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健
胃癌的早期表现非常隐匿,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出现如下的一些表现时,应该提高警惕。
1.上腹部不适、疼痛、腹胀、嗳气、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疼痛是胃癌最常见的初始表现。症状常常表现为隐痛,或进食后出现饱胀感,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不长,程度不很剧烈,可能被误认为是消化不良或慢性胃炎而被忽视。胃癌患者早期也可能有嗳气、食欲不振的情况,还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的症状。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往往存在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并且对痛觉不太敏感,这些早期的症状更容易忽略。
2.反酸和烧心胃癌常伴随胃壁局部僵硬,胃的蠕动功能减低,进食后,胃无法通过正常的蠕动将食物向小肠排空,胃酸可能会随食物反流至食道;进食刺激性食物后胃酸分泌增多,也可能会发生反流,造成反酸、烧心的感觉。如果症状持续出现,需警惕胃癌的可能。
3.呕血、便血、黑便患胃癌时,肿瘤会破坏胃壁内的血管导致出血。缓慢持续的出血会导致黑便。较大量的出血则会表现为便血,甚至呕血。
4.贫血慢性的胃内出血会导致贫血,往往表现为面色苍白或发黄,睑结膜苍白,指甲的甲床苍白。如果有类似的表现,应高度警惕,尽快到医院就诊,查明贫血的原因。胃癌导致的贫血和黑便往往会同时存在。
5.腹部包块胃癌也可能表现为局部的肿块。如果在上腹部触摸到有位置较为固定、质地偏硬的包块,按压时感觉到疼痛,伴随恶心和呕吐。包块有逐渐增大的表现时,应高度警惕肿瘤的可能,必须尽快就医。
6.不明原因的消瘦胃癌患者一般合并有一种或几种消化道症状,会影响正常进食。消化道功能的破坏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恶性肿瘤新陈代谢旺盛,患者往往消耗大于摄入,会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消瘦,常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体重减轻。如果出现,应高度警惕胃癌。
俗话说,病从口入。许多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此外,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因此,保护胃肠道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入手。还有一些明确与胃癌发生相关的因素,例如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也应当尽早进行干预。
1.根除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根除幽门螺杆菌和未根除的人群相比,前者发生癌前病变和胃癌概率都大幅降低。临床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有效地预防胃癌,可以使人群的胃癌发病率降低39%,并且对重度癌前病变人群和老年人群也具有预防胃癌的作用。这些研究成果也推动了世界卫生组织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策略的制定和颁布。如果有上述消化道症状,可以到医院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如果结果呈阳性,建议口服药物进行根除。
2.饮食规律,均衡营养长期不规律饮食和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引起多种胃部疾病,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日常生活中,应保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过度饥饿或进食过饱。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水果,均衡各种营养成分的摄入。
3.减少食用生冷、辛辣、过热、过硬、熏制和腌制食物常食用冰凉、热烫、辛辣或难以咀嚼吞咽的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对胃黏膜造成损伤。熏制和腌制的食物中的亚硝胺类化合物有致癌作用,尽量减少食用。应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细嚼慢咽,食物经过充分咀嚼后再下咽,减轻胃的负担。
4.戒烟、限酒,少饮用浓茶和浓咖啡烟和饮酒与肿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酒精会造成胃黏膜的损伤,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出血、糜烂。浓茶和咖啡会增加胃酸分泌,加重胃黏膜损伤,增加溃疡的发生风险。
