而受限制;②颈肌紧张,有压痛点,头部活动受限:③X线片上显示颈椎曲度改变,动力摄片后可显示椎间关节不稳与松动,由于肌痉挛头偏歪,侧位X线片上出现椎体后缘一部分重影,小关节也呈部分重影。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7]中颈型颈椎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①有慢性劳损和外伤史;②有(或)颈椎先天性畴形,颈椎退行性变;③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虽慢性发病;④颈枕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⑤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阶段改变。苗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苗医基础》中关于“风类疾病”的诊断要点:冷骨风[3]为骨头骨节疼痛,遇寒加重。

纳入标准:①同时符合颈型颈椎病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苗医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在18~60岁;③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阶段改变;④VAS评分>1,NPQ评分>5分;⑤受试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合并颈椎、胸椎、肩部骨折未愈合者;③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肺、肾及血液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④精神病患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过敏体质,或对含本研究处方制剂相关药物过敏史者;⑦近3月内参加过临床研究或临床试验的患者及近1月内使用过治疗颈椎病药物及其它治疗的患者;⑧局部皮肤溃疡、严重破损或有感染性疾病者,传染病患者。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标准:①剔除标准,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纳入后未接受过实验方案所规定的治疗措施。②脱落标准,未完成试验而中途退出;未按规定方案治疗,或合并使用其他疗法或药物而无法判定疗效;出现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③中止标准,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者;治疗无效者;设计方案或试验中出现重大问题,无法判定疗效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的是普通针刺疗法。本研究普通针刺组的穴位选择按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杜元灏、董勤主编的《针灸治疗学》[8]中颈型颈椎病的主穴选择要求,选用以下穴位:颈夹脊(双侧取穴)、大椎、天柱、阿是穴。具体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将针刺部位完全暴露,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穴位部皮肤。根据穴位所在部位的特点选择适宜的针刺方法、方向、深度,严格按照穴位针刺操作的要求,进针后行基本的提插、捻转手法,以得气为度,留针20 min,即可出针。 观察组采用的是苗药药棒疗法。①弩药液来源[9]:(本课题组按苗医民间泡制方法泡制而成。)处方:包家利幼(生草乌)20 g,斗珍空(透骨香)50 g,嘎八叉赊(黑骨藤)30 g,嘎炯豆丢劳(八角枫)15 g等五味苗药。制法:将以上药材粉碎成粗粉,置于陶瓷容器内,加白酒1500 mL(乙醇含量为50%),用冷浸法制备。性状:棕色澄清液体。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通气散血。主治: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等。安全性能:刘向阳[10]对上述五味药物组成的弩药方的毒理药理、安全性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得出: 该方对动物皮肤无刺激反应,且能抑制实验动物炎症因子表达,具有抗炎、镇痛作用。②制药棒: 桑枝棒取适当长度的(长45 cm、直径 2~3 cm) ,将其表面打磨光滑,然后浸泡于药液中7 d后,取出阴干备用。③治疗部位: 根据苗药药棒疗法的临床经验,结合经络的主治特点进行选择。经脉循行及穴位定位参照《针灸治疗学》[8]的定位方法。项背部:1、起止部位:颈部两侧风池穴(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是)部位到肩峰外侧,左右各一条,共两条。2、起止部位:天柱穴(在项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部位到至阳(第7胸椎棘突下,两肩胛下角连线中点);分别包括: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后正中线旁开1.5寸)及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后正中线旁开3寸)。④具体操作:用量杯倒取5 mL弩药液,受试者采取俯卧位或坐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后,对治疗部位常规皮肤消毒,将弩药液均匀涂抹在治疗部位上,用桑枝棒进行拍击,拍击顺序:1、分别从颈部两侧风池穴部位到肩峰外侧缘进行操作,可以先操作颈部左边,也可以先操作颈部右边。从风池穴部位拍打到肩峰外侧缘,再从肩峰外侧缘拍回到风池穴部位一个来回计为1次。2、从天柱穴部位到第七胸椎至阳部位(顺着督脉、膀胱经循行)进行操作。先从天柱穴部位到第七胸椎部位进行拍打,再从第七胸椎部位拍回到第天柱穴部位计为1次。操作5个来回后蘸取一次弩药液,每分钟完成1~2个来回,直至5 mL弩药液用完为止,总操作时间约20 min左右,操作力度因人而异,以患者能耐受、皮肤轻微潮红、发热为度。治疗完毕后,用餐巾纸将药物擦拭干净。

