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竞争”

2018-09-19 05:12杜丹
早期教育(家庭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竞争儿童游戏

咨询台

本期专家简介

杜丹,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教育分析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美国塔夫茨大学儿童发展系毕业。曾先后在多家早期教育中心担任教师、咨询师、教育研究员,对儿童的情绪认知发展和家庭教养方式多有研究。

家长提问

老师您好,我的儿子6岁了,周围成人一致认为他非常聪明。但让我有些担心的是,他非常争强好胜,在和小朋友游戏时,常常因为想要胜出,不遵守游戏规则。在老师组织集体活动时,也常常因为自控力差,不遵守活动纪律而影响其他小朋友,甚至影响整个活动的开展。为此我伤透脑筋,跟他讲各种道理,效果甚微,请老师指导。

杜老师解析:

“竞争”是儿童成长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儿童逐渐脱离了自我中心,开始注意周围的世界,同伴关系以及在社会小组中的位置对他们来说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同时,他们的认知水平也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可以通过比较、反馈、计划等深层抽象的思维来解读现象、制定下一步行为模式。举个例子来说,美术课上,教室里的某个孩子因为画得不错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如果是年纪小的孩子,可能闻声会过来看上几眼,观察一下这个孩子画了些什么,内心更多的是好奇,甚至有的孩子连头都不会抬,一心专注于自己的画作。而伴随年纪的增长,孩子们更能注意到老师提出表扬时的语调和表情,记录老师在评语中的线索,分析这个孩子的作品为什么能够受到表扬,进而在内心制定一个计划:或模仿这个孩子把自己的作品画得一样好,或继续自己的风格,从中找出其它能得到老师表扬的不同之处。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教授马蒂·艾文(Marty Ewing)总结道:“这个年纪的孩子喜欢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比较,观察那些在作业中获得高分、在运动中拔得头筹或是在游戏里受到推崇的人物现象。他们清楚地知道,获胜可以带来奖赏,而失败则不然。”

在这个建立自我评价、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关键时刻,教育孩子如何掌握好竞争的火候、如何调整输赢在内心的权重、如何在集体生活中秉承公正平等的法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竞争”作为集体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固然包含其有益之处,比如促进与同伴的互动、激发儿童的上进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等,然而如果一味地把“分出胜负”作为集体活动的唯一目的,把“得到第一”变成自己参与活动的主要理由,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儿童的心理压力,有引发焦虑的可能。此外,这样的孩子在面临失败的时候更容易被摧毁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依靠自身调整走出失败的难度也比其他的孩子要大。同时,为了战胜他人,心智和品德尚未发展完全的孩子很可能去寻找“捷径”,打破规矩,采用极端或投机取巧的手段,一旦形成了习惯,对今后的社会生活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寻根溯源,儿童表现出这种强烈的竞争欲和不顾一切的渴望,很多时候与早期的环境塑造有关。如果家长在幼儿早期,做事成功和失败的时候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持续地把孩子与在各个领域更为出色的同伴进行比较,或是在校老师只对表现最好的一位小朋友进行鼓励而忽略了已经付出努力的其他孩子时,儿童往往会接收到这样一个信息:“只有我做到最好,才能被人喜歡。大家会按照最后的成绩评价我,并不关心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美国知名作家瑞·皮卡(Rae Piea)曾在书中列出了这样几个家庭中的常见用语,来描述家长每天从学校接到孩子以后最初的一段对话:“谁赢了今天的体育比赛?”“你今天有没有受到老师的表扬/批评?”“你在考试中得了多少分?”这些问题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和胜负导向。瑞建议用以下的短语来取代这些最初的问题:“你今天过得开心吗?”“你和你的朋友做了什么?”“你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新东西?”着眼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孩子自发努力的部分,而不是外界不可控制的评价与总结。

如果孩子已经表现出过度的好胜心,可以在家庭中用游戏的方法进行重新引导,这是儿童最好的教科书。您可以和儿童一起选择一个游戏,并在开始前共同制定法则。如果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为了胜出而打破了规矩,请及时中止游戏,与之进行交流,或是加入“作弊便要自动出局”的条款,让儿童意识到公平参与是一切互动的前提,如果规则被打破,胜败也就变得没有意义。如果家长输掉了比赛,也可以借此机会示范健康开放的心态:“恭喜你赢了,这次我输了,不过没关系,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相信下次可以做得更好。”总而言之,要淡化输赢在儿童心目中的比重,“只要努力了,即使没有胜出也是最棒的”,并帮助孩子把竞争的对象从外界转向自身,“你比之前又进步了一点,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内在的进步才能带动自身的成长。下一次游戏,你打算为自己设立怎样的目标?”

在家庭中与儿童模拟了类似的社会场景之后,可以把孩子带到公园、学校、游泳池等包含竞争的场所,观察他们处理问题方式的变化,并针对每一步的转变给予及时的鼓励,制定新的计划。也可以组织几次不包含竞争元素的家庭聚会,比如让所有的孩子把自己的画拼在一起,完成一次多元展览,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一样的奖赏;或是让孩子们各自挑选一个擅长的主题,成立“家长学校”,轮流做小老师,把知识传授给爸爸妈妈们。

归根到底,我们要传授给孩子的信念,不是“为了胜利可以付出一切”,而是“生命的目的不在输赢,在于成为更好的自己”。

猜你喜欢
竞争儿童游戏
竞争的合适位置
感谢竞争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正确面对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