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利支天、天蓬元帅与猪八戒(上)
——用文物解读《西游记》系列

2018-09-19 03:17邢鹏
收藏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猪八戒西游记

□ 邢鹏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神话人物,其名“猪刚鬣”(第十八回),法名“猪悟能”(第八回),别名“猪八戒”(第十九回)。

关于其形象起源的问题一直存在本土形象起源和外来形象起源之争。如陈寅恪认为是源自“牛卧苾刍之惊犯宫女,天神之化为大猪”的故事;①日本学者矶部彰、我国台湾学者黄永武据《西游记杂剧》认为是摩利支天部下金色猪;②还有一众学者分别梳理了其形象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其与水神形象的关系、演变脉络等内容,其中都不乏真知灼见。形象起源之争,既反映出研究者对我国的佛教史及历史上佛教的摩利支天像与道教天蓬元帅像的样式认识不足,也反映出部分研究者的“唯物主义”观念不强,仅凭借“想当然”去研究和创新,而忽视了其证据链中的许多环节。本文结合我国佛教史上的著名高僧法号,以及元代至清代相关的神祇造像等文物来阐述这一问题。

图1 明 朱见深 一团和气图 故宫博物院藏

图2 明 丁云鹏 三教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一、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明代小说《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此时的明代社会流行儒释道三教合一观念。

图3 明 河北邯郸北响堂山石窟的第五窟

图4 北宋 朱士行取经浮雕 杭州西湖飞来峰

图5 杭州飞来峰石雕群

明成化时期,皇帝朱见深就创作有《一团和气图》(图1)。此图作于1465年。纸本设色,纵48.7、横36厘米,款署“成化元年六月初一日”,钤“广运之宝”,诗堂有明宪宗朱见深御题“一团和气赞”。粗看此图所绘的人物,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第三人则手搭两人肩上,露出光光的头顶,手捻佛珠,是佛教中人。作品构思绝妙,人物造型诙谐,用图像的形式揭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主题思想。故宫博物院另有一幅明代画家丁云鹏(1547~1628年)绘《三教图》(图2)。纸本设色,纵115.6、横55.7厘米,图左下款署“善男子丁云鹏敬写”,钤“丁云鹏印”“南羽氏”。画上有陈继儒题记。此图画孔子、老子、红衣罗汉坐于树下共同探究玄理的情景。丁云鹏生活在明嘉靖至崇祯时期,《三教图轴》所反映的正是当时社会流行的三教合一思想。河北邯郸北响堂山石窟的第五窟俗称“三教洞”,为明代开凿的小型龛窟(图3)。其中雕有三尊坐像,正中为释迦佛像,其左右两侧分别为老聃(太上老君)像和孔子像,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北京白云观是道教全真派的著名宫观,其建筑分为东西中三路。中路分别供奉玉帝像、全真教创始人丘处机,及道教尊神“三清”和“四御”像;东路“慈航殿”供奉的“慈航道人”像即是佛教的观音菩萨像;西路文昌殿内主要供奉有三尊明代万历年间的铜像,中央为文昌梓潼帝君像,两旁为孔子像与朱熹像。从东至西的三路建筑分别代表佛道儒三教,是三教合流的重要表现。由此可见,明代中期以来自天子至臣民,以及佛教寺院(含石窟)和道教宫观中都流行三教合流思想。

图6 宋 白马驮经故事图浮雕 杭州西湖飞来峰

三教合流思想也影响了小说《西游记》的创作。如作者借悟空对车迟国君臣临别赠言所说:

图7 宋 唐玄奘取经故事图浮雕 杭州西湖飞来峰

图8 元 摩利支天像 杭州飞来峰摩崖石刻

图10 明 摩利支天像 北京法海寺壁画

(第四十七回)今日灭了妖邪,方知是禅门有道。向后来,再不可胡为乱言。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佛,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二、猪八戒名号的来历

