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人
清末民初,随着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素面朝天的古书书衣及其简约典雅的风格面临着与时俱进。特别是书籍改用西式装订以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下,催生出封面装帧一项新专业,先后涌现出不少书籍装帧家,其中丰子恺常以画杨柳和燕子增添画面美感,被称为“丰柳燕”;陶元庆以所绘大红袍享名,被称为“陶红袍”;钱君匋则以擅长设计封面且多产,被称为“钱封面”。三人既有师生之缘,同门之谊,又各擅其美,博专多能,被誉为中国现代书籍装帧三大家。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后改名丰仁,字子凯,后称子恺。浙江桐乡石门湾人。曾用斋号缘缘堂、日月楼、小杨柳屋等。著名画家、书籍装帧艺术家、文学家、翻译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
丰子恺自幼对绘画有兴趣,十岁影描《芥子园画谱》人像。十七岁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图画成绩优异,深得著名艺术家、美术老师李叔同(后出家,名弘一法师)赏识。丰子恺对恩师李叔同崇仰备至,杖履追随,终生从事艺术事业。该校语文教师为著名文学家夏丏尊,得其奖掖,丰子恺学习写作。1919年,丰子恺毕业后,与同学刘质平、吴梦非等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1921年,在亲朋好友资助下,丰子恺赴日留学,在东京各大博物馆饱览西方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参观日本现代民族绘画,接触到日本漫画家竹久梦二的画作。丰子恺对梦二融化东、西洋画法的漫画情有独钟,其“画的简洁的表现法,坚劲流利的笔致,变化而又稳妥的构图,以及立意新奇,笔画雅秀的题字”,对丰子恺多有启迪与引导。
1922年,丰子恺应夏丏尊之邀,赴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开始尝试用毛笔和宣纸作简笔画,他曾在《太平洋画报》上看到陈师曾所绘的小幅简笔画《落日放船好》、《独树老夫家》等作品,对其寥寥数笔却别具轮廓、控纵自如、意趣无穷的艺术魅力心折服膺。1924年,在友人朱自清、俞平伯合办的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上,丰子恺第一次发表了他的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画中表达与友人相聚后的心境,几盏茶杯,一卷帘笼,天上新月如钩,墨气氤氲,诗意尽在不言中,有宋元小令悠远的韵致。一举成名,并引起郑振铎的关注。郑振铎以为:“虽然是疏朗的几道笔痕,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了一个诗的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郑振铎通过胡愈之向丰子恺索画,从1925年5月起,在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文学周报》上逐期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由郑振铎定名的“子恺漫画”胫走翼飞,广为人知。
