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军英 李学艺 刘起宇
摘 要: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密切相关的。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在课程设置上尚有许多问题与不足,极大制约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文章针对目前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几点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課程体系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8-0067-02
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肩负着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重任,其目的就是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综合国力的进步以及国际地位提升的关键[1]。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关键目标之一,其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因素。课程体系设置的封闭性和滞后性是目前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制约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
展,也使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难以达到世界级水平[2]。因此,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弥补课程体系中的缺陷和不足,应当把课程体系的改革放在首要位置。
一、课程体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组成是以课程体系为基础来构建的,课程体系是研究生获取专业知识及深入了解专业领域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为研究生以后从事科研工作做好准备。因此,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符合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将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我国研究生的创新才能。
首先,在研究生教育教学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了能够让研究生获取专业知识,打好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出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深刻剖析问题等具备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具备这些能力的前提是以坚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进行事物的创新。没有专业知识的积累为理论基础,就不能对事物、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就无法提高研究生自身的创新能力[3]。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建立于课程体系的理论教学基础之上。
其次,课程体系设置在研究生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构建。课程学习实际上就是导师和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导师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及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可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启发,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创新。在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这样会使二者的思维相互交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启迪下,能够弥补自己经验上的不足,以更加宽广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多方位考虑,扩散思维,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属于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4]。
最后,课程体系的设置作为研究生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5]。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构建完善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最基本要求,因此研究生课程体系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学生本身进行自身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的过程。因此,有了课程体系中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才能够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培育出全方位的创新型人才。
二、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着局限性、滞后性和封闭性等问题,存在的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是课程体系建立的基础,是对于专业知识系统的学习。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是按照二级学科设置[6],这样的学科设置涉及面十分狭窄,不利于知识面的扩展和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发散。课程体系的局限性阻碍了各个领域之间的交流,也导致研究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时缺少创新思维。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单单需要单个领域的知识就能解决,更可能是多个领域的共同合作。因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进步和提升,在解决问题时缺乏综合性的理论知识,阻碍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发散。
(二)课程体系的滞后性
课程内容作为教育传递信息的载体和渠道,承载着研究生教育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在信息化、国际化以及经济化的环境中,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速度不断加快[7]。知识在数字化时代的更新中不断提速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滞后的矛盾也日益加深。虽然我国一直着重强调课程内容一定要突出前沿性和国际性,但与世界上发达国家高水平大学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世界的脚步,影响了研究生对于前沿知识的认知和了解,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平衡性
研究生课程环节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选修课以及实践环节。在课程设置中,基础理论课偏多,专业选修课偏少,限制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施展,也导致在科研工作中无法解决综合性问题。在课程体系中过度强调内容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课程教学的创新性,使研究生在处理综合性问题中缺乏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对于学术报告、学术讲座以及能够拓宽研究生视野的课程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前沿性知识的获取,这也使得我国研究生对于世界上先进的研究方法、理论缺少认知。
(四)教学方法单一性
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研究生教育阶段大多仍采取灌输与被灌输的模式。在这种单向教学形式下,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因此对专业知识仅仅进行了量的积累,而不能做到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发现问题的本质。这种被动灌输的教学模式、被动传递接受知识,极大妨碍和制约了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改革
尽管目前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课程体系的改革也不能一蹴而就。在改革课程体系时,要兼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研究生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本学科发展等方面的要求,还要考虑本校、本学科的特色、实际问题。针对前述问题及上述多方面的考虑,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知识结构
创新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坚实的理论基础的构建则需要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不應当再局限于本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而是尽快过渡到一级学科建设的培养方案中。以自身的专业领域为基础,横向发展,可以涉及多门学科,使学科之间建立纽带关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拓宽自己对各个专业领域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不拘泥于形式,不局限于专业领域,发散思维,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精选化和前沿化
教学内容作为课程体系的信息载体和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国际先进的研究方法的重要渠道。教学内容的质量将会直接决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对于教学内容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精选和精简,减少反复杂乱的课程,保留专业精品课程。对于国外先进课程的引进,要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要在引进过程中汲取先进的研讨方法。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教学内容能够培养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以及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平衡基础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重
在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程比重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而对于自己专业领域知识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入。专业选修课是培养研究生对自己研究领域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是培养研究生对自己研究领域兴趣的关键,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可以以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的形式使学生加强对自己研究领域的认知。邀请著名学者、教授进行座谈,能给学生带来国际前沿知识以及大量的事例经验,面对面与著名学者交流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专业领域发展的趋势,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改进教学计划,优化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的教学方式还是填鸭式——“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的被动灌输教学模式。因此,首先,要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引导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师引导和启迪下激发学生对于专业领域的热情,这样才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角色转化为课程上主动求知的主角。其次,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要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多动手,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要建立全新的考试成绩评定体系,要将课堂表现的平时成绩作为主要参考,给予学生一个平时主动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思想、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其课程体系的设置是研究生获取专业知识,了解、深
入专业领域的重要途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符合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我国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着局限性、滞后性和封闭性等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因素,但目前可以从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各种课程的比重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进、完善及优化,构建出适合我国研究生教育层次的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艳,阳华,钟世安.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
重要性之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
[2]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
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3]杨晓明,冯茜.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研究
生教育研究,2014,(6).
[4]李建平,黄建华,谢正.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研究生数学
课程体系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1).
[5]温才妃.研究生培养十年嬗变:创新知易行难[N].中国科
学报,2015-01-05.
[6]万明.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D].中国科学学术大
会,2013.
[7]宣兆龙,李慧.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三个关键环
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