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露
我认识一位荷兰莱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他屡得欧洲科技奖,把奖金全部用于科研,带着一帮讲师做课题。他的长子“各色”,别的孩子睡觉前,让父母读童话书,而他却让爸妈读菜谱,一边听一边流口水。他中学毕业后,不想升高中上大学,而要上烹饪中专。教授父亲毫不犹豫地全力支持儿子。刚学了一年烹调,移情别恋又迷上了自行车,想退学专修脚踏车。教授对他说,只要你愿意,爸妈永远是你的后盾。前不久教授过六十大寿,我打电话祝贺,捎带地问了一句,贵公子还在修自行车吗?他答道,是呀,犬子和他在大排档卖水果的贤内助生了一龙一凤。言谈话语中丝毫不为儿子儿媳的职业而自卑。
这反映了荷蘭乃至欧洲教育的几个特点。
一、父母鼓励孩子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他们帮孩子推开知识大门,孩子进入知识世界以后,想走哪条路,由自己决定。父母未圆的梦想,孩儿不用帮着圆。
二、荷兰人没听说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至理名言,相信的是“行行出状元”。在这里连学理发都能获得硕士学位。当然那就不光是学剪头发了,而是专攻与其有关的学科,如对发质的研究,把理发深化为科学。
由于孩子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或手艺,而非曲意迎合父母的心愿或沽名钓誉,他们毕业后能够潜心做好本职工作,从而达到出类拔萃且名副其实的“行行出状元”。
三、荷兰人不觉得伺候人的工作丢人。孩子只要喜欢,心甘情愿地选择端盘子之类的学习方向。英国管家打造成了世界品牌。还记得乔治·奥威尔小说《穷困潦倒在伦敦和巴黎》里描述的这个情景:主人公在高级餐馆里洗碗,他一见端盘子的同事气就不打一处来。因为他们举手投足比伯爵还优雅得体,让主人公包括食客感到自己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无地自容。我认识在海牙一个饭店的服务员,他比电影明星还帅,每每见到他,我就禁不住心里叨咕,这岂不是明珠暗投?可他偏爱做这行,一杯普通的咖啡也要做出个花儿来。
“行行出状元”也和荷兰各行各业的经济效益有关。虽然医生律师银行家企业高管收入傲人,但他们交的税也傲人。农牧民如果不改行就吃不饱饭,国家政府便发补贴保证此行业的正常运转。由于政府的介入,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别被限制在百姓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且不管你从医从教也好,理发或做餐馆跑堂也罢,都可以开公司,没本钱银行就借给你。自己挣自己花,不用看着老板的脸色度日如年,大家劳动积极性忒高。
不过近来荷兰出现一种倾向,孩子迷恋上学程序设计,不愿学农牧业和过去热门的理工科,基建行业也门丁不旺。农民找不到清晨为他挤牛奶、晌午跟他刨土豆、晚上同他生儿育女的太太;百姓找个通水管补房顶窟窿的技工要费尽吃奶的气力,找到后还得为他们的要价咋舌。物以稀为贵嘛,人亦如此。
(李恒克摘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