5.放松心情,合理减压,适量运动持续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和焦虑、抑郁等精神因素,可能会增加胃酸分泌,诱发胃溃疡。休息不足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胃肠道疾病的风险。平时要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合理排解紧张、焦虑的情绪。生活作息不规律往往伴随着运动不足。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胃切除术后一般需禁食3天-5天,等肠功能恢复(排气),经医生许可后患者可以开始进食。应遵循少量多餐、干稀分开、饭后斜卧、循序渐进等原则。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 清流食
术后一般3天-5天,经医生许可,可由进食稀米汤起始,逐渐增加稀藕粉或菜水、清淡的肉汤等。由30毫升-50毫升,逐渐加量至80毫升-100毫升。此阶段注意避免牛奶及豆浆等产气的食物。清流食一般持续两天左右。
第二步 流食
清流食无明显腹泻、腹痛等症状,经医生许可可过渡到流食阶段。流食一般包括米汤、藕粉、杏仁霜、米糊、低脂酸奶、豆腐脑、菜汁和果汁。由50毫升起始,逐渐加量至80毫升-100毫升。流食一般持续3天左右。
第三步 胃切半流食
吃流食阶段,无明显腹泻、腹痛等症状,经医生许可可过渡到胃切半流食。包括大米粥、烂面条、疙瘩汤、面片、发糕、土豆泥、嫩蛋羹、嫩豆腐、酸奶、肉泥丸子、果泥、瓜果类蔬菜泥(如西红柿、冬瓜、南瓜、西葫芦、茄子等去皮制软)及肠内营养制剂或匀浆膳。由50毫升-80毫升起始,逐渐加量至100毫升-150毫升,一般持续3天-5天。
第四步 少渣半流食
术后两周左右,胃切饮食无明显腹胀腹痛等症状,经医生允许可过渡到少渣半流食。可进食馄饨、馒头蘸汤、软面条、面包、蛋糕、瘦肉丸子及肠内营养制剂。应注意避免叶菜、韭菜、饺子、鲜豆类、油炸食品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但可将菜叶用搅拌机制成浆食用)。进食量以感觉7分-8分饱,进食后无明显不适为准。少渣半流食状态,一般持续2周-3周。
第五步 半流食或软食
术后1个月左右,可进半流食,即在少渣半流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嫩叶菜和炖肉,并逐渐过渡至软食(如馒头、面条、软饭、水煮嫩蛋、嫩叶菜、菜花等)及细软的水果,及肠内营养制剂。由150毫升起始,逐渐加量至200毫升-300毫升。此阶段一般持续5个月左右。无明显腹胀、腹痛等症状,则可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半年至一年之内,注意饮食清淡、细软好消化,避免粗硬、油腻、激性,及过冷、过热的食物(如辣椒、芹菜、蒜苗、干豆、肥肉、油条、奶油蛋糕、冰激凌等)。
胃、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可导致患者胃酸及胰液分泌减少,影响脂肪、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如铁、维生素B12、叶酸等,可预防性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片如善存片。术后患者食量减少,体重稍减轻是正常现象,不必有惧食心理,宜根据自己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食量,如果饮食过度太慢,体重下降过快或发生贫血、腹泻、便秘等情况,可以找医师或营养师咨询。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李子禹)
胃镜检查具有直观性,直接夹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对于早期胃癌的筛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7大类“胃癌高风险人群”需要注意。
1.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者;2.接受过胃部分切除手术、有胃息肉和有胃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者;3.感染幽门螺杆菌者;4.有不良饮食习惯者,如饮食不规律、吃霉变食物、吃饭速度快、喜食腌制和熏制食品、高盐饮食、少食新鲜蔬菜者;5.恶性贫血的患者;6.长期酗酒、吸烟者;7.精神受刺激和爱生闷气者。
根据统计数显示,40岁以后,大肠癌的发病率开始明显上升,大约75%的大肠癌发生于这个年龄段后。
因此,40岁后,若本人有癌症史、肠息肉史或者一级亲属(即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有大肠癌史;或者本人有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情况,比如近两年来慢性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慢性便秘每年在两个月以上;有黏液或血便史、慢性阑尾炎或阑尾炎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近20年来有重大精神创伤经历,都应及时到医院接受电子肠镜检查。
近一半胃癌与这个胃病有关
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全国幽门螺杆菌学组副组长陈烨教授表示,自从幽门螺杆菌被称为导致胃癌的元凶之一,又被定义为一种传染病,很多人在体检查出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往往惊慌不已。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感染后会不会造成严重后果、是否需要彻底治疗等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60%,广东地区感染率估计与全国持平或略低。