1926年,丰子恺第一本画集《子恺漫画》由《文学周报》出版,从而开辟了中国现代漫画艺术的新境界,也凝聚了老一代文艺家和出版家的情谊。至于中国有“漫画”始于丰子恺的说法,丰子恺自认并非他首创:“国人皆以为漫画在中国由吾倡始。实则陈师曾在《太平洋报》所载毛笔略画,题意潇洒,用笔简劲,实为中国漫画之始,第当时无其名,至吾画发表于《文学周报》,始有漫画之名也。”陈师曾留日时,曾师习过日本浮世绘大家葛饰北斋,陈氏在1909年创作过漫画《逾墙》(现存中国美术馆),画上题词:“有所谓漫画者,笔致简拙,而托意俶诡,涵法颇著。日本则北斋而外无其人。吾国瘿瓢子、八大山人近似之,而非专家也……”可见丰子恺尊重史实、不冒虚功的谦逊人格。
自一时兴味之作《子恺漫画》一炮走红之后,丰子恺创作的灵感井喷式迸发,文思泉涌,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创作出四千余幅漫画,不仅为书籍报刊装帧设计,配图配诗(文),出版四十余本画册,还进行散文、诗歌、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的创作,出版了《缘缘堂随笔》等二十余本散文,提倡美的教育,编选中文名歌,推介西洋和日本音乐,翻译出版日本作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撰寫《西洋美术史》、《艺术趣味》、《西洋名画巡礼》、《音乐入门》……艺苑耕勤,成为一位全能型艺术家。
丰子恺创作的漫画题材广泛,涉笔成趣。俞平伯评述其画作:“您是学西洋画的,然而画格旁通于诗。所谓‘漫画,在中国实是一创格;既有中国画风的萧疏淡远,又不失西洋画法的活泼酣恣。虽是一时兴到之笔,而其妙正在随意挥洒。譬如青天行白云,卷舒自如,不求工巧而工巧,殆无以过之。看它只是疏朗朗的几笔似乎很粗率,然物类的神态悉落彀中。”丰子恺常以柳、燕入画,渲染美感,含蓄蕴藉,古诗新画,妙趣盎然,如《月上柳梢头》、《燕归人未归》。《晓风残月》取材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一改才子佳人依依惜别、良辰美景虚设的描写,画中两个戴草帽俯身在水田插秧的农民,田埂上有株弯腰的细柳,柳条上悬有一弓晓月,农民像是要赶在太阳出升、酷热如蒸前多干些活。这样的“晓风残月”使读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农民在劳作中享受着清风,与才子佳人的旧题材大异其趣,体现出画家切近生活、体察入微的幽默情趣,开掘出诗词无穷的潜质,使画作达到大俗大雅的境地。
丰子恺对杨柳无求的生活、不忘根本的美德由衷地热爱,曾把白马湖边的寓所命名为“小杨柳屋”,并通过画作对杨柳朴实无华、随遇而安、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予以礼赞,他在散文《杨柳》中说:“这种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颂扬杨柳的美德,见贤思齐,恰是画家自身人格的投射。
丰子恺把自己创作漫画的历程归纳为四个时期:“第一是描写古诗词时代;第二是描写儿童相时代;第三是描写社会相的时代;第四是描写自然相的时代。”儿童画的题材是丰子恺画作的重镇。他曾说:“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他认为孩子“有着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是人世间“彻底真实而纯洁”的人。在他的笔下,活泼的童真稚趣被表现得栩栩如生,传神阿堵,丰子恺的童心澄明出自至诚之心与至诚之情,缘于他对儿童的至爱。
