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赴哈萨克斯坦特派记者 邢晓婧
哈萨克斯坦的医疗保健市场正掀起一股“中医浪潮”,针灸、拔罐、刮痧等中式医疗被视为神奇、时髦的治疗方法。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中医药已传播到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其中29个国家和地区得到法律认可,18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范畴。2017年,中国《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发布更是描绘了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希望通过中医药和养生文化“走出去”造福“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民众的美好愿景。这让中哈两国医疗保健市场的行业先锋嗅到商机的味道。
“阿拉木图的中医馆数不清”
今年35岁的帕娜尔古丽住在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机缘巧合接触到中医。“一开始我很怀疑,不相信那些草药叶子能治病救人。”帕娜尔古丽对《环球时报》记者回忆说,“直到2014年我妈妈因为高血糖开始吃中药调理,服用一段时间竟然控制住了,这才改变了我对中医的看法。”她还说:“没想到疗效这么好,传统中医文化太奇妙了,我一下子就着了迷。”
后来,帕娜尔古丽开始学习中医养生知识,成了家人和朋友的“健康顾问”。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阿拉木图最早只有两三家中医诊所。但最近短短几年间,针灸、推拿等各种中医馆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现在她已经搞不清楚具体数字了。
帕娜尔古丽的情况并非个例。在哈华人朱翠梅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受到中医影响,哈萨克斯坦人特别爱泡脚、做足疗。每次大约100元人民币,价格虽然比中国国内还贵,但人气就是居高不下。”
中医缘何在哈萨克斯坦受到追捧?哈萨克斯坦国家医学科学研究中心院长阿拜·拜根金在“一带一路”中哈健康文化与产业合作论坛上发言称,中亚地区的民众热爱和认可中医药,就连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本人也十分喜爱和信任中医药,这大大推动了两国在该领域的积极合作与交流。
更重要的是,由于人们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不断提升,全球医学发展趋势已经由“重治疗”转变为“重预防”,这与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高度契合。在解决全球的健康问题方面,中医、中药和中华养生文化日益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和特殊的价值。
哈国留学生想开中医馆
中医在哈萨克斯坦的推广自然少不了国内企业的努力。北京同仁堂欧洲控股有限公司、中信哈萨克斯坦有限责任公司、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事务局医学管理中心医院于2017年6月在哈萨克斯坦总理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今年新疆中医民族医学进一步走出国门,在哈萨克斯坦初步落成中医康复诊疗中心。哈萨克斯坦国务秘书阿布德哈勒科娃评价说,中医不仅可以普惠当地民众,还能使更多哈国民众了解中医药文化。《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在1.4万名留学中国的哈萨克斯坦学生当中,中医专业已经成为“热门”,学成回国开设中医诊所成为不少哈国留学生的目标。
阿斯塔纳市卫生局局长卡马尔然·纳德洛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医疗保健领域在哈萨克斯坦处于相对空白的阶段,政府正在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未来有望出台减免税收等利好政策。哈萨克斯坦的投资环境不错,希望在该领域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外资企业展开合作。阿尔曼家庭医疗法律事务所第一所长萨乌肯诺娃说,中医在哈萨克斯坦发展前景良好,距离阿斯塔纳不远的地方就有医药集团,设有工厂专门生产中医保健产品。她表示,希望能以中医带动哈萨克斯坦的医疗发展,吸引中亚其他国家乃至世界各地的民众来哈萨克斯坦开展医疗旅游,这也将为哈中合作打开一个全新局面。
机遇与风险并存
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吴振斗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虽然中医药“走出去”形势良好,但也还面临一些困难。一方面是中外文化的差距,中医药理论被各国接受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曾有来华学习中医的外国学生表示,必须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理解中医精髓。另一方面,各国对中医药和中医人员的准入还有障碍。一些来中国学习中医的学生也担心本国国内缺少中药材,虽然在中国学了中医,但回国后恐无法用于实践,更不要提进行推广。另外,缺乏中医外语人才储备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我们曾向一些国家派出中医,并在出国前进行短期外语培训。结果就是,虽然简单交流问题不大,但在一些专业术语的沟通上仍存在障碍。
展望未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必将越来越显出独特价值。对于未来中医在哈萨克斯坦的发展,吴振斗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双方还要继续完善发展政策,深化互联互通,加强交流与合作。此外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共促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