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校企联动,助推林科毕业生就业
——以木竹制品企业引进林业工程类毕业生为例

2018-09-19 02:23王尚慧
中国林业产业 2018年5期
关键词:林草毕业生林业

文/王尚慧

近年来林草产业由于转型升级急需人才,但是,工作条件和薪酬待遇等基本条件相对较差,造成一方面企业急需人才,另一方面林科毕业生即使就业困难也不愿去的尴尬局面。因此,疏通林科毕业生就业渠道,更好地为林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是各级林草主管部门、行业组织、涉林企业和涉林院校以及林科毕业生共同面临的课题。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毕业生是企业充实人才队伍的主渠道。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较2017年增加25万,达到创纪录的82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复杂严峻形势。近年来林草产业由于转型升级急需人才,但是,工作条件和薪酬待遇等基本条件相对较差,造成一方面企业急需人才,另一方面林科毕业生即使就业困难也不愿去的尴尬局面。因此,疏通林科毕业生就业渠道,更好地为林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是各级林草主管部门、行业组织、涉林企业和涉林院校以及林科毕业生共同面临的课题。

林业工程类毕业生在木竹制品企业就业现状和问题

林业工程类(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和林产化工等专业)毕业生作为林科毕业生的组成部分,曾几何时是就业的宠儿,如今已荣光不再。笔者通过问卷调研、电话访谈、资料分析等方式,对13所涉林院校和32家木竹制品企业进行调研,重点就林业工程类毕业生在木竹制品企业的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一番分析。

一、林业工程类毕业生供需失衡

木竹制品企业人才匮乏。近几年,木竹制品企业引入智能制造和信息管理,通过资源整合不断拓展产业链,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界融合,整个行业呈现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趋势。随着木竹制品企业规模的扩大、新技术的运用、产品的多元化,人才总体数量不足状况加剧,不仅具有创新思维的管理人才和掌握高新技术的技术人才匮乏,而且具备高技能的工匠型人才也严重不足。人才短缺已成为木竹制品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企业管理提升、产品升级与营销方式蜕变。

林业工程类毕业生数量不足。调研的13所涉林院校,2015-2017年度林科毕业生总量连年下降,其中林业工程类毕业生3年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分别为2360人、2294人和2319人。而调研的32家木竹制品企业,2015-2017年度对林业工程类毕业生的需求平均增长率为9.3%,2018年计划引进林业工程类毕业生比上年度增长近14%。林业工程类毕业生供给数量与木竹制品企业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明显不足,结构性短缺趋势凸显。

林业工程类毕业生在木竹制品企业就业人数偏少。调研的32家木竹制品企业,在2015-2017年度引进林科毕业生数量平均占引进毕业生总量的15%左右,引进的林科毕业生中林业工程类毕业生为58%,也就是说32家企业每年引进的各类毕业生中林业工程类毕业生仅占8.7%。林业工程类毕业生在木竹制品企业就业人数相对偏少。

图一 调研企业对林业工程类毕业生需求分析

图二 图二校企合作分析

二、木竹制品企业对毕业生缺乏吸引力

造成木竹制品企业和林业工程类毕业生“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是木竹制品企业对林业工程类毕业生缺乏足够吸引力。

木竹制品行业的特殊性。木竹制品企业属于资源生产型企业,受地域、资源、环保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企业地处城市周边或工业园区,距离城市中心区域相对偏远,职工住房、交通等存在一系列困难和问题。薪酬福利待遇也缺乏竞争力,加之林业工程类毕业生对行业缺乏必要了解,甚至存在误解,造成木竹制品企业对毕业生缺乏吸引力。

毕业生对木竹制品企业了解不够。木竹制品企业虽然很重视与涉林院校合作,但是往往合作不够深入。大部分企业只是在每年的毕业生就业季走进校园招聘、组织宣讲,只有少部分企业与涉林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合办订单班、参与院校的教学活动等。

就业机会增多使毕业生放弃对口专业。在互联网+深入发展、营销方式不断创新的背景下,许多就业岗位引进毕业生不完全受专业限制。林业工程类毕业生可选择的就业机会增多,而相较于木竹制品企业,林业工程类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工作环境好、薪酬福利高的就业机会。

三、木竹制品产业转型升级使毕业生供需匹配度降低

木竹制品产业转型升级,对林业工程类毕业生需求明显上升,同时也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林业工程类毕业生不适应这种新形势,不能满足木竹制品企业的需要。

木竹制品企业对林业工程类毕业生要求高。木竹制品企业为了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不仅对毕业生掌握专业知识,了解管理、财务、法律等相关的综合性知识有一定要求,而且非常重视毕业生的软实力,如团队合作、沟通能力、抗压能力等,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历,以期毕业生入职后迅速完成角色转换。