他绘画中对儿童天真烂漫的写真与赞扬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构成他的艺术人格。如《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阿宝觉得给四条腿的凳子套上鞋子,凳子就会走路了;《瞻瞻的脚踏车》,瞻瞻把两把圆蒲扇当作自行车的轮子来骑。丰子恺观察入微,钻入儿童的心灵,如实地再现出来,童真诗意传神毕肖。《努力惜春华》画的是一个女孩提着喷壶给一盆刚破土的嫩芽浇水,做得十分专心认真,生怕幼苗干涸受损,盼望幼苗尽快长大。以白描手法,粗笔焦墨,构图以简驭繁,童心、童真、童趣充盈纸墨间,激发孩子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热爱,勉励孩子珍惜青春韶华的寓意隐含其中,对孩子茁壮成长、努力向上切盼良殷,堪称循循善诱,含蓄婉转。
丰子恺还对安徒生童话中的“安琪儿”进行过三次再创作,寄以新意。一次为《嘤鸣》刊物创作封面,画的是一个胖娃娃,腋部长出翅膀,类似西方神话中的“安琪儿”,不同之处是她吹着喇叭。一次是1932年,他为《安琪儿》月刊创作一幅封面,画的是一个小天使向人间飞来。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丰子恺第三次创作“安琪儿”题材的画,画了一幅《愿作安琪儿空中收炸弹》:在扶老携幼的逃难百姓的上空,一个长着双翅的小天使,双手向上去接正在下坠的炸弹,传达出画家祈盼人间和平、人民幸福的良好愿望。
丰子恺以漫画驰誉书林,在封面、插图上也别具匠心,惜墨如金,吝于用色,色彩单纯,以少总多,如《我们的七月》,只用一种蓝色设色,《我们的六月》仅用一种绿色为之。纵观整体书面,夺人目睛,远胜五颜六色的效果。他先后为诸多名家进行装帧设计,如为俞平伯的儿童诗集《忆》插图,为夏丏尊翻译的《爱的教育》绘制封面和插图,为朱自清的诗与散文集《踪迹》设计封面,为叶圣陶所著《古代英雄的石像》作插图等。此外,还根据鲁迅的作品,创作了《漫画阿Q正传》、《绘画鲁迅小说》,后合集为《丰子恺绘画鲁迅小说》,并为周作人的《儿童杂事诗》配图,图文并茂,相得益彰,颇获时誉。享有盛名的《护生画集》先后费时半个世纪之久,共绘画四百五十幅。1929年,他为恩师弘一法师五十岁祝寿时始作。佛教戒杀生,丰子恺明言,“护生”就是“护心”。恰如马一浮所诠释:“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这是护生的主要目的。”原设想每十年为弘一法师祝寿各画一集,后历经离乱,丰子恺不忘初心,然诺不移,至1973年,第六集绘成;延至1979年,由新加坡广洽法师筹资玉成全帙,锓椠梓行。
1938年,丰子恺在故乡桐乡石门湾兴建的缘缘堂故居被侵华日军炸毁。1985年由桐乡人民政府和广洽法师捐资重建;1998年,在丰同裕染坊旧址上兴建了丰子恺漫画馆;2008年,国家设立的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是国际华文儿童图画书的重要奖项之一;2010年,上海卢湾区丰子恺旧居日月楼对外开放,供人参观;2016年,海豚出版社出版《丰子恺全集》五十卷以飨世人。
陶元庆(1893—1929),字璇卿,笔名元青、菊心。浙江绍兴陶堰镇人。画家、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家。
陶元庆自幼酷爱绘画,上小学时就开始画花卉和仕女。1919年,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五师范,与同乡许钦文同窗共砚,意气相投,交成莫逆,情逾手足。求学期间,陶元庆常作素描和水彩画,倾心西洋绘画,追求“新的形”与“新的色”,打下了中西合璧的绘画根基。毕业后,许钦文北上工读,陶元庆考入上海《时报》馆任美术编辑,专为《小时报》绘制图案画。在沪任职期间,他结识了康有为的弟子、报业家、正有书局老板狄平子,饱览了狄氏所藏的大量古代名画和日本、印度的图案画,潜心观摩,获益良多。不久,他考入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受业于丰子恺、陈抱一,开始习作油画,汲取中西画法之长,引西润中,在水彩、图案、西洋画方面日益精进。
