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文华
自明朝开国以来,中国进入新的繁荣期,其中又以永乐一朝最具探索精神,也最具活力。这一时期,中国境内的文学、艺术创作、教育的普及、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宗教思想的活跃、东西洋的往来交通、汉藏佛教的相互影响等等都成为15世纪初奏响中国交响乐的重要音符。
此永乐款三佛六菩萨画像就是反映这一时期中国宗教、文化、艺术面貌的重要佐证,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这是目前所见明确带“大明永乐年施”款的以汉风为主的绘画作品,而且中间主佛(释迦牟尼佛)宝台束腰下部有泥金楷书“大明永乐年施”,成为其断代的可靠信息之一。画面下方有小楷节录《妙法莲花经·法师品》(最后一段“佛说偈言”未录),文字最后题曰:“永乐四年丙戌秋八月十日朱沭手敬书”。二者相较,即可知此画绘画的年代不仅仅可以锁定为永乐时期,而且可以确定为永乐四年或此前稍早一二年,即1404~1406年间。而且朱(1361年~1425年)此人的生平事迹也给我们提供了相当的可以探讨的信息。朱是朱元璋的第五子,是燕王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的弟弟,二人都不是安分守己之人,不过朱比其兄的雄才大略相去甚远。最初他与朱棣一起分封为王,住凤阳,猜想二者应当有过相当密切的往来,建立了一定的情感。1380年,朱棣去北方守边,为燕王,成为骁勇多谋的政治新星;第二年,朱作为周王驻守开封,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行为难免乖张。朱元璋去世以后,朱棣发动争夺皇位的战争,周王朱也想有所作为,不过,朝廷早有防范,将其逮捕,贬为庶人,流放到云南。直到1402年又被召回南京软禁。这一年,朱棣攻入南京,登基为帝后,朱才重新获得人身自由,回到开封的封地。
青海瞿昙寺大钟
其次,根据我们的观察,“大明永乐年施”款多用于藏传佛教法物上,六字款通常采取由左向右的现代字序排列而不是传统汉字的由右向左写法。比如永宣二朝的铜鎏金造像、唐卡、法器等上题刻的同样内容的年款,莫不如是,其中藏品多见藏于西藏大寺中,证明其来自于宫廷,其功能主要用于赏赐西藏政教领袖;普通器物不用此款。这幅三佛六菩萨画法不仅让我们见到这种款式题于汉传佛教题材绘画上,而且还是传统的由右向左字序,极不寻常,也是罕见的个例。这一点是本绘画极为重要的新信息,值得关注。
至于其艺术风格,行家肯定多有讨论,在此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此画展示出来的风格面貌与山西南部的绘画风格有关,宝宁寺绘画是其中年最较为接近,风格最可比较的例子,与此画的诸多细节有相近之处;当时的首府南京佛教绘画风格并不清楚,与此画的关系难以阐述清楚,不过,在朱棣于南京所建大报恩寺塔的琉璃门上,我们发现金翅鸟的做法与此画中释迦牟尼佛头上的金翅鸟有颇多相似之处。这种样式的金翅鸟形象跟藏传佛教的关系似更密切一些,与汉地的金翅鸟形象不同。通观全画,气势挺拔,用笔豪放,并无南方绘画的婉约与细腻,更近北方的画风。联系以上诸因素,似乎暗示此画虽为宫廷所出,但是不可忽视朱棣长期镇守北方,将北方艺术风气带入宫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