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娟
摘要:农机人才培养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注重实效,完善培养体系,健全激励保障机制,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农机人才培养;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725;S2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8.06.070
目前,牡丹江市农机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农机装备硬件水平不断提高,各种中高端农机装备的保有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在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大背景下,农民技术水平不高、机械操作能力不强等问题日益凸显,农机人才培养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应进一步加强农机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和活力。
1现状
近几年,牡丹江培养农机人才的管理体制、师资队伍、教学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组织多样化培训、上门培训、网络平台建设等方式,每年召开全市现代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会议,每月对全市农机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开展“绿色耕耘进农家”系列主题活动,建设牡丹江农机化信息网,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机人才培训体系,培养了大量的农机人才,为全市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17年,牡丹江市共培训农机人才21490余人,其中技术人员3300余人,农机管理人员190余人,新购机农民300余人,农机合作社社员100余人,农机驾驶员18000余人。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了农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新购机农民的技能,促进了全市农机事业的蓬勃发展。
2存在的问题
(1)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组织困难。由于经济承受能力薄弱、学校手段缺乏、观念意识不强等原因,组织培训困难。不主动参加农机驾驶学习培训,不愿办理驾驶执照,不利于农业生产安全。
(2)资金不足,硬件设备需要更新。全市目前的各类人才培养计划都是公益性质,经费紧张,硬件设备不足,难以保证培训的质量,有的农机学校没有实训场地,难以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3)师资水平不够高。农机学校的在编教师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性的进修机会不多,对新机具和新技术操作水平较低,自身素质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农机人才培养要求。
(4)培训机制不健全。农机培训机构办学层次不高,功能不全,缺少专业性强的高级工、技师,无法满足现阶段对高端农机装备操作性、实用性强的要求。同时,在农机人才管理上,没有形成能上能下、人尽其才的工作机制,对缺乏工作责任的、没有工作起色的人员没有合理的退出机制。
3建议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抓培训。一方面,政府应出台更符合实际的政策,激发农机院校的活力,完善国家补助机制,培养更多专业化、职业化的农机人才,更好地实现农机与农艺等其他领域的紧密协作。另一方面,紧跟市场需求,探索政校企多方合作模式,根据不同需求提供系统全面、重点突出的课程,从职业道德修养、农机农艺结合、农机基本构造及日常维护管理、农机服务市场化运作和农机安全生产等方面拓展和延伸培训范围,为农民提供更具有实用价值的培训服务,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2)創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牡丹江农业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农机人才培养计划。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层次进行因人施教,通过挂职锻炼、对外交流合作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加强人才流动,鼓励农机人才、专业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扩大农机人才队伍,增强农机人才实践能力。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对能力特别突出、悟性强、专业技能扎实的人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农机实用技能带头人加大培养力度。
(3)完善培训体系。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教育改革为牵动,适应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满足牡丹江特色农业生产的需要,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与农机推广、职业技能鉴定、农机销售市场相结合,与“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相结合,加强与区域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拓宽培训途径,创新培训机制,全面提升农机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发挥农业机械装备的最高效率。建立和健全农机人才开发管理体系和政策措施,改革农机人才培训机制,坚持产业聚财、项目引才,促进各类人才全面发展。
(4)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支持、优化农机专业人才的管理,健全专业职称体系,实行农机从业人员统一管理,对于优秀农机人才给予绩效奖励,对专业人才给予充足的待遇,确保人才队伍稳定。与全市人才政策结合、拓展范围,一并纳入人才计划,实行柔性引才机制,采用合同制进行管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大优秀的农机专业人才选派力度,发挥专业人才的生力军作用,形成充分尊重农机人才的社会氛围,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投身农机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