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辉
小学语文中的看图说话教学是教师基于低年级学生写作素养提升实施的主要教学方法,其对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写作信心的提振、写作基础的夯实以及写作能力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而且低年级学生处于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看图说话教学策略是否科学、教学思维方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决定学生能够实现由低年级向中高年级阶段写作的有效过渡。因此,强化小学语文看图说话教学策略的优化与提升应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一、强化观察指导,让学生看得准
观察是看图说话最基本的前提,也是最不可或缺的条件,只有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让学生看得准,才可能达到“说得出”“说得好”的效果。在教学中,着眼于小學生观察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强化“循序渐进”理念的运用,让学生从一些简单的图画开始,然后再逐步地深入。小学生总体上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在对图画进行观察过程中,往往容易被一些旁支末节所吸引和诱导,导致在观察中目的性不强、顺序性和逻辑性混乱。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对学生观察具体方法的指导,在单幅图的看图说话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和引导学生努力去发现其中的关键要素:比如,时间、任务、地点、做什么、实际效果如何等,让学生们对于图画中展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实现一定程度的认知,在头脑中形成大致的梗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的视角聚焦到局部的细节上,比如:图画中的环境有什么样的特点、人物是什么样的表情、有什么样的动作,几个要素之间可能充满着什么样的关系等,让学生们通过较为细致、深入的观察实现兴趣的培养以及新内容的发现。在多图画看图说话教学中,要先让学生搞清楚、看明白每一幅画,然后再对于图画与图画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其中的人物、地点和时间呈现出了怎样的变化,以此实现对多幅图画内容的有效串联。
二、强化思维发散,让学生想得多
在看图说话的教学中,由于每一幅图画都是静止的,且都是平面的,图画中知识对于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进行了描绘,如果想要对于人物的心理以及人物的语言实现更多、更全面的认知,则需要教师帮助和引导小学生充分地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尽可能地联想,通过充分有效的空间想象和思维发散,将静态的图画变动态,让图画中的事物都运动起来,在思想上、语言上、动作上有更多的展现,这样就能够使原本单调的图画变得充实和丰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让学生们在对于图画观察、思考和想象的过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快速地进入到角色之中、进入到精神状态之下,鼓励和引导学生再进行大胆、充分的想象,必要时可以给学生们一些语言或思想上的提示,帮助学生“破题”,帮助学生实现思路的开启和瓶颈的跨越,这样学生往往就能够在“牵引”和“助推”作用之下,不仅从静态的图画中观察到、思考到、想象到更多、更丰富的内容,而且也能够将图画之外的内容联想到一起、联系到一块,还能够感受到联想的乐趣、体验想象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小学生们往往就会有大量的话要说、有丰富的内容要写。
三、强化逻辑思维,让学生说得出
通过对图画的认真细致的观察以及充分的想象,学生们头脑中积累了很多东西,但不可忽视的是,从联想到说话,其中还需要经历一个不可逾越、而且更加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口语表达。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描述或表达一个内容时,往往思路不够连贯、缺乏必要的条理、逻辑顺序难以把握。因此,在看图说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强化学生大脑中想象内容的发散,即通过实施一定的引导或诱导,将小学生的思路打开,让他们更迫切、更想要、更乐意把自身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强化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教授和指导小学生一些说话的必要技巧,比如:在说话的过程中应当有起始句、有结尾句,说话时要努力保持清晰的条理、严谨的逻辑和完整的语句。教师可以让一些口语基础好的学生先说,为其他学生搞好示范带头,然后依次进行,要注意认真倾听学生们的说话,将其中的一些想象合理、用词准确的内容提炼出来,对学生进行表扬。还可以让口语能力较好的学生对于自身在说话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进行分享,对其他同学传授心得经验,这样学生们就能够说得出话、说得清晰准确。
四、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看图说话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小学生看图中观察能力、想象中思维发散能力、说话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让小学生充分感受“看图说话”的魅力。
(作者单位:道县蚣坝镇兴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