1924年7月,陶元庆来到北京,与许钦文合住绍兴会馆,生活靠许钦文撰稿卖文维持。陶元庆爱画油画,苦于客囊羞涩,无力购置画布、颜料和水彩画纸,于是他在北京城内进行风物写生,潜心作画,生活清苦,二人甘之如饴,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从不稍懈。1923年,经孙伏园引荐,许钦文与鲁迅相见,受恩师诱掖,许钦文创作的小说引起文坛注意,被鲁迅称为“乡土作家”,名噪一时。1924年12月3日,经许钦文介绍,陶元庆拜见鲁迅。当时,鲁迅正在翻译日本厨川白村的文艺论著《苦闷的象征》,得知陶元庆擅作图案装饰画,遂请他为这本译著设计封面。陶元庆欣然应诺,不久挥笔绘成。他根据译著的内容,采用夸张、变形、象征等艺术手法,画了一个抽象的半裸女子,披着长长的黑发,脚趾夹着叫镗钗的尖刀之柄,用鮮红的嘴唇舐染上鲜血的镗钗之尖,表现出一种生命力受到压抑后的奋争与战斗。构图大胆新颖,色彩鲜明,对比强烈,深刻表达了主题,得到鲁迅的赞许,以为如此处理“使这书披上了凄艳的新装”。这是陶元庆封面设计的处女作,也是新文艺书籍以图案画作封面之始。
鲁迅是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开拓者、倡导者,得益于他本人精湛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丰富的印刷工艺知识,因而法眼极高,不仅自己动手设计了不少封面,还对培育装帧艺术的人才不遗余力。鲁迅对陶元庆的艺术才华青眼有加,他不仅请陶元庆为自己的著作设计封面,还为朋友和刊物向陶元庆约稿,如为李霁野翻译的安特莱夫戏剧《黑假面人》和文学刊物《沉钟》、未名社的《未名》等设计封面,被鲁迅称为“得陇望蜀”。陶元庆有求必应,他为鲁迅的杂文集《坟》设计封面,鲁迅致信告知他:“我的意思是只要和‘坟的意义绝无关系的装饰就好。”对此,陶元庆并未完全采纳鲁迅的意见,而是有意采用了高度概括书的内容化为形象的手法,将棺椁、坟墓和树木设计在一起,色调低沉而肃穆,营构出一种包含死的气息的画面,既与书名相吻合,又强烈传达出作者的深刻寓意,给人以遐想。陶元庆为鲁迅的小说集《彷徨》设计的封面独具匠心,封面铺以橘红的底色,渲染出夕阳满天的气氛,三个并排坐着观看落日的黑色人物,预感到日暮将至,本应有所行动,但缺乏果敢的决心,依然坚坐不动,把彷徨徘徊之意表现得恰到好处。图案以粗犷的线条和块面进行处理,分割鲜明,颇具单纯朴实的木刻画的风格。书名和作者各用铅字排于右上角,笔法富有金石气。鲁迅为此激赏,致信感谢:“《彷徨》的书面实在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其后,又一次致信陶元庆,告知他一位德国研究美学的学者对这帧《彷徨》的封面也大加称许。
最使陶元庆声名鹊起的是他为许钦文的小说集《故乡》设计的“大红袍”封面,使他赢得了“陶红袍”的美誉。客居京华时,一天晚上许钦文陪陶元庆去天桥看旧戏,剧中人穿的大红袍让陶元庆联想起早年在故乡绍兴看过的戏《女吊》。散戏后返回绍兴会馆,陶元庆躺在床上构思,摇动双脚,吚吚呜呜地吟诗,彻夜未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起床后,一气呵成绘制出一幅大红袍的封面。画中一个身穿红袍半仰着脸的女子,手握剑而立,黑地、黑鞋、红袍、绿裤,线条简洁。此画深得鲁迅褒奖。当许钦文向陶元庆传达了鲁迅对此画的称赏时,“元庆热烈地表示同意,说是《大红袍》那半仰着脸的姿态,当初得自绍兴戏的《女吊》,那本是个‘恐怖美的表现,去其病态的因素,基本上保持原有的神情:悲苦、愤怒、坚强。蓝衫、红袍和高底靴是古装戏中常见的。握剑的姿势采自京戏的武生,加以变化,统一表现就是了”。陶元庆汲取了多元的艺术感悟,加以会通变形,遂成一幅艺术创作的绝唱。经鲁迅提议,将此画作为许钦文编选的小说集《故乡》的封面,并以他《呐喊》的版税用作《故乡》的印刷费,编入《乌合丛书》出版。
