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的研究和解读往往大多是从“异化”角度来揭露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异化”关系以及透过这种“异化”关系揭示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手稿》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马克思对于工人阶级的同情以及对于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行为的厌恶。虽然在《手稿》中马克思没有对生态问题做具体的论述,但在《手稿》中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已经开始萌芽。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本质”的论述说明了其蕴含着深厚的生态学思想。认真学习和借鉴这些思想,将会成为当下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生态;自然;异化
一、马克思《手稿》中生态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
伴随着184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业小作坊的生产,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的进步,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的提高。马克思曾这样评价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财富增加带来的贡献。[1]按照理想的构图资本主义的社会是一个生产力发达,人人富有的社会。但是事实却事与愿违资本家的眼里从来就没有公平平等可言,只有金钱和利润。为了获得利润和金钱,资本家可以使用一切手段。由于资本家的本质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在对待自然关系上没有“和谐”可言,只有最大限度的征服自然,最大限度的夺取自然资源已供自己使用。最终,大量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资源遭到浪费。
(二)理论背景
任何一种思想都必须站在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进行研究。马克思在《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就是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生态思想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和创新的。当然马克思并不是把他们的思想机械的叠加,而是对他们的理论进行批判继承,继承他们思想中的合理的内核。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思想进行了批判继承对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黑格尔认为人是自我意识,是以精神的形式出现,人被抽去了现实性,自然界和人都是抽象精神的产物。同时,自然界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化,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对于自然的论述没有扎根现实的土壤,是唯心的。同时,马克思又对黑格尔思想中蕴含的辩证法思维给与了肯定。黑格尔认为劳动是辩证的,人类与自然界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劳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人类通过劳动改变着自身,从自然界获取到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自然界通过人类劳动也改变着自然界本身。人类和自然界通过劳动这个中介和桥梁互相改变着。同时黑格尔认为自然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机械的,自然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发展。虽然黑格尔思想中有唯心主义成分,但其中的辩证法的光辉是难以掩盖的,马克思对其辩证法的思维采取了积极继承的态度。
费尔巴哈的思想对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发展也起到的重要作用。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思想中的唯心主义成分,认为自然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抽象思维产物。费尔巴哈认为自然是感性的存在物,是独立于人类存在的,并不是某种“精神”“意念”的产物。这是 费尔巴哈思想中的一大理论贡献,是对黑格尔思想的超越。但是费尔巴哈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相互平行的两个领域。人类只在人类社会实现自己的“类本质”。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的理解,费尔巴哈陷入了直观范畴,抛弃了辩证法,陷入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泥沼。
二、《手稿》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一)人与自然的關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是生态思想的核心。生态思想想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在手稿中着重论述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马克 思深刻地 指 出了人类 史 和自然史是辩证统一的,是一个历史运动的两个方面。[2]首先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独立存在的,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已经存在。自然界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法则,这种规律和法则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其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又是相互作用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所以人类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开发利用自然。相对应的,自然界如果缺少人类开发任其独立发展,那么自然界也没有其存在的价值。最后,马克思认为劳动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劳动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动物也存在着一些劳动,但是动物的劳动是自己生命的劳动,人类的劳动是有意识的劳动。
(二)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途径
马克思从“异化”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分析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雇佣实质,同时也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异化”,这正是生态危机发生的根源。在资本主义体制下,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以及为了进行更大的再生产,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一方面他们拼命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他们加快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在资本家眼里除了利润与金钱,其他的已经一无所有。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资本家对于环境的破坏。最终导致大面积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地球变得满目疮痍。
既然马克思从“异化”角度分析了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那么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只能是进行社会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真正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要从根本上消灭这种“异化”关系,使劳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人本质的需要。人类的本质得到回归,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达到和谐的地步,人类有计划的进行生产活动,生态危机从根本上得到消除。
三、《手稿》中生态思想对于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当下,我国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从科学发展观到绿色发展理念再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步入新时代,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性高度。我国的生态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这些生态建设指导思想一次次升华和完善。认真学习和研读《手稿》中的生态思想,不难看出还是有很多光辉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抛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式,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二,要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践行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不再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身体健康,生活环境才是重中之重。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不仅是民族的梦,国家的梦,更是每一个中国人民的梦。
参考文献
[1]刘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探析[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7,(1):39.
[2]张学敏 王艳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59.
作者简介
黄宁(1993—),男,汉族,河北廊坊市人,硕士,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