据陈烨介绍,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全球约一半的胃癌新增和死亡患者发生在中国。每年新发现的胃癌有近一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与正常人群相比可增加4-6倍。
同时,幽门螺杆菌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水源等途径传染,“经口”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比如,家长将咀嚼后的食物喂给婴幼儿、情侣间接吻、饮水不卫生、食物未充分清洗煮熟等。
如果无症状者可以不治疗
“幽门螺杆菌应规范治疗,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须要治疗。”陈烨教授说,一些专家学者不提倡根除幽门螺杆菌,最大的顾虑或许基于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无症状人群太庞大,以及根除方案混乱导致抗生素滥用等。
他介绍,根除幽门螺杆菌往往需要3-4种药物联合使用,其中至少两种是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其实是把双刃剑,杀死病菌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其他问题。
尽管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但这并不是说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得胃癌。胃癌的发生与遗传、饮食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病菌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只是其中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而且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最终仅有不到1%发生胃癌。故陈烨建议,幽门螺杆菌感染无症状者可不治疗,以免增强其耐药性。
基于我国感染者人口众多、医疗水平和药物使用的地域差异明显,陈烨教授强烈建议以下4类人群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根治:
患有消化性溃疡的人群、慢性胃炎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胃癌术后的人群及其一级亲属、患有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患者。
高盐是胃癌第一杀手 五种隐藏高盐食物要少吃
高盐是导致胃癌的第一杀手,摄入过量的盐分后,因为食盐的渗透压高,对胃黏膜会造成直接影响。在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及沿海地区,是胃癌的高发地区,这些地区的人更喜欢吃腌制的食物,还有海产品。高盐饮食的人和那些清淡饮食的人相比,胃癌的相对发病风险要增加接近两倍。
我们成年人每人每日应该摄入不超过6g盐。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食盐摄入量达到10g左右,均属于超标状态。我们常见的高盐食品有腌制的食物,如咸菜、腌肉,添加了亚硝酸盐的各种熟食和各种含盐调味料。然而真正可怕的并不是这些看得见的高盐食品,而是那些隐藏在食物中的盐,仍然让人防不胜防。下面就介绍一下常被我们忽视的高盐食品。
茴香菜:茴香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胡萝卜素,很多人都喜欢吃茴香馅饺子茴香馅包子,有人认为茴香是咸的吗?实际上所有蔬菜中都含有钠,钠又以盐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茴香又是所有蔬菜中含盐最高的,一斤茴香大概含钠是2.4g。一般我们在制馅时又得加入盐、酱油。一餐下来盐分就超标了。
芹菜:芹菜营养丰富,富含纤维素,其实芹菜的含盐量仅次于茴香每斤芹菜的含钠量达2g。
泡腾片:泡腾片是我们上班族很喜欢的一种健康饮品,口感好还可以补充维生素。其实他的崩解剂成分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为了维持这个泡腾片的形状商家还加了氯化钠,加在一起1g的泡腾片中含有0.139g的盐,这都是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盐分。
话梅:爱吃零食的人都很喜欢,一包100g的话梅含盐量大概是8g-10g左右,就算我们一天什么都没有吃,只吃一包话梅,盐量就已经超标了。
面包:我们都很常吃,而且面包的口感是甜的,它有盐吗?其实为了面包的口感在发酵过程中是要加入一定量的盐的,一个750g的吐司面包需要加6g盐,所以在这里提醒大家,我们平时吃的面包、糕点类食品中,除了有糖分,也是有盐分的,一定要注意。
我们要尽量选择一些含盐量较低的食物,如:茄子、土豆、萝卜、南瓜、红薯、芋头等。