林业工程类毕业生综合能力有待提高。涉林院校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等方面也在不断探索调整。但是,林业工程类毕业生掌握管理、财务、法律等相关综合性知识仍然偏弱,深入企业参加实践较少,实操技能还停留在表面,对企业具体生产流程、管理流程了解不够。特别是受传授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和本土文化长期的熏陶,毕业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技能没有被完全激发,综合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高效执行力等与木竹制品企业的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四、林业工程类毕业生在木竹制品企业就业稳定度差

林业工程类毕业生在木竹制品企业中就业的稳定度不高,调研的32家木竹制品企业近3年引进的林业工程类毕业生,有60%的毕业生在1年内选择了离职,而2年后仅有不到20%的毕业生能够留下来继续服务。

企业环境与毕业生的期望不匹配。木竹制品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相对闭塞艰苦,薪酬福利水平偏低,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相关报告显示,吸引和留住90后毕业生的关键就是薪酬福利、工作氛围和职业发展等要素。木竹制品企业在这几方面与毕业生的期望差距较大,容易造成高离职率。

毕业生的角色转换不及时、不到位。林业工程类毕业生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中,对面临的工作压力、工作方式、职业发展路径的认识不足,与自己的就业预期存在落差。迅速摆脱困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离职,一走了之。

毕业生本身的特质影响。13所涉林院校林业工程类专业学生,高考第一志愿录取率平均仅为30%左右,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并非是真正喜欢该专业,本身的专业思想并不稳定。另外,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兴趣多元化,自我意识强,更加注重个人感受,离职跳槽意愿往往较为强烈。

木竹制品企业对毕业生期望值高。木竹制品企业对引进的林业工程类毕业生期望很高,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和个人素质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并且希望毕业生能在短时间内能力和素质得到迅速提升,传导给毕业生的压力太大,已超过毕业生的实际承受能力。

提升林科毕业生在涉林企业的就业竞争力建议

新时期,快速发展的木竹制品企业对后备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每年有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热爱林业事业的林业工程类毕业生投身到企业。因此,疏通林业工程类毕业生到木竹制品企业就业的渠道,促进木竹制品企业和涉林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

一、强化校企联动,建立校企协作机制

林科人才培养要从源头入手,校企共同抓好院校培养和企业实训。涉林企业要主动走进校园,积极参与林科学生课堂教学活动、就业指导和实习实践教育;涉林院校要主动与涉林企业对接,参与企业对毕业生的入职教育和实践培训,助力毕业生角色转变。校企共同努力,确保林科大学生能够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对林草产业有较深入的认识,了解林科毕业生在林草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应该充当的角色,把握林草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加强针对性的实习实训环节,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流程等。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行业的情怀,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清晰认识自我职业发展前景,树立正确的学习和择业理念,积极投身于林草产业现代化建设。

二、树立正确就业观,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学生在选择林科专业后,必须要对林草行业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和持续关注,踏实钻研专业知识,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才能逐步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涉林企业要与涉林院校加强协作,主动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计划地把就业指导贯穿到大学生在校的全过程,提升林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同时,要利用就业指导的机会,帮助毕业生培养正确就业观,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三、丰富教学内容,切实增强实践环节

林科专业作为涉林院校的特色专业,是林草产业后备人才的重要供给基地。进一步丰富和优化林科人才的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使之与快速发展的林草产业需求相匹配具有重要意义。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林草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握,提高学生对行业内规模较大企业的认知,初步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和工作内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通过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学历+能力”的培养目标。特别是要大幅度增加学生到涉林企业实践的机会,推行“实习+就业”模式,真正在工作实践中培养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增强对实际工作状态的感受和认知。

四、拓宽就业岗位,引进林科毕业生

近3年木竹制品企业引进的林业工程类毕业生,入职岗位主要分布在生产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方向,专业方向基本以木材科学与工程为主,木竹制品企业在引进林业工程类毕业生的专业方向和岗位定位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木竹制品企业等相关涉林企业,可以考虑在供应链、信息、采购、产品、设备和培训等板块引进林科毕业生,为林科毕业生提供跨专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引导毕业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为涉林企业更好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

五、真正将“人才为本”理念落到实处

应届毕业生是企业新员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企业要真正把“人才为本”的用人理念体现在引进、培养和使用等环节,帮助人才“落地生根”。

首先,要树立企业在林科毕业生中的良好形象,提高涉林企业美誉度和吸引力,做好引进毕业生的培养工作,特别在帮助毕业生完成角色转换上狠下功夫,将毕业生的发展成长与企业主管领导业绩考核挂钩。其次,要强化激励机制,拓宽毕业生发展空间,建立具有竞争性的薪酬福利体系和合理的晋升激励机制,并通过定岗和适时轮岗挖掘毕业生的优秀潜质;再次,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毕业生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帮扶;最后,涉林院校与涉林企业要强化联动机制,建立科学的招聘流程和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林科毕业生就业,进一步改善林科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

猜你喜欢
林草毕业生林业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