猪八戒有多个名号。不同的名号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如其本名“猪刚鬣”即来自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礼记》。《礼记·曲礼下》说:“豕曰刚鬣”。③其别名“八戒”,既与佛教的“八斋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过午不食)有关,也与佛教和道教在饮食上的禁忌“五荤三厌”有关。“五荤”指的是五种有异味的植物,佛教与道教说法不一,如大蒜、小蒜等。“三厌”指的是雁、狗、乌龟三种肉食,是道教所忌。如小说《西游记》第十九回三藏道:“不可,不可!你既是不吃五荤三厌,我再与你起个别名,唤为八戒。”那呆子欢欢喜喜道:“谨遵师命。”

“猪八戒”这一名号在我国佛教史上还另有含义。我国三国时期有一高僧朱士行(203~282年),法号“八戒”。嘉平二年(250年),印度律学沙门昙河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设戒坛。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经求法的僧人。在浙江杭州西湖飞来峰龙泓洞北侧,有北宋时期的朱士行取经浮雕。浮雕位于一高110、宽250、深25厘米的龛框内(图4)。浮雕中三个人拉着二匹驮经的马。第一尊人像头和上躯残缺,男相,穿长袍、佩腰刀、着草鞋,作回头状。此像的右上方有一题记,刻“朱八戒”三字。第二尊人像头缺,双手残。男相,长袍敞开、袒胸露腹、颈上挂着一串长念珠、脚穿草鞋。其右手握棍,左手牵马缰绳作行进状。马背驮一经函,此像的左上也有一题记,清晰地刻“从人”二字。第三尊人像头和右半身残,中年男相,穿长袍、蹬草鞋、佩刀,身体向左作牵马行进状。马背驮莲座,座上置一长方形经函。此像的左前方亦有一方题记,刻“天竺□□□”五字。

考察飞来峰石雕的组合情况,可见朱士行取经浮雕是一组三幅“高僧取经”浮雕之一(图5)。此组石雕为宋代作品,全长6.7米,由三个不同时代的“高僧取经”故事组成。第一组是1世纪时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白马驮经”故事(图6),第二组即三国时“朱士行取经”故事,第三组是“唐玄奘取经”故事(图7)。三幅图像按各自的时代自左至右顺序排列。其中前两组图像均有多位人物,而“唐玄奘取经”故事仅有一位人物。据此可知,三幅高僧取经故事图都是宋元时期流行的佛教故事及造像题材。

笔者认为元代的杨景贤应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将三个“取经”故事合而为一,创作了杂剧《西游记》。即以唐玄奘为首,“率领”着“朱八戒”等众并牵“白马”去取经。元杂剧中的“猪八戒”名号,应是源自“朱士行取经”故事中的“朱八戒”,并赋予了其“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的身份。这一名号及其人物形象后又均被明代小说《西游记》所继承和沿用。

三、摩利支天像与猪

在元杂剧中,“猪八戒”自称“某乃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土地”在讲述“猪八戒”的来历时也说:“当年八月十五夜,则见在黑松林内,现出本像,蹄高八尺,身长一丈。仔细看来,是个大猪模样。”由此可见元杂剧中的猪八戒是神祇“摩利支天”的眷属,其形象为猪貌。

摩利支天是佛教的一位女性护法神。唐朝不空译《佛说摩利支天经》中记载:“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比丘)有天女名摩利支。有大神通自在之力。常行日月天前。日天月天不能见彼。彼能见日。无人能见、无人能知。无人能捉、无人能缚。无人能害、无人能欺诳。无人能债其财物。无人能责罚。不为怨家。能得其便。”她的形象中最为显著的标志均与“猪”有关:或显现猪面、或以猪为坐骑、或令猪驾车为御。

元代的摩利支天像遗存较多,恰便于对元杂剧内容的理解。如浙江杭州飞来峰有两龛摩崖开凿的摩利支天像(图8)。二者造型相近,均为一面二臂,右手作与愿印、左手持谷穗,呈右舒坐于莲台上的形象,莲台前均有一卧猪。重庆三峡博物馆收藏一件高25厘米的元代铜鎏金嵌宝石摩利支天像(图9)。此像呈右舒相坐于束腰仰覆莲台座上,三面八臂,正面的面目清秀;左为猪首貌,头戴五叶冠,发髻为西藏样式。发髻前是施智拳印的毗卢佛像,发髻顶饰宝珠。正身双手于胸前执金刚杵,余手原执法器已佚。此像被认为是元代宫廷造像之代表作。