本文选取与降水关系较大的比湿、可降水量、水汽通量、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对不同量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由于春秋季的暴雨雨日较少,因此本文将暴雨量级分为50~70 mm和70 mm以上。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特需医疗部 胡梦蝶)
近日媒体报道,日本“放浪兄弟”师弟团FANTASTICS成员中尾翔太因患胃癌病逝,年仅22岁。中尾翔太今年3月公布罹患胃癌,全面停工专心治疗,但仍不敌病魔。无独有偶,不久前日本32岁美女主播黑木奈奈,被选上成为NHK-BS1频道节目《国际报道》主播四个月,就被检查出患有胃癌,不久便病逝。
有研究发现,有70%以上的早期胃癌没有特异性表现,而年轻人由于体质较好,耐受性强,而被认为是胃炎和消化不良,吃点药物对付了。因而年轻人胃癌容易发生误诊,其误诊率可高达27%。同时,年轻人的胃癌的恶性程度比老年人要高,这是导致两位明星在短时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
日本人为何胃癌高发
幽门螺杆菌感染 日本大多数胃癌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原因就是共餐。日本国家健康保险计划在2013年2月批准对内镜下诊断为慢性胃炎且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适应证扩大后的4年中下降了9.2%。
喜欢吃腌制、熏制食物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日本人喜欢吃腌制、熏制类食品的食物是导致胃癌的原因之一。我们知道,腌制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是一种较强的致癌物质。在熏制的食物中也含有多种致癌物质。长期食用这些食品,就会增大得胃癌的机会。
盐的摄入量过多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对4万人的一项10年研究,发现摄取盐分较多的人,胃癌发病率比摄取量少的人高一倍,提示过多的食盐可增加胃癌的发病率。盐分摄取过多,会损坏胃黏膜屏障,增加对致癌物质的易感性,导致胃癌的发生。
新鲜水果和蔬菜缺乏 日本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匮乏,人们摄入较少。研究证实,维生素C能阻断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从而预防癌症。在日本盛产柑橘的静冈县,胃癌发病率比其他地区低,其原因可能就是居民从柑橘中获得了大量维生素C。
饮食不规律 日本医学专家的研究发现,38.4%的胃癌患者,进晚餐的时间没有规律。有调查显示,经常三餐不定时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是常人的1.3倍。这是因为人的胃黏膜上皮一般2-3天就要再生一次,这一修复的时间一般是在夜间胃内没有食物的时候进行。如果我们经常不规律进餐,胃肠道不能得到休息,胃的黏膜也不能得到修复和再生。时间长了,就会导致胃黏膜的糜烂、溃疡,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就可能导致胃癌的发生。
预防和早发现并不难
胃癌的发生大多是有诱因的,只要我们从以下方面注意,是可以减少胃癌发生的。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缓解工作压力,适当放慢生活节奏,做到两不、两少和两多:不熬夜、不消夜;少吃腌制、熏烤和刺激性食物、少吃盐;多吃蔬菜,多吃水果。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 对有胃部不适者,应该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对于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该及时进行药物治疗,治疗要求与其生活密切接触者应该同时治疗,以确保治疗的效果。重视高危人群的筛查 早期发现早癌,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十分重要,筛查的主要手段是胃镜检查。早期胃癌患者常常是没有症状或者是一些非典型的症状,容易发生误诊。由于胃癌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因此,不能认为年轻就不考虑胃癌,不能因为恐惧检查就不做胃镜。(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二职工医院主任医师 纪光伟)
油炸小食、烧烤风味、酸菜泡菜,“吃货”难过美食关。可是如果毫不节制地大吃特吃高盐、高脂、熏炸、腌制食物,终究会给身体带来疾病隐患,胃癌便是其中一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建伟介绍,遗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而健康饮食则有助于预防胃癌,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能够帮助发现早期癌变,达到早诊早治,从而改善胃癌的预后。
发病率居高不下 高危人群需警惕
