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文章从新时代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出发,阐述了当下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潜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可以有效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南京;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6-0036-02
一、 新时代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以及文化创意产业20年的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首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逐步由“一二三”产业过渡到“三二一”产业,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增长不再过度依靠劳动和资本,演变为技术导向型和知识导向型,尤其是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更是指明了未来经济的发展应该与环境保护相适应,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高知识、高技术、强创意、强融合、无污染、可持续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必然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理性选择。
其次,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没有”的难题已经破解,但“好不好”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依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获得了物质的满足之后,方会寻求更高层次,如社会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最终获得精神的富足。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差异要明显大于GDP的数值,主要矛盾问题在文化生活领域尤为突出。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居民的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的占比只有13%—14%,远低于发达国家20%的数值,产能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居民消费。理应竭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而缓解社会矛盾。
最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武器。十九大从国家战略层面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把文化比作民族之魂,认为文化的繁荣兴盛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息息相关,文化是最不可复制的制胜法宝。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但文化领域的国际地位却与我国的综合实力极不相称。事实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自2012年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年均贡献率达到6%以上,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文化在国家前进过程中的持续动力,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经济与文化和谐共生,推动中华民族实现复兴。
二、 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
十八大以来,南京积极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指示,探寻产业发展新思路,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文化类企业的多方努力下,南京文化创意产业成效显著。
(一)产业稳中求好拉动经济增长
目前,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如火如荼,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连续五年在江苏省内蝉联冠军,2016年,占GDP的比重初次打破6%,数值达到629.93亿元,是2012年的1.72倍,远高于全市GDP的增长速度(见图1)。另一方面,内部结构持续优化。据统计,2016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贡献了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值的39.17%,几乎占据该领域的半壁江山。南京文化创意产业正朝着更好、更强的目标前进。
(二)园区初具规模发挥集聚效应
在政府规划与市场自发形成双重作用的推动下,南京市涌现出了一大批产业园区。目前,南京市共有6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12个国家级、23个省级、15个市级和一大批特色园区,为文创企业在空间地理上的集聚奠定了基础。园区建设逐步完善、功能性不断加强,精品园区不断涌现,在2015年公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园区100强”排行榜中,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位列第四,为南京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园区的规范性发展树立了行业标杆。
(三)企业做强做大盘活市场活力
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多元的市场环境为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的空间。2012年该市拥有文化企业14581家,2016年,增长到20997家,年均增长幅度高达 9.54%。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经营状况也逐渐改善,营业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全市文化企业创造收入2825.35亿元,相比2012年增长了83%。在此基础上,文化企业质量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增强,2016年,跻身“第二批省民营文化企业30强”的企业有12家,当选“第二批省重点文化科技企业”的企业有13家,其数量均排名全省第一。此外,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入围全国“文化企业30强”,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国内骨干企业。
三、 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产品缺乏创新
尽管市场上文化产品数量繁多,但依然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归根结底是由于这些产品缺乏差异性,雷同现象严重,不注重内容的打造,无法吸引消费者。从创新园区建设的角度来看,很多园区一味求大求全、追求租金收益,对于园区功能没有一个合理定位,招商过程低门槛,导致园区业态雷同,重商业、轻文化,不能形成一方特色;从从业人员素质来看,真正有思想、能创新的领军人才不多,无法支撑新业态的发展;从文旅融合的角度来看,后产品开发档次低,除了对旅游纪念品等初级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之外,没有诸如《云南印象》《印象西湖》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影视精品去宣扬自己的城市文化。
(二)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低,国际竞争力小
南京雖然文化企业数量众多,但除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新华报业集团等少数企业拥有较大规模以外,其余都是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小微型企业,这些企业市场知名度低、品牌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追求短期收益,导致分散的市场资源难以形成有效整合,缺乏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和带动作用,不能引领自己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这就导致南京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增长速度很快,但在总水平上却仍落后于同省的苏州地区,竞争力不足。
(三)文化创意产业模式单一,融合特征不显著
文化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附着于其他产业,为其他产业注入灵魂。例如,知名奢侈品品牌LV就是文化与传统皮革业融合的典范;首饰巨头Tiffany则是文化与小五金行业的完美结合;而人们耳熟能详的迪奥香水则是代表着文化与化工行业的双赢。就南京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最突出的就是“文化+旅游”,而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创意”尚处于起步階段,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运作模式方面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四)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新兴业态势头不足
虽然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走在了市场前列,但产业结构却不尽合理,以公有资产为主体的传统产业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门类仍然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而真正符合现代化发展需求、科技水平高、处于产业链高端环节,能够带来更多附加值的动漫、网络游戏、会展、艺术品经营等新兴业态依然发展缓慢,制约了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四、 新时代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突破口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文创产品多样化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颠覆了传统实体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供给引导性消费,是由生产者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来促发消费者进行文化消费,而不是需求决定供给。社会越发展,精神消费与高质量消费呼声越高,但高品质产品生产能力尚未达到,这就要求今后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强技术创新,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差异化产品。同时,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要善于利用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加以区分,找到适应现在社会需要、能够产业化发展的东西,结合现代科技与时尚元素,借助大众传媒等手段,实现资源转化。南京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握好区域文化特色,坚持原创,为产品赋予更强的生命力,实施差异化战略,丰富文化产品多样性。
(二)立足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文化创意产业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打造文化大国、文化强国形象,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要积极承担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的重任,拓展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当地综合保税区的地理位置优势,加大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让文化企业走出去,在国际舞台展示中国魅力,进而反哺国内市场,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不同国家文化企业的交流碰撞,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同时,要注重文化平台的搭建和文化市场的培育,通过举办展览、文化节等活动,吸引国内外文化企业参与展示和评比,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完善“文化+”发展模式,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超强的跨界融合能力。不仅能够在本领域实现纵向发展,同时还有极强的渗透性,能够与其他产业横向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南京高校云集,人才众多,经济实力雄厚,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融合领域不宽广、融合机制不畅通等问题,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该注重与其他产业如旅游业、金融业、农业、制造业的结合,实现良性互动。
(四)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业态创新是今后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方向,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转型升级。立足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性,顺应时代潮流,加强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增强品牌效应,提升产品附加值。将相关领域的专利成果应用于实际,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嵌入到文化领域生产的各个环节,引领高水平文化生活。加大对新兴行业的扶持力度,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传统文化与时尚理念相结合,不断壮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动漫、游戏、影视、数字出版、移动互联等行业的发展,以文化之灵魂,滋养产品之躯,实现多行业的联动发展,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南京“创意名城”城市建设。
五、 结语
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南京应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审时度势,结合南京乃至区域经济圈的资源禀赋优势,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规划。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坚持国际化战略,努力扩大产品市场;积极推动文化与其他行业的结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发展新兴业态,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陆晔,施保宁.关于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8).
[2]武昭含.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3]郭霖.推动南京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J].江苏政协,2016(12).
[4]李娟.南京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分析报告[J].美与时代,2015(3).
[5]王学人,杨永忠.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4).
[6]郑彦松,高长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城市竞争力[J].现代商业,2014(16).
[7]周国林.基于产业升级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0(5).
[8]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去年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超630亿元[DB/OL].http:∥www.cnicif.com/content/2017-03/20/content_15698314.htm.
[9]南京市统计局.文化立市促转型 融合发展激活力[DB/OL].http:∥www.njtj.gov.cn/47448/index_2.html.
作者简介:
任晨妍,女,河南焦作人,南京财经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