图9 元 铜鎏金嵌宝石摩利支天正面像与侧面像 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图11 明成化 摩利支天像头部特写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壁画

图12 清 六品佛楼供奉的摩利支天像 首都博物馆藏

图13 清 铜鎏金摩利支天像 首都博物馆藏

明代的摩利支天像常见于佛教护法神“二十诸天”之中。如北京模式口法海寺正统九年的二十诸天像壁画中就有摩利支天像(图10)。此像高约160厘米,为一首三面多臂的密教形象。其左面为黑色猪首貌,且其脚边还有一只肉色卧猪。在河北省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抱厦内亦绘有明代成化年间的诸天像壁画(图11)。摩利支天像位于东抱厦南壁最西侧,为三面六臂形象,左面为黑色猪首貌。因“一神多名”现象,该像的题记为“大悲尊天”。④

清代的摩利支天像呈现多种形式。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清乾隆时期宫廷中六品佛楼所供奉的摩利支天像(图12),其高18厘米。此像头戴花冠,顶结高发髻,上身双乳隆起,胸前饰项圈和长链,下身着贴身长裙,呈自在坐姿坐于卧猪背上,左手持无忧树枝,右手置右膝上施与愿印。卧猪之下是覆莲台座。莲台正面下边缘阴刻汉字楷书“土观呼图克图诚心金银造”。据此铭文可知此像是清代驻京呼图克图三世土观·洛桑却吉尼玛(1737~1802年)出资铸造的。首都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高19厘米的清代铜鎏金摩利支天像,此像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一首三面六臂,其中左面为猪首貌(图13)。

乘车舆的摩利支天像应与元杂剧中“御车将军”的说法有密切关系。汉传佛教乘车舆的摩利支天像在宋代就已出现,只不过所乘的是“象车”。如重庆大足石刻的北山石窟第130龛所雕摩利支天像(图14)。其形象为三面八臂,手执剑、戟、弓、盾等诸般兵器,立于战车上。前面二象奋力挽辕,两旁侍立八个作武士装束的护法金刚力士。据考,“明永乐元年(1403年),郑和在未下西洋时刊印了《佛说摩利支天经》,经文有摩利支天扉画,摩利支天右舒坐于七匹野猪所拉的车上,三头八臂,左面一头为猪首,身下为仰覆莲台,身后大背屏上有五个覆钵塔,扉画有明显的藏传风格。”⑤北京雍和宫收藏有清代藏传佛教乘车辇的摩利支天铜像(图15)。其为三面八臂坐像,像及其束腰莲台被置于一辆带围挡的四轮平板车上。平板车由七只猪牵引行进。神像和车舆为黄色,七猪为黑色。首都博物馆也收藏有以七猪为御的清代车舆模型,因其被认为是摩利支天像的车舆,而与前述摩利支天像共同陈列(图16)。车舆通高47.7、长49厘米,为平板、双辕、双轮形式。辕的首尾分别饰龙首和龙尾,双辕之间设垂带式踏跺(台阶)。车身平板上设一圆帐。帐以四柱支于圆形束腰仰覆莲台座上。帐的正面设一拱形门洞,两侧面各设一方形窗。车前有七猪,分别佩戴锁链作为挽车之畜力。车舆与七猪均通体鎏金。

图14 宋 摩利支天像 重庆大足北山石窟第130龛

图15 清 藏传佛教乘车辇的摩利支天铜像 北京雍和宫藏

图16 清 摩利支天车舆模型与摩利支天像 首都博物馆藏

注释:

①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②矶部彰《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的形成》,《日本中国学会报》第三十一集,1979年;黄永武《猪八戒的由来》,蔡铁英编辑《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

③黄卉《猪八戒形象的文化渊源》,《电影评介》2007年第6期。

④邢鹏《摩尼殿诸天尊像壁画研究》,《文物春秋》2012年第6期。

⑤赖天兵《汉藏瑰宝:杭州飞来峰造像研究》,文物出版社,2015年12月。

猜你喜欢
猪八戒西游记
猪八戒开水果店
猪八戒下凡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猪八戒问路
猪八戒失眠
猪八戒减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