在世界范围内,东亚地区是胃癌高发区,发病率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在我国,男性胃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列第二位,女性稍低,居第四位。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数据估计,2015年我国胃癌新发病人数将近70万,死亡人数约50万左右。
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胃癌的发生。两者共同作用于基因组,增加了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出现异常的基因突变,并不断累积。在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之后,最终由量变到质变,正常细胞逐渐变成了肿瘤细胞。
张建伟形象地描述了癌症的发病过程:正常体细胞在一系列的基因突变的打击之下,最终脱离了正常的细胞周期,进入无序的生长状态。然而,这并不能等同于癌症的发生,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强大的监控能力,绝大部分恶变细胞被免疫细胞清除。但是,恶变细胞在某些情况下能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在体内不断生长。
胃癌高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35岁以下人群罹患胃癌的比例相对较低。一级直系亲属中有胃癌病史者,以及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的饮食习惯(喜食腌制、烧烤等食物)及吸烟、酗酒的人群是胃癌的高危人群,应增强防范意识。
胃镜筛查早发现 均衡膳食防肿瘤
胃癌患者早期大多没有明显症状,少数可能会出现腹胀、反酸、食欲下降等表现,很多时候会被误认为胃炎,服用助消化或抑制胃酸的药物多有效果。“很多时候,患者因明显的腹部症状而就诊时,已经是中晚期”,张建伟讲到,“整体而言,胃癌的5年存活率在25%-30%。但胃癌早期治疗效果很好,及时的治疗可将5年生存率提高到90%以上。”
如何实现胃癌的早诊早治呢?日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胃癌筛查,将胃癌的早诊率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其整体的治疗效果也非常理想。我国胃癌的早诊率不及20%。张建伟说,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是提高早诊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路径。在众多的检查方法中,胃镜检查是实现胃癌早诊早治的重要且直接的方法。建议40岁以上、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无论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还是普通大众,健康的饮食能降低肿瘤的发病率。烧烤、腌制食物含有致癌因素,平日少吃无妨,但是要控制摄入量,更不可长期过量食用。
认识误区需辨清 预防治疗不盲从
隔夜菜会不会致癌?“红肉”会不会增加患癌风险?胃癌会不会遗传?靶向治疗是否适用于所有胃癌患者?针对这些疑问,张建伟进行了解答。
因为隔夜菜、烧烤、腌制食物中所含的亚硝酸盐、芳香烃类、生物类毒素都能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不能长期摄入。但任何致癌物都要考虑到“量”的问题,将摄入量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偶尔食用是没问题的。烹饪前呈现红色的肉,如猪肉、牛肉、羊肉等哺乳动物的肉都是“红肉”。WHO发布的调查报告中,将红肉列入2A类致癌物,也就是说它“可能”致癌。但张建伟指出,肉类每天摄入量在75克以下是相对安全的,要尽量减少加工肉制品的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都有助于防癌、抗癌。有动物和人体实验研究证明,绿叶蔬菜中所富含的叶绿素能够减少黄曲霉毒素等致癌物的致癌作用。蔬果中的多种植物化学物和抗氧化物质也有利于预防癌症。提倡每天要吃500克蔬菜,其中有一半绿叶菜,非常有利于预防癌症。
胃癌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遗传因素只占胃癌发病原因的10%左右。有一种特殊的发病类型,即遗传性胃癌,占胃癌总数的1%-3%。该病是指患者家系内至少有3例确诊胃癌病例,发病者为一代直系亲属关系,并且累及连续两代人,至少1例患者发病年龄小于50岁。如果具有上述特点的家族成员,需要多加注意。作为致癌因素之一的幽门螺杆菌,在我国人群的感染率非常之高。它主要通过口—口传播,且治疗后容易再次感染。对幽门螺杆菌的治疗需要家庭成员共同检查和治疗,避免相互感染。注意用餐卫生、避免公用餐具,大人不要用嘴对嘴的方式给婴幼儿喂食。
近些年来,临床上出现了多种靶向药物,延长了胃癌,尤其是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目前靶向药物主要是针对EGFR、HER2、VEGFR等细胞间信号通路设计,通过干扰细胞信号传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机制控制肿瘤生长。目前临床研究显示,药物的有效率可以维持在25%-40%之间。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之前,建议进行相应的基因筛查,而后再使用药物。