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初,西方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这其中中国农村遭受的破坏最为严重,一大批仁人志士走上了一条寻找农村出路的道路。文章以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为例,通过论述三位代表性人物的救农方案并进行综合性评价,得出对于当代开展农村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爱国民主乡村建设者;救国实践;乡村工作;启示
一、 以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思想
(一)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实践过程
1. 晏阳初平民教育运动的主要内容
晏阳初认为中国问题的核心是民众的“贫愚弱私”,主张开展平民教育工作,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晏阳初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首先,在乡村开展广泛的教育普及,通过开展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重点改善民众的“贫愚弱私”,晏阳初还强调,在开展四大教育的同时,还应结合“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保证教育内容的全面覆盖以及教育成效。其次,在农村教育水平得到广泛提升后,将农村教育扩展到乡村改造,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培养农村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2. 晏阳初平民教育运动的实践过程
晏阳初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主要分为四个时期:长沙时期、河北时期、湖南时期以及海外时期。在河北定县开展的“定县实验”成果最为突出。晏阳初在河北定县时期,创办乡村平民学校,积极探索适合农民、易被农民接受的教育教学形式。通过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帮助当地农民学习新知识,引导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
(二)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实践过程
1.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梁漱溟从文化失调的角度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分析得出寻求社会进步需建立新的社会组织。而农村以其固有的情谊伦理社会,以及农村在经受严重破坏后所激发出的人生向上思想,便于新的社会组织的建立。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是:首先,在乡村创办乡村组织,主要开展地方自治与开办教育,把解决中国问题的动力组织起来,启发出更广大的社会力量。其次,通过乡村组织的建立与教育的普及,结合西洋文化的长处,发展乡村自治,由下而上扩大到整个民族社会的一体性。最后利用政权的力量开展经济建设,促进农业以引发工业。
2.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实践过程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实践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广东阶段:在农村开展乡治工作。河南阶段:主办河南村治学院,主管《村治月刊》。最后,山东阶段:创办乡村建设研究院。主要包括:乡村建设研究部、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乡村建设实验区共3个部分。研究部主要是研究相关理论,做好理论支撑;训练部是训练到乡村服务的人员;实验区为邹平实验区。
(三) 卢作孚的实业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实践过程
1. 卢作孚实业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思想是综合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首先,卢作孚主张推广教育,以开民智。但因当时军阀割据混战,乡村的教育环境几度被破坏,卢作孚的救国思想开始从教育救国转向为实业救国。主张发展实业,创办公司,从经济建设上,把乡村打造成有现代化生活设施的美丽乡村。其中,卢作孚引领的“北培运动”是近现代乡村建设的成功典范。
2. 卢作孚实业救国的实践过程
卢作孚在北培进行大规模的乡村建设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卢作孚在北培肃清匪患后,主张兴办各种实业,实业经营范围包括煤矿、铁路、银行等。其次,实业开展到一定规模后,卢作孚力图丰富当地的文化事业以及社会公共事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地方医院、图书馆等。最后,卢作孚力图通过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将农村建设成为干净整洁的花园。
二、 对三位爱国民主乡村建设者乡村建设思想的评析
(一) 进步的方面
首先,三位愛国民主乡村建设者积极探索乡村建设的出路,培养了大批乡村建设人才。其次,三位爱国民主乡村建设者的思想各不相同,晏阳初从平民教育出发、梁漱溟从文化角度出发、卢作孚从实业救国角度出发,都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于短期或长期内,于国内或国外,都影响深远,改善了农村面貌。
(二) 不足的方面
晏阳初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均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本是没有抓到中国农村的核心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晏阳初将其对于西洋文化的完全崇拜以及对于教育事业的推崇照搬到中国农村,其初衷是为国家打下政治基础。梁漱溟将中国农村的问题归结为文化失调的问题,始终站在儒家文化的角度分析问题,主张利用乡村的情谊伦理来重新组织社会,两种救济方案都不能称之为社会改革,只能称之为社会改良。
三、 爱国民主乡村建设者的救农实践对当代开展农村工作的启示
(一)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解决好农民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
要想充分的解决农村问题,必须着眼于农民的价值诉求,做到以人为本。广大群众对于土地的诉求是几千年来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因此帮助农民解决好土地分配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在生产方式上,最大限度地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保障农民基础所得,提升人民幸福感。
(二) 紧密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道路
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要走出不同于西方、不同于苏联的农业道路,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三) 以问题为导向抓住中国农村的主要矛盾
开展农村工作要细致分析当前农村存在的核心问题,抓住农村主要矛盾,优先解决主要矛盾。目前来说农村的主要矛盾包括,土地所有权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问题、农村基础设施问题等,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做到有主有次。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钟慧容.从梁漱溟、晏阳初到卢作孚—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及其借鉴意义[J].广西城镇建设,2015(02).
[4]李满星.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J].炎黄春秋,2017(11).
[5]池桢.“桃花源”“美国梦”“万能药”与“乌托邦”——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乡村建设实验[J].史林,2013(05).
作者简介:
王款,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