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茶路坪林行

2018-09-19 11:47曹敏
食品与生活 2018年5期
关键词:山包爱默生春茶

曹敏

到台湾的第二天早晨,醒来外面已是雨声一片,气温也因为这场雨的到来下降不少。爱默生原是一家台企媒体驻上海的高管,现已退休回到台湾基隆老家,我们因跑马拉松而结识。此次来台,他特地安排出两天时间陪我走茶山。

坪林是我们的第一站。来台湾前查阅资料,知道台湾素有“南冻顶,北包种”的说法,也就是台湾名茶南部以冻顶乌龙为代表,而北部是文山包种。 “文山”是古地名,也是台湾早期四大茶区之一,包括坪林、石碇、深坑、新店等地。之所以首选坪林,是因为其他区域早已没落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有坪林依旧傲然枝头。《台湾茶第一堂课》里提到坪林,说它是“内行人的乐园”,因为坪林人传承古法制茶,每道工序都做到充分和充足,绝不偷工。此外,其他茶区标榜产地、海拔与名气,不论茶叶优劣,坚持按行情论价,而坪林仍保留看茶论茶的习俗,实属不可多得。

清晨,爱默生把去年从坪林买来的文山包种拿出来让我试喝,雨中的台湾湿湿闷闷,电水壶烧的水凉得快,加上这天气,茶泡出来的感觉总是闷闷的,茶香不够高扬,滋味也有欠缺,但仍能感觉到文山包种温婉柔滑的风骨。

从基隆到坪林约半小时车程,一路高架、高速,没有拦在路中的收费站,看着雨里绿油油的青山,顺畅的道路,加上爱默生的陪伴和引荐,头一夜的疲乏因为愉悦的心情而荡然无存。

进入坪林,这里就像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如果不是因文山包种而来,只是路过,怎么知道这里孕育的宝藏?进入主街,入口就看到“祥泰茶庄”四个大字。始建于 1928 年的“祥泰”是台湾有名的老茶行,曾看到《茶之路》特刊里讲到他家重发酵有焙火的文山包种,还有包种老茶以及包种的花茶,这些信息只能从台湾茶山的出版物里得知。

爱默生带我去他常买茶的王先生家。说实话,沿街的茶庄比比皆是,如果是我自己来找茶,除了已知的“祥泰”,真的会迷失在这条马路上。

王先生的门店面朝马路,门店靠里进去是经过卫生间和厨房的沿廊,沿廊尽头是宽敞明亮的客厅。沿廊挂满了得奖的牌匾,头等奖、特等奖等,这些牌匾因倾斜着挂在墙头,感觉墙壁要被坠垮一般,走在这一排看起来厚重的奖牌下,有种压抑感。好在别有洞天的客厅就在眼前,两面落地的大窗把整个自然景观迎进屋里,厅外有观光的小阳台,阳台下是条河,河对岸是绿油油的山景。点点雨滴打在窗面上,有种说不出来的触动,就觉得在这绝佳的厅堂里,风景随四季不同的气象而变,被大自然如此小心包围呵护的地方,喝茶、听音乐、待客、发呆,一生大概都不会厌倦吧?

后来查资料得知,王先生家阳台下的这条河贯穿坪林的北势溪,正是台北市饮用水“翡翠水库”的上游,而坪林对化肥、农药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难怪站在阳台上,溪水和阳台高高的落差之间,青翠的灌木和任何远离城镇的山涧一样干净。

王先生是大高個,瘦削,除了泡茶时看得出手的粗糙,一点也不像泡在茶园里的茶农。他话不多,身上透着淡淡的儒雅,没有大幅度的肢体动作,说话声音也不会过大,即使是笑也只是微微的。

王先生先为我们泡去年的包种冬茶,用白色的盖碗泡,然后是头一天他刚做好的包种春茶毛茶,同样的品种比较着喝,冬茶、春茶的差异一品便知:春茶偏花香,茶汤更加柔滑顺口;冬茶的香不偏果也不偏花,是一种感觉更高浓的香味,但这种浓不是程度上的浓,而是味道呈现出来的感觉。无论是冬茶还是春茶,入口的香都是融到水里的香。之前我一直困惑如何把留在杯子上的香泡入茶汤,到坪林第一天我明白了,好茶不需要冲泡上的炫技,如果手里是一杯只有浮香的茶,那么茶艺师大概就是会障眼法的魔术师,把杯子温得热热的,用聚香的杯子,在喝茶的同时把香气从鼻孔吸进去。此处我并不是要批评茶艺师,一杯普通的茶,通过茶艺师的手,让人享受到更高品味的感官体验,这是茶艺师的修为。

坪林的包种茶多产于海拔 600~800 米的山地,气候多雨多雾,山峰常浸润在雾气里,土壤肥沃,所以坪林的茶内涵物丰富,茶水细腻柔滑,因而制作上定型为轻发酵、轻搅拌的清香型。虽然发酵轻、搅拌轻,但是萎凋时间和摇青次数并没有减少,所以文山包种的干茶是条索状的墨绿色。

这两泡茶我们在王先生家喝了很久,都是常规的盖碗泡,一边喝一边聊到今年虽是暖冬却欠收的怪象。王先生仍是不紧不慢、不温不火,淡淡地谈到气候、茶园。离开前,我和爱默生都买了茶,头次进茶山,我不知道这些茶离开生养的地方,会不会“水土不服”。考虑到文山包种是发酵最轻的乌龙茶,我并不确定适合存放多少时间,带回来开封后常温存放,至今也有整整一年,再喝仍然顺滑、芬芳。

一杯好茶,包含的不仅是它生长的环境,与之相关的制作技艺、人文无不丝丝牵动在这杯中。

猜你喜欢
山包爱默生春茶
在大山包等候日出
由《美国学者》看爱默生的教育思想
春茶不宜贪尝鲜
爱默生的“尊严”
春茶不宜贪尝鲜
感恩大山包
大山包抒怀(组诗)
国内期刊对爱默生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