陶元庆还为鲁迅的作品设计过多幅封面,如译著《出了象牙之塔》、《工人绥惠略夫》,编著《唐宋传奇集》,著作《朝花夕拾》、《中国小说史略》等,为许钦文绘制过《鼻涕阿二》、《赵先生的烦恼》、《毛线袜》、《回家》等多部作品的封面。
鲁迅堪称陶元庆的艺术知音。陶元庆举行过两次画展,鲁迅不仅热心筹办,出席参观,还为其撰文作序,称赞“陶元庆君的绘画,是没有这两重桎梏的,就因为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又说:“必须用存在于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心里的尺来量,这才懂得他的艺术。”钟敬文分析陶元庆的绘画:“他的绘画取材表现等方法,虽大概属于西方的,但里面却涵容着一种东方的飘逸的气韵。”钱君匋评价陶元庆的绘画:“他每幅的构思非常缜密,一定要在学生稿上做出仔细的取舍,删繁就简,突出主题,追求色调的对比与和谐,线条书法化,流畅自如,形和块的组合又注意到表现主题的需要,不作无谓的拼凑,变形的地方使人叫绝,不同于一般胡乱的、毫无意义的夸张描写,所以他的油画、水彩或水粉画,都是有独特的个性,高度的艺术水平,虽然是洋画,能融入中国民族形式的优点,而不碍洋画的表现。”陶元庆的绘画艺术堪称融会了中西美术之长、成功实现了艺术独创的范例。
陶元庆丰才啬寿,1929年染病猝逝,一代英才遽归泉路,一生仅有百余幅作品传世。1931年,北新书局出版画集《陶元庆的出品》和《元庆的画》流布世间。
钱君匋(1907—1998),原名玉棠,字君匋,以字行。别署禹堂、豫堂,室名无倦苦斋、抱华精舍、新罗山馆等。浙江桐乡县屠甸镇人。生于职员家庭。著名封面装帧家、书画篆刻家、音乐家、诗人、散文家和收藏家。
钱君匋聪明好学,幼童时用炭粒在白墙上涂画小狗、小猫,对绘画着迷。入私塾练字习帖,受到老师鼓励。1923年,入上海艺术师范学校,攻读国画和音乐,与陶元庆同居一室,白日同窗,晚间连床夜话,结为挚友,谊重桃潭,二人均得丰子恺熏沐。1925年毕业后,二人同应浙江省立六中敦聘,联袂赴台州任教。后因学潮,陶元庆改就上海江湾立达学园教职,钱君匋入开明书店,担任美术编辑和书籍装帧。他坦言:“我在书籍装帧上得以崭露头角,和他是分不开的。”当时,陶元庆因《大红袍》成名,稿约不断,应接不暇,往往介绍给钱君匋代为设计。后经陶元庆之介,钱君匋与鲁迅相见,结为忘年交。钱君匋的装帧设计频频得到鲁迅的赞赏,并提出可以取鉴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和画像石中的图案纹样和人物,运用到封面设计之中,以表现强烈的民族风格。鲁迅的启迪,激励了他对装帧工作的热爱,为之奋进不息。
1928年,钱君匋为《新女性》杂志重新设计封面。他以四季作封面,每季一换。春季三个月,以乳黄色作底,两只黑色的燕子在新芽初绽的柳丛间穿行,煦风丽日,给人以生机勃发之感;夏季三个月,以湖蓝色铺底,淡绿色的芭蕉沐浴着绵绵细雨,咖啡色的蜻蜓在雨中自由嬉戏,犹如习习凉风迎面扑来;秋季三个月,以浅咖啡色为底色,黄色的花挺秀盛开;冬季三个月,用乳灰色为底,无名小花在常绿丛中开放。他匠心独运,设计别开生面,色彩和谐明快,布局匀称简练,清新悦目,充盈着一股奋发向上的新锐之气,给人以蔗境弥甘的美感,大获新闻学界好评。他的封面装帧设计声蜚沪上,被人冠以“钱封面”的雅称。在开明书店工作七年,钱君匋眼界大开,老板章锡琛慧眼识珠,鼓励和支持钱君匋,让文心天成的他多才多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出版了新诗集《水晶座》,主编《进行曲选》、《口琴名曲选》、《开明B标音乐教程》等。