1.3 观察指标 效应指标:① NPQ颈痛量表[11]主要是对患者的颈痛程度和日常生活能为受损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其包含9个条目,包括疼痛程度、症状持续时间、夜间针刺或麻木感、疼痛对睡眠的影响、对社会活动的影响以及读书、看电视、做家务等日常活动的影响。②颈肩部疼痛:采用VAS量表评分[12]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颈肩部疼痛变化情况。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苗药药棒疗法或普通针刺对受试者正常生理指标(如意识、心率、呼吸、感觉等)是否产生不良影响,是否出现晕厥、病情加重、皮肤损伤等不良反应。 临床疗效:国外文献报道NPQ评分下降5分以上即有临床意义[13]。在疗程结束后,根据NPQ下降分情况计算有效率,评价其临床疗效。①有效:治疗前NPQ得分-治疗后NPQ得分>5分;②无效:治疗前NPQ得分 - 治疗后NPQ得分≤5分。

3 结果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86%,对照组为83.00%;1个月后随访,观察组有效率为53.00%,对照组为4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结束后及1个月随访两组疗效相当。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2 两组不同时间点NPQ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及1个月随访时分别与治疗前NPQ评分比较,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及1个月随访时两组N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使患者在治疗后和1个月随访时NPQ评分下降,均能缓解患者颈痛及相关症状,且疗效相当。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NPQ颈痛评分差异分析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3.3 两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两组首次治疗后、治疗结束后及一个月随访分别与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首次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及1个月随访两组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使患者在首次治疗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VAS评分下降,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且首次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时间点VAS颈痛评分差异分析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首次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认为,本病属“痹症 ”范畴[14]。颈部劳伤、肝肾亏虚、筋脉失养是颈椎病的病理基础,若加风寒湿邪外侵、痰湿内生等闭阻经脉,或损及气血,筋脉失养,导致疼痛、麻木诸症发生。苗族医药学虽没有颈肩背痛的名称,但其症状可散见于苗族医之 “冷骨风”、“冷肉风”等风类疾病中。苗医素有“毒乱致病论”学说,认为“毒为百病之源”、“无毒不生病、无乱不成疾”,“毒”和“乱”是各种疾病产生的根源[15]。且苗医“四大筋脉学说“认为,筋脉是“以通为用,以塞为病”,认为一切肿胀、疼痛均因筋脉壅塞不通所致,壅塞相关[16]。

苗药药棒疗法是在苗医的“三本理论”、“四大筋脉学说”的指导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是以苗药弩药液均匀涂抹于患处,用桑枝棒对患处进行反复拍击,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17]。该法简便实用,能疏通筋脉,表毒外出。

该实验首次治疗后(仅VAS评分表)、治疗结束后及1个月随访分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NPQ颈痛量表、PRI感觉项(疼痛评级指数)、PRI情感项(疼痛评级指数)、VAS(视觉模拟评分)、PPI(现有疼痛强度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颈部疼痛情况及与此相关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且两组疗效相当。但在首次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4.24±0.48<5.16±0.47)。说明苗药药棒疗法治疗一次即对颈型颈椎病颈痛有较好的止痛效果,即苗药药棒疗法的即刻镇痛效应优于对照组。苗药药棒疗法能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颈痛及相关症状的原因可能为: 苗药药棒疗法是将棒、药作用结合与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法,疗效的产生于棒、药两方面的因素相关。①从棒的方向分析:以桑枝棒的直接作用活血祛瘀、疏通经络,使瘀血向外发散,气血流畅,从而起到通而不痛的效果。②从弩药液方向分析:该法药物全方具有镇痛、镇静的功效。③从综合方向分析:苗药药棒疗法在患者颈项背部进行操作,不仅对该区域的经络腧穴具有刺激作用。且药力能够借助桑枝棒拍击时产生的温热作用渗透皮肤。即通过皮肤-腧穴-经络-脏腑作用调节脏腑及气血功能,使之平衡。苗药药棒疗法能更大程度改善患者的疼痛感觉,这可能与药棒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无痛感有关,与针刺治疗相比,针刺取穴较多,且治疗时间长,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承受了一定的痛苦,增加了患者对针刺的恐惧感,苗药药棒治疗过程中无不适感,相对于普通针刺给患者带来的疼痛,一定程度减少了患者生理及心理负担,同时避免了针刺给患者带来的额外痛苦。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所采用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

本研究证实了苗药药棒疗法治疗对颈型颈椎病具有明显疗效,且安全可靠,与普通针刺疗法相比,苗药药棒疗法在首次治疗结束后改善颈型颈椎病症状方面效果显著,尤其在改善颈项部等症状上疗效明显。该疗法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颈痛颈椎病针刺
清明的雨
军事飞行人员颈痛的风险因素与康复研究进展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大学生低头族颈肩痛影响因素调查及原因分析
三向牵伸法治疗颈痛的临床观察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