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美玲 杨建科
(山西钢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3)
灌浆料是由水泥基凝胶材料、级配细骨料、减水剂、膨胀剂及适量的功能性材料混合而成的产品,和普通混凝土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早强、高强、大流动性、微膨胀,以及可实现工厂化生产。国家相关标准GB/T 50448—2015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C/T 986—2005水泥基灌浆材料、JG/T 408—2013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都有相关规定。结构加固灌浆料适用于既有结构补强改造,功能完善或缺陷修复等,在GB 50550—2010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也有详尽的规定,加固设计文件中灌浆料强度按混凝土强度表达,实际使用过程因场地条件局限,不能合理布局排气孔、引流孔或人工辅助等手段,如大平面封闭灌浆,必须采用压力注浆等措施。因此,只有将强度、泵送性能、流动性等统一考虑,而不是单一考虑强度,形成定制产品,才能保证质量。在诸多工程实际案例中,由于只单纯强调结构强度,而忽视现场具体条件、施工工艺的合理性,再加上工期进度等要求的制约,往往造成越小的工程越易引发质量事故,所以只有将客观的工程条件、配套的施工工艺、适宜的材料性能、合理的施工组织等进行统一、协调的全面考虑,才能有效的保证施工质量,让工程状态全面受控。
大同市某小区地下车库连接通道部分,因施工用电及施工现场管理不当,工人不慎将木模板等库存周转材料引燃,造成局部火灾。受灾区域过火时间近1 h,过火面积约500 m2,主要受损情况为过火区域柱列间距8 m×8 m连续8跨顶板保护层爆裂,梁、柱局部过火损伤。经现场检测,过火混凝土构件剔除表面后的混凝土内部结构性能完整,故设计采用梁、柱局部包钢加固,顶板底部植筋 φ20@150 mm钢筋网片,压力注浆100 mm厚C35混凝土叠合层的方案。
由于该地下通道顶板上部设有防水层,且2 m厚覆土、绿化均已完成,若从上部开孔,自上而下注浆,成本高、影响面也很大。因此优化施工方案,顺主梁方向在叠合层底部加H型钢梁,两边定制整体大模板的方案,保证注浆质量和整体平整度。
为保证整体施工质量,大模板底部用丝杆调整高度和平整度。连接部位采用软密封胶带封闭,为避免停压后浆料倒流,注浆孔高出模板50 mm,距顶板保证40 mm以上,注浆孔同时作为排气孔,为保证浆料顺畅,注浆孔远端设5 mm泄流孔或排气孔,因此注浆主要靠压力泵和灌浆料的流动性能来实现。
为保证注浆顺畅,施工单位采购灌浆料后专门进行了模拟试验。当水料质量比为16%时,压力注浆后浆料拌合物的扩展度仅为1 500 mm,水料质量比为18%时,则出现了浆料分层离析和骨料堆积的现象,无法满足要求,故本文专门定制C40级灌浆料。
首先对采购样品进行了分析。经筛分基本确定骨料为单粒级石英砂,且颗粒相对偏粗,粒径约为2.36 mm筛余达30%,如果辅助泵送,仅能满足一般灌浆要求。依据GB/T 2419—2005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采用φ70 mm/h~100 mm/h=60 mm的截锥试模,进行流动度试验,经检测当水料比为0.16时,扩散度为260 mm;当水料比为0.18时,扩散度为280 mm,出现明显泌水和骨料堆积现象。而此次大平面压力注浆必须有优良的分散性、流动性、连续性,良好的施工性能成为配合比设计的焦点。
水泥:太原狮头P.O42.5。
减水剂:山西三雄建材公司SX-1奈系减水剂,掺量0.6%~1%,减水率15%~25%。
膨胀剂:昆山龙涛嘉禾建材有机膨胀剂,掺量0.3%~0.5%。
石英砂:忻州石英砂10目~20目,20目~50目。
矿粉:太钢超细粉420 m2/kg。
粉煤灰:太钢二级粉煤灰。
1)根据GB/T 50550—2016的要求,宜采用细粒石灌浆料,但因排气孔、注浆孔均在钢模底板上实施,且堵漏困难不宜开孔太密,所以必须设计适合压力注浆,并能大面积自流平的专用灌浆料。
2)通过试验比较,控制砂最大粒径并且连续级配,以10目~20目、20目~50目石英砂混合而成,级配筛分见表1。
表1 级配筛分表
3)掺入矿物掺合料,增加胶体材料的均匀分散性和流动性,选择太钢生产的超细矿渣粉和二级粉煤灰,经比较试验,矿粉掺量为水泥量的50%,流动性最为理想,粉煤灰比矿渣粉又有更好的滑动性。
4)胶骨比的确定。
无骨料压浆料可满足压力注浆的要求,而本工程现场无法实施抽真空、引流等手段。常规灌浆料骨料较多时,易产生骨料堆积现象,经试验确定胶骨比为48∶52时为最佳。
3.4.1产品配合比
产品配合比见表2。
表2 产品配合比 kg
3.4.2室内试验
按水料质量比17%搅拌,自流扩散度达360 mm,流速较快、有明显的滚动效应,而且外缘光滑规整,用腻刀从中划开,能够迅速自愈合,浆体看不到痕迹,半小时后保留值在300 mm以上。
3.4.3现场模拟试验
模拟试验效果如图1,图2所示。
现场水料质量比16%即可实现顺畅注浆,水料质量比调至18%出现明水但不堆积、不堵泵,仍可顺畅注浆。
表3 新配比灌浆料性能统计表
根据模拟试验效果,计划4个注浆孔顺序注浆。实际注浆时,对角都流了浆,因之第1版实施时以1,3孔为主,2,4孔辅助的方案。因为没有合适的排气引流孔,造成中间汇流部分积水空鼓的现象。因之第2版开始调整为中心注浆,敲击模板引导,四角辅助,适当开孔引流、排气的方案,实现较好的灌浆效果,见图3。工程实施一年多,有局部先期浮浆层脱落、小空鼓、无裂纹,满足设计要求。该配比灌浆材料留置试样强度统计见表3。
通过对该加固工程的调查、跟踪、服务、合作,我们感受到结构加固灌浆料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信息化的时代,设计、施工、材料、设备各方都应系统理解,充分重视,专业的人解决专业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各环节、相关性能都能满足要求,保证加固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