钱君匋在“西式封面”的设计上勇于创新,取法多途,他把敦煌艺术与武梁祠石刻、六朝云冈石刻、龙门摩崖乃至周秦青铜器等中国民族特色的图案纹样运用其中,形成东方式的淡雅、朴素,不事豪华、内涵深邃的装帧设计风格,流溢出温文尔雅的书卷气。从1927年他为湖畔诗人汪静之的诗集《寂寞的国》设计封面开始,辛勤耕耘,六十余年间,共创作一千八百余幅封面,先后为鲁迅译的《死魂灵》、《十月》、《艺术论》,茅盾的《雪人》、《子夜》、《虹》,巴金的《家》、《春》、《秋》、《新生》,丰子恺的《西洋美术史》、《艺术概论》、《孩子们的音乐》,戴望舒译的《屋卡珊和尼各莱特》,刘半农的散文集《半农谈影》,柔石的小说集《姐妹》,胡也频的散文集《鬼与人心》,胡愈之的寓言《东方寓言》,郑振铎的散文集《山中杂记》,丁玲的《自杀日记》,郭沫若的诗歌《蜜桑索罗普之夜歌》,曹禺的《日出》,周作人的散文集《两条血痕》等书配制封面,以疏朗明快、单纯清丽、时尚且富有朴茂金石气韵而名声大噪。
1938年,上海“孤岛”时期,钱君匋与友人共同创办了万叶书店,出版了《文艺新潮》月刊、《文艺新潮小丛书》和《万叶文艺新辑》等书籍,由钱君匋设计了俄国普希金的《茨冈》和《宝贝儿》的封面,编辑了《作家书简》。他为巴金的中篇小说《新生》设计的封面,一株生机盎然的小草从磐石的缝隙中顽强地向上生长,沐阳饮风,构思奇巧,以小草象征敢于冲破黑暗旧势力的一代新人,笔简意赅,寄寓深远。为茅盾的短篇小说集《雪人》绘制的封面,把六角形花纹的雪花夸张变形,赋以色彩,日光下的雪花如幻如影,五彩缤纷。《汲古阁书跋》和《宋四家词选》的设计,运用古代云锦、钟鼎等图案构图,古朴典雅,显现出强烈的民族传统色彩。现代书话的开山唐弢在《谈封面画》中评述:“君匋长图案,取材多采用植物,如禾穗、树苗、花叶之类。”钱氏为他所著《晦庵书话》设计的封面颇负盛誉,画面以浅灰色铺底,取六朝石刻纹样,顶部化用石刻佛龛常用的纹样加以变化创新,下部用双雁和麦穗,作均齐对称的构图,稳重而幽静,氤氲蕴藉,浓沁纸背,富于诗意。钱君匋还擅长用深厚有力、圆润流畅的美术字为封面增色。丰子恺对他这位得意门生评价说:“钱君匋富于美术天才,幼时在艺术师范学画,头角崭然,冠于侪辈。长而技益进,欲穷美术之源,由画进于书法,更进于金石,遂大展其才,自成一家。”求学期间,丰子恺指点学书门径,让钱君匋临帖《龙门十二品》,从《石门颂》启蒙,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后他与老师吕凤子一起拜访吴昌硕,亲聆教益,对吴氏印章心摹手追,“辨其笔墨,察其刀理”,“专而弥嗜,恒不择寒暑”,刻苦砥砺,潜心攻研。他转益多师,师法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三位晚清书法篆刻大师,遂取三人别署的第一个字,赵为“无闷”,黄为“倦叟”,吴为“苦铁”,加上齐白石的“齐”字古同“斋”,以此四字作为自己的斋名“无倦苦斋”,足见其对篆刻治印之心的專诚。他的篆印出秦入汉,融会赵、吴、黄三家之长,形成峻拔爽利、清刚遒美的自家风貌。终其一生,治印垂六十年,得印两万余方,出版《君匋篆刻选》、《钱君匋印存》、《鲁迅印谱》等多种,为印坛交口推崇。
1987年,君匋艺术院在桐乡落成开馆。1996年,钱氏祖籍地海宁奠基修建“钱君匋艺术研究馆”。1997年,年届九十二岁高龄的钱君匋把一生收藏的五千余件珍贵文物无偿捐献给桐乡和海宁,